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見是緣7

    打不過的!中華民族被打不是她造成的!是清朝這個辮子王朝造成的!鴉片戰爭是1840年!她還不知道在哪裡的!把她換成別人中國會更慘!只有讓漢民族當政才能改變命運!

  • 2 # 娛情觀察員006

    我覺得慈禧太后是否逃跑,根本無法左右當時的戰局。清末士兵吸食鴉片,毫無回擊之力,並且在武器上完全無法抗衡。再者,慈禧太后挪用公款,奢侈浪費,國家根本支撐不起大規模戰爭。國弱人弱真的是沒有勝算。

    還有當年葉赫部的首領詛咒過愛新覺羅家族:"即使我葉赫部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讓愛新覺羅家族滅亡。"可能慈禧太后毀了清朝真的是天命所至吧

  • 3 # 江北陸遜

    沒那種可能了。

    慈禧在政治上是個天才,朝廷內外、滿漢之間、各路大臣之間的平衡,慈禧都是玩得賊溜。

    但不得不說,在軍事上,她實在是不是一般的差,用一樣東北特產形容她,恰如其分,就是個棒槌。

    甲午戰爭沒有正式宣戰,玩的是日本人的傳統套路,不宣而戰,偷襲。但朝廷內外一片主戰聲音,甚囂塵上的時候,慈禧至少沒有反對;但八國聯軍這次,八成的責任我覺得應該是慈禧的。

    孫子兵法有云,“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這個打仗不是那麼好玩的。搞不好就會生死國滅。

    而我們的太后老佛爺為什麼要打這場仗?一是這些年讓洋人欺負得不爽,最主要的是,慈禧想廢光緒立大阿哥溥雋,洋人竟然敢反對。

    掃了老佛爺的面子,那就打唄。標準的怒而興師,首先就犯了兵家大忌。

    慈禧估計也掰過手指頭:首先,這些年來,雖然甲午剛剛吃了個大虧,可那是海軍;他們敢打北京,這是陸軍。其次,跟洋人打仗,雖然輸得多,但鎮南關大捷,左宗棠收復新疆,洋人似乎也沒有那麼可怕。

    且不說左宗棠老部下董福祥的甘軍現在就在北京,就那幫咋咋呼呼的義和團不也要“扶清滅洋”麼?

    民心可用啊。這大概就是老佛爺的全部“廟算”了。所以老佛爺應該不會承認自己是個棒槌的。

    不過她確實是個棒槌,不折不扣的棒槌,當然,限於軍事。

    要打這種大仗,那得知己知彼。對方能調動多少兵力,己方能調動多少兵力;主將是誰,對方主將又是誰;兵力如何部署,何處可攻,何處可守;後勤如何,槍支彈藥儲備夠不夠;調動順不順暢,如何協調。打仗,這是基本的,對吧?

    慈禧不。她是說打就打,主將嘛,一開始應該是沒有,老佛爺乾綱獨斷;後來來了個李秉衡,好,就是你,合不合適不知道。只因為李秉衡說了老佛爺喜歡聽的,主戰。

    其實吧,慈禧自己打仗不行,用人的眼光還是可以的。用錯人的時候很少。這次雖然是拍腦袋決定用李秉衡,應該說,還是沒用錯人。李秉衡現代人可能不熟悉,但當時他的名聲還是很顯赫的。鎮南關大捷都應該知道,馮子材也是名標青史。但其實李秉衡也是鎮南關大捷的主將之一,馮子材主攻,李秉衡主守,還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也是民族英雄。

    但要命的是,這是真真正正的臨時抱佛腳。仗都開打了,說你行你就行,直接上。李秉衡上陣了才發現,掉坑裡了。城防圖?沒有。軍隊部署情況?沒有。軍械裝備情況?沒有。甚至李秉衡自己能夠指揮多少軍隊,他都不知道。

    界你嘛不就是糊塗僧打的糊塗仗嗎?

    可當時北京城的軍隊有多少呢?5萬到15萬,各種估計都有。其實我估計慈禧和李秉衡都糊里糊塗。

    因為這個時候的北京城,有八旗,有綠營,有新軍,有淮軍,有甘軍,有九門提督的城防兵,有火器營,有豐臺大營,有西山健銳營,還有義和團的民團,反正是牛鬼蛇神,都有。

    統歸李秉衡指揮。問題是李秉衡不知道誰該歸自己指揮,不知道和誰聯絡,不知道軍隊部署,反正是啥都不知道。他能指揮的,也就是自己的那點親兵。不過後來李秉衡在通州兵敗自殺,最後被八國聯軍列入戰犯,也算是替慈禧背了黑鍋。可惜了這位老英雄。

    所以,你說說,這個情況,怎麼打?慈禧算不算棒槌?戰前準備不足;戰爭開始以後,亂七八糟,她就是堅持打,有用嗎?

