-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
2 # 中州耕牛堂主
古人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王羲之的字,看似側鋒入紙,讓人看起來而不是側鋒,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書聖用筆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啦!為什麼唯他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為什麼歷史上稱他為“書聖”,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高手就是高手!
王羲之的字,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地步。王羲之寫字,實乃不是寫字,而是在“玩”字。任何字讓他書寫,都會遊刃有餘,就像庖丁解牛一樣。王羲之寫字快也好,慢也好,但有一點是應該肯定的,那就是始終不失法度!不失什麼法度?筆法!字法!章法!墨法!有人說,王羲之學寫字,是天賦?是勤奮?我認為,王羲之只所以成為書聖,天賦自然重要,勤奮也很重要,但還有一個重要的,那就是他拜了一位高師衛夫人。名師出高徒嘛!
總之,不管是王羲之寫字的時候捻管變中鋒,還是寫字的時候直接用中鋒,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羲之不管怎麼寫字,寫出的字都是有極高的技術含量的,也是讓人百品不厭的!
-
3 # 太宗講藝
王羲之深得“筆陣圖”中筆陣二字的深意,正所謂:以正合以奇勝。書法雖小,然近乎道。其意蘊筆法,雖歷代經典在眼前,總是所見非所得,也就是說,你這會理解的,在過一段時間,發現不是那個理。王羲之書法從鵝得悟,入鋒看似外露如側切,其實點化入紙已成中鋒,提、按、捻、轉、絞,都在其中,更有性格情感,是為上上之神品,所以開宗立派,筆蓋千古。後學,當學其心學其筆學其精神,不能僅得其形。
-
4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如果仔細觀察原帖,似乎不全都是側鋒,也有中鋒的筆法在裡面,這是一種錯覺。
其實,那些中鋒跡象,是由於筆鋒在行進中,隨著提按幅度大小,以及駛轉如調整筆勢時,毛鋒自動聚攏變換姿態導致的,根本不是故意調整成中鋒的!即所謂意出自然,妙趣天成。
以王羲之的行書為例,由於多是幾個字連續寫下來的,而且為活化篇法氣韻,當中有意加了少量的草體字,字與字承接關係顯著導致稜角分明,或圓潤柔韌,所以,起筆法不完全都是斜向落筆或橫向落筆,有的是順向直入,有的是挫筆折返。同樣,行筆法、收筆法、過筆法,也是自然而然的。
要想深入瞭解筆法真實狀態,必須看墨跡原作,單從碑帖(拓本)上是難以看透。臨帖最好是選擇墨跡範本。
因此說,王羲之的字,基本上都是側鋒法為主的。這個問題,只要用筆在紙上分別用中鋒、側鋒臨寫幾個字,立馬就知道了。
-
5 # 錦書絲語
我們看王羲之的字,往往不被其用筆所吸引,首先吸引我們的是他書法作品的順暢和結字的合理以及寫字的熟練程度。雖然他寫字時幾乎每筆都是露鋒下筆,看上去卻很自然,有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和效果。仔細分析他的字中鋒多於側鋒。由於是小行書的原因和字的映帶關係,同時也和寫字的熟練程度有關,使中鋒用筆不被重視,反而感覺似側鋒。當然王羲之的字也非筆筆側鋒,有些筆畫看似側鋒實為中鋒。例如:圖一“左、右”二字。
從入筆到出筆皆是中鋒,這樣的用筆是不可能在運筆的中途變成側鋒的,而粗細強烈對比的效果,是中鋒提按的結果。再看圖二圖三“帶、敘”二字。
“帶”字最後一筆和“敘”字最先一筆都是側鋒用筆,在多筆畫的字中,偶爾用一筆側鋒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在一個字中側鋒多了,這個字雖然險峻,卻無力。如圖四“然”字。
在通篇作品中有極少數全側鋒用筆的字能給作品增添活力。特別注意的是王羲之的字絕對是筆垂直於紙而寫成的,隨意書寫為其特點,深厚的書寫功夫使中鋒用筆自然天成。
-
6 # 不二齋
書法裡面除了篆書其實大部分都是側鋒入紙的,不僅僅是王羲之的字,其他書法家也是一樣,不僅僅是行書,草書、楷書、隸書、行書也都一樣。關鍵是在側鋒入紙以後能不能再調把筆鋒調整成中鋒。
王羲之是種側鋒轉換大師,他的很多字起筆的時候都是側鋒,但是到行筆處用的卻是中鋒,中側鋒相結合,而且結合的非常的合理,給人的感覺往往很平和,猛的看上去,看不出中側鋒強烈的衝突和變化,充滿了中庸之道,這也是歷代皇帝都喜歡王羲之書法的原因。
側鋒也是筆法的一種,並不是說中鋒是好的側鋒就是壞的,二者各有各的用處,古人說“中鋒取勢,側鋒取妍”,側鋒是有它獨特的用處的,好的書法作品一定是中鋒和側鋒的完美結合。
弘一法師書法
歷史上有很多善於中側鋒轉換的書法大家,比如宋代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明代的書法家王鐸,當然也有一些書法家擅長一種筆法,或者一種筆法更為突出。
比如擅長使用側鋒的明代的書法家張瑞圖,他的行草書多用側鋒,把側鋒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擅長使用中鋒的書法家如弘一法師等等。
總之,中鋒、側鋒各有其用,沒有好壞之分,王羲之的高明之處就是首創中鋒和側鋒相結合。明代張瑞圖書法
-
7 # 椰島之舟
我覺得功夫深怎樣入筆都不錯。就如耍魔術一樣,看整體,看結果才現精彩!
