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藏閣文化
-
2 # 胡侃解密三國
青龍偃月刀,至少在三國時期是不存在的,即便後來宋朝出現了,但是一開始也僅僅是一種儀仗武器,也是不上戰場的,後來江湖中的人也用來練習,但是實戰中基本也是不用的。
《三國志》記載“(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軍之中”,如果用刀,絕對不會用“刺”這一動作,用刺用的是長矛一類或者劍,但是騎馬用的一般都是長兵器,很少會用劍,所以即便是關羽用的可能也是長槍類武器。
-
3 # 談古論金
關羽的兵器不是青龍偃月刀,那個時代的鍛造技術可以製作青龍偃月刀(但並沒有製造)。
試分論之。
所謂“偃月刀”就是“掩月刀”,見於北宋《武經總要前集·器具》的著錄,這種刀刀身相對比較寬大,質地十分厚重,刀背的前半身呈波折之形狀,中段有一個鉤狀的凸起物,彷彿月牙偃臥雲間,所以也被人們稱之為“偃月刀”。
青龍是指刀身的基部裝飾有龍頭,龍頭怒目張口彷彿在吞吐刀口,這裡的龍,實際上就是龍生九子中所謂習性平生好殺的睚眥。
可見青龍偃月刀之所以叫青龍偃月刀,不是因為通常所說的比較含混的“形狀似彎月,刀身有龍紋”。
睚眥(龍口)以下有一個銎(斧頭上裝柄的孔)管,可以裝上長長的刀柄。
歷史上的關羽使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原因如下:
第一、偃月刀到了宋代才最終成型,東漢末年還沒有出現,關羽當然無從使用,事實上,偃月刀與宋代其他的長柄鐵倒筆刀、屈刀、鳳嘴刀、眉尖刀、掉刀(槕刀)等不同,它造型威武雄壯,裝飾考究異常,重量遠超群倫,所以不適合一般戰場情況下的使用,主要是用於武術教練和專業考核。
第二、陳壽《三國志》中關於關羽使用武器的情況有兩個比較主要的記載,其一:
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其二:
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軍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末能當。根據東漢末年的武器使用常態,所謂刺用的馬矟(馬槊)或長矛,所謂斬用的是環首刀,某種意義上,關羽和張飛使用的武器很可能是一樣的。就是丈八蛇矛(其實就是馬矟的一種,形制也不是根據明代武器演義出來的形狀)。
需要補充的是,這和當時馬鐙沒有發明有關,偃月刀適合雙手握持,以砍伐敵人為主,不要說關羽生活的時代還沒有出現,即使出現,對於沒有馬鐙的馬上武將,這種需要雙手握持的武器也是不適合選用的。
回到問題本身,那個時代鍛造技術高到可以製作青龍偃月刀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那個時代不適合這樣形制兵器的使用,所以它並沒有產生,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而青龍偃月刀成為關公形象中一個重要的符號在文化上自有其特殊的意義,這是另外的話題,以後再聊。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關於青龍偃月刀何時成為關羽的武器,很多朋友指出,這種說法最早來自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是實際上,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民間就已經有了這樣的傳說,後來還被寫進一些文學作品之中。
比方說,元代著名的戲曲家關漢卿,曾經寫過一部《關大王獨赴單刀會》,講的是關羽單刀赴會與魯肅會面之事。其中就有這樣的詞句:
想關雲長但上陣處,憑著他坐下馬、手中刀、鞍上將,有萬夫不當之勇。
便有百萬軍,擋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風騎;你便有千員將,閃不過明明偃月三停刀。
髯長一尺八,面如掙棗紅。青龍偃月刀,九九八十斤。
由此可見,羅貫中在寫作時,也是採納了民間已經比較流行的說法,而非嚴格考證過歷史。
2.青龍偃月刀的真正起源其他一些答主已經指出,目前能夠追溯到的青龍偃月刀的真正起源,是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所記載的“掩月刀”。
這種刀的刀刃較寬,接有長柄,形似彎月,看上去頗為威猛。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覺得武聖關羽就該使用這種兵器,所以才逐漸形成了關羽用青龍刀的說法。
不過明代軍事家茅元儀在《武備志》中寫道:
“偃月刀以之操習示雄,實不可施於陣也。”
就是說偃月刀是拿來操練用的,在真正的戰場上並不使用。
這也很好理解,偃月刀外形雖然威猛,但是也很沉重。拿來操練,可以練習力量與靈活性,但是用在戰場上,難免運轉不快,還未砍到敵人就被對方所傷。
當然,也不排除極個別力氣大的可以拿偃月刀上陣。比如說明末著名的將領劉綎,綽號劉大刀,擅長使用一柄120斤的鑌鐵大刀,據說可以在馬上“輪轉如飛”。過去老北京天橋賣藝的,有些大力士也可以把大關刀玩兒的飛快。
3.漢末三國的鍛造技術目前,我們沒有發現宋代之前存在偃月刀的實物或者文獻證據。在漢末三國時期,鋼鐵鍛造技術是否可以達到製作出偃月刀呢?