    其實,這場仗打不贏的另一個原因是,其實慈禧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八國聯軍那年,東南諸侯搞得“東南互保”。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總督奎俊,這是正兒八經的旗人。現在連旗人都不聽慈禧的了,“此亂命也,概不奉詔”。

    其實有的時候想想,清末的那些敗仗真的都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敗仗。不管是兩次鴉片戰爭,還是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影響的都是北京周邊一隅之地。吐蕃還攻入長安呢,唐也沒完蛋。關鍵是這個時候的清末局勢已經是真的危如累卵,李鴻章自稱“補鍋匠”,其實慈禧何嘗不是“補鍋匠”呢。

    太平天國之後,地方勢力崛起,清廷就再也無力收回諸侯的權力,慈禧其實也是在勉力維持。政治上她做的還是不錯的,但是軍事,她是真不行。

  • 4 # 老黑讀西遊

    你跑或不跑,屈辱都在哪裡,只增不減

    老佛爺的面子

    光緒皇帝主導的戊戌變法失敗後,無論光緒皇帝是被慈禧囚禁也好,還是自身有病需要調養也罷,一個客觀的政治現實就是,光緒皇帝暫時離開了皇權中心,而慈禧重新由幕後走向臺前。在西方列強各位洋大人眼中,光緒是可以和世界接軌的改革派,慈禧太后是頑固守舊派的代表人物,加之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海外有意宣傳,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

    1900年,慈禧以光緒帝身體虛弱為理由,決定冊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15歲的浦儁為大阿哥,並於第二年讓光緒帝退位。一時間輿論譁然,外國公使拒絕入賀,對大阿哥的接班人身份不予承認,並對光緒皇帝的病情提出質疑。這可是慈禧老佛爺自己欽定的接班人,外國洋大人竟然不認可,老佛爺的面子往哪裡擱。

    不僅如此,外國公使們還提出外交照會,要求慈禧還政光緒,繼續推動中國變法。終於,太后老佛爺出離了憤怒,義正言辭的提出“外國列強不得干涉中國內政”,並霸氣的向11國同時宣戰“老孃和你們拼啦”。

    老佛爺的底氣

    一向積貧積弱的大清為何敢於向11國列強宣戰,慈禧的底氣在哪裡?

    (這是當時美國漫畫,描述的慈禧太后同時向多國宣戰)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從沿海到內陸不斷開埠,外華人修鐵路、修教堂、建工廠等等,破壞了中國底層農民的原有生活,如修鐵路被認為是破壞了風水,廣泛傳教又與傳統文化格格不入,教民衝突不斷,民間對外國列強的敵視矛盾不斷加劇,態勢不斷惡化,先後發生了幾次教案,在中國民間社會揭起了一股民族主義浪潮,清政府一開始對各種民間結社剿撫不定,對百姓抱有一定的同情心,時任山東巡撫毓賢就對義和團縱容和支援,迫於列強壓力1899年清政府免去其山東巡撫職務,但是毓賢離職回京時,就像凱旋的英雄一樣受到了京城各界人士的歡迎。

    教民衝突的加劇,民間排外思潮的興起,被老佛爺認為民心可用,結果就是錯誤估計了國際形勢,高估了義和團的實力,低估了外國列強的野心,輕信了沙俄和日本的調停,忽視了清軍自身實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盲目向列強宣戰。

    跑路的光榮革命傳統

    假如慈禧不跑面對八國聯軍會怎樣?結果一樣是一敗塗地。

    此時的清軍不是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經過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著力打造一支新式軍隊,這時的清軍在武器裝備上和外國列強不相上下,硬體上幾乎沒什麼差距。當然了,慈禧老佛爺覺得民心可用的義和團除外,拳民們基本上處於冷兵器時代,而且還有畫符、神水等超自然力量。

    但是軟體上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在軍事戰略層面,清政府最高領導者在戰爭前沒有戰略層面的安排部署,地方勢力也是各懷心思,要不要和洋大人幹仗內部都沒有形成統一意見,“東南互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戰役戰術層面,清軍和義和團雖然人數眾多,但是缺少優秀將領的統一指揮,“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沒有高效的指揮,人多反而是累贅,尤其是近現代戰爭中。

    經營多年的大沽炮臺最先淪陷,緊接著天津陷落,八國聯軍直撲北京而來,慈禧這時唯一的選擇就是將跑路這一光榮歷史傳統傳承下去。

  • 5 # 虎嘯龍吟0706

    正面應戰了呀,打不過麼,張之洞,李鴻章,劉坤一都不應召,說這婆娘瘋了。慈禧怕被羞辱才跑,並不是怕死。大清近四百年基業和榮光不能在她手裡被洋鬼子羞辱,羞辱的話也不行。小杖受,大杖走。這個道理是懂得。她代表的可是朝廷,可是國家。被洋鬼子萬一摸一下都是不可以的!

  • 6 # 青衫客23

    這個老妖婆竟敢對十一國宣戰。吃偉哥了?沒有,是洋人氣她了。因為她想換皇帝,洋人不幹。集體譴責她,她一生氣就把洋人請來了。她敢不跑嗎?洋人的藍眼都紅了。還是李鴻章高,搞東南五省聯保,通電各國,說這是亂命,狡詔不奉命。才保住了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

  • 7 # 小提琴之家

    首先太后皇帝西狩是因為光緒皇帝的廢立問題上西方各國一直反對慈禧廢掉光緒,太后才像11國宣戰的。而義和團是慈禧對11國宣戰的一大依仗,義和團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愚昧,無知。可以說用一群烏合之眾來形容他們一點都不過分。所以說當時的情況來說,慈禧不跑的結果只有兩個,被俘,或者被殺。但是光緒皇帝很可能上位“實際”掌權,看一下戊戌變法的施政方針,光緒皇帝改革是假奪權是真,再加上這群人有些志大才疏,可能大清會亡的更快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菊花怎麼這樣?怎麼叫他活得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