張旭大筆縱橫,筆墨豐富多彩,筆跡難尋
,出人意料之外。浪漫,誇張,超神,暢爽,筆墨如寫意,寫意如畫,
意境妙。
懷素古樸尊法,筆跡可尋,妙在功力深厚,乖巧,趣味,雅逸。
董其昌淡雅之,不求怪異,筆跡可也尋,最大特點是自然而然,滿含意趣,趣味自有。
-
8 # 千年蘭亭
書法講究中鋒為主,但絕不是筆筆中鋒,王羲之的字也如此。所謂中鋒取勁,側鋒取妍是也。
用筆之法,不外乎方圓,圓筆源自篆法,純用中鋒,以轉為主,便於作草。方筆肇於隸法,兼用側鋒,以折為主,便於作楷。而行書則介於真草之間,動靜結合,方圓並用。
所謂側鋒,就是方筆,凡用筆欲方,非側不可。王羲之的很多字就是側鋒入筆,給人一種斬釘截鐵、峻利雄強的感受。
但側鋒入紙後,必須由側轉中,收筆蓄勢,為下一筆作淮備。發筆尖,收筆圓,只有將筆鋒收歸畫中,才能八面出鋒。若由偏到偏,由尖到尖,便是敗筆,浮薄立見。
所以說,王羲之很多字雖側鋒入筆,但很快由側鋒轉成中鋒,為下一字或下一筆作準備。
-
9 # 易經符號邏輯預測學
連這點也要浪費精力思考,想不通而發問?證實了以臨摹描紅踏入寫字生涯的尷尬!
那是筆的問題。王之筆,蘸墨隨意揮筆從心,於是形成看似側鋒起其實中鋒勢的勢感來。
王祖所用之筆彈性並非上佳,只是中上彈性毛筆;然而那筆毛隨墨性很好,當屬至柔毛品,不因頓筆而定型或速彈,才可以寫出流暢規矩而外妍的字相來。
高手用筆,體現的是筆的情調,人的志趣。幾個明白這意思?
-
10 # 一半模糊57308737
側鋒用得很多。但是每個下筆的卡點做得很到位。然後用得筆肚很恰到好處。逆勢居多所以線形方而不扁。最最重要的都是鉤摹本。所以線條很結實。不然的話可能和伯遠帖差不多效果。這就不曉得了。
回覆列表
這正是王羲之的偉大之處,也是他技巧高超的地方。
曾經有幸聽過一位書學前輩這樣說到,看一個人的書法能不能稱得上是大師,其實只要看這一個標準就夠了。
這個標準就是:你能不能從這個書法家的作品中,一眼看出來這個書法家是怎麼寫的。
如果你能一眼就看出來,只能說明兩點,要麼你是一個書法大牛,對於書法瞭解和研究很深,對於各種筆法技巧了然於心,能夠熟練的掌握各種書體風格。要麼就是這幅書法作品其實水平很次,甚至很低階。
而一個真正好的書法作品,所要達到的效果是——讓人不能一下子就參透他的技法、筆法,從而不能容易的知道這個書法家是怎麼一筆寫就的。讓人有琢磨的餘地和研究的空間。
可以說,王羲之就是這樣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就具有這樣的魅力,可以永遠讓人去琢磨,去體會、欣賞。
那些一眼就能知道怎麼寫的書法,其實並沒有味道,也不含蓄。
這就好像我們說戀愛中的女性一樣,如果女性一開始就很迎合對方,甚至過分表露心跡,男生追到手之後,就會失去興趣。聰明的人總會讓男生追的苦一點、艱難一點,日後才不至於過早就失去感覺。
這就是我們華人經常被外華人說的品質特點之一——含蓄。
唯有含蓄,才有一種神秘感,才會產生一種奇特的美感。
宋朝大文豪蘇軾,今天的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全才,尤其是在詩詞上面,可以說被今天的我們所喜歡和追捧。
但是,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蘇軾一度遭遇冷落。而他的兄弟蘇轍曾經一度評價高過他,這其實就和他們倆的詩文風格有關係了。
蘇軾的詩詞,喜歡直白的坦露心跡,描摹狀物也比較通俗,蘇轍就不一樣了,他的詩文比較曲折委婉,和蘇軾相比,更加剋制和晦澀,也更含蓄。
而王羲之的字,恰恰就有這種含蓄效果。其書法看似側鋒寫成,但是往往又有中鋒用筆的神韻,而且王羲之幾乎用他獨特的藝術魅力模糊了側鋒和中鋒之間明確的界限,兩種筆法隨心所欲,來回切換,顯得書風自然瀟灑,皆在王羲之的掌握之中。
但是王羲之究竟是如何寫出這樣神奇的筆法效果來的呢?我想我們這樣空談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
而書法有些地方是我們用日常言語無法描述的,非得自己親手寫寫才可以,也就是經歷一番實踐才能知道。
這時候語言的描述就比較匱乏了,倒不如自己張開嘴嘗一嘗。
同樣書法也是,只要能臨摹出和王羲之相仿的字跡來,其實就能體會王羲之當時寫這個書法時候用到的技巧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