答主認為是可以的。
在漢代,中國鋼鐵技術發展迅速,不僅可以利用易得的生鐵製作出炒鋼,還能以炒鋼為原料,反覆加熱疊打,製作出更為精良的百鍊鋼。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鋼鐵兵器:
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東漢永初六年生產的鋼刀,刀背上有錯金的銘文,可知其所用的鋼材為“卅煉”,也就是三十鍊鋼,此刀長達111.5公分。(刀背銘文)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鄂州發掘的一座東吳墓中,也出了有鋼鐵環首刀,其長度竟然達到146公分!不難看出,這些環首刀的刀身特別細長,之所以能做成這樣的樣子,說明其鋼材效能是相當突出的,否則很容易折斷。
由此我們推測,當時的工匠如果用百鍊鋼或者炒鋼作為原料,鍛打出偃月刀樣式的寬刃刀並不存在技術壁壘。
那麼為何當時沒有出現偃月刀呢?
答主認為,一方面是舊有習慣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武備志》中所說的了——偃月刀在戰場上實用性差。
-
5 # 陶短房
三國時中國軍隊尚未使用長柄刀,源自先秦、類似長柄刀但兩面開刃的“鈹”(斬馬劍)因不適合戰場(尤其在馬鐙等裝具不完善的情況下,雙刃長柄刀非常不適合騎戰)而並未得到普及,漢代普遍裝備的制式刀,是短柄、厚背、平刀身、直刃的環首刀,是一種短刀,而武將在馬上則多使用矛、戟等刺殺或刺殺兼啄類長兵器。
關羽使用偃月刀的說法源自東晉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在萬人’。及羽敗,惜刀,投於水”。陶弘景並沒有見過關羽的刀,說法採自傳聞,但即便如此也可看出關羽的刀是短柄的佩刀,而且有兩口。到了宋代,《武經總要前集·器圖》裡才出現了類似今天公認青龍偃月刀的“關刀”形象和“掩月”的名稱,這種刀到了明清兩代成為武舉考試的制式器具和軍隊制式裝備,並因民間曲藝和《三國演義》弄得世人皆知,但那其實是後世的附會,長柄刀直到唐代還只發展為雙面開刃的陌刀,出現單面開刃、類似關刀的形制,是在北宋初年,關刀形制的偃月刀、朴刀成為長柄刀的主流,則要更晚一些,關羽即便真有傳說中的名刀,也只能是環首刀一類的短刀、佩刀。
《三國志》中關羽斬顏良時“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用“刺”,表明他使用的是同時代武將騎戰普遍使用的矛或者戟,《三國演義》裡沿用了這個“刺”,變得十分滑稽,毛宗岡在評註中百般粉飾終究牽強附會,正是因為演義已虛構了關羽用長柄單刃的偃月刀,卻又沿用了《三國志》的這個‘刺“字。
《三國演義》按照明朝人的理解,給許多三國武將都配備了長柄刀,但他們其實使用的也是矛或者戟,比如張遼,演義中用大刀,但《三國志》裡有明確的“遼持戟先登”詞句,表明他實際上是用戟的。
回覆列表
關羽是漢末時期的人,根據歷史準確記載,偃月刀是出現於宋朝,中間相隔千年,除非偃月刀會穿越。至於關羽具體用的兵器現在也沒有具體的一個說法,猜測有很多大多為矛和槊兩種。。。東漢時期的兵器已經絕大多數為鐵製,西漢時期出現的炒鋼技術讓古代的鍛造技術前進了一大步,徐州出土過一座西漢的武庫,其中出土的西漢兵器時隔兩千多年依舊鋒利無比,輕輕一劃就能劃破十幾層厚紙,所以據此來看關羽生活的東漢時期鍛造技術應該已經很先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