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懷瑾經典語錄

    張愛玲作品就《花雕》把人物描寫最悲涼。

    作品中張愛玲徹底,純粹的殘酷悲涼全部壓在一個邊緣化的人物身上——川嫦,不聰明,毫無特點,沒點燈的燈塔。

    第1點,家冷

    病的久了,便成了別人的拖累。她不僅生了肺病,還成了骨癆。家人的對待讓她油然生出一種多餘感。

    第2點,愛冷

    她在享受了丁點自由自在後也理所當然的遇見了一個訂婚物件。一個慢慢喜歡上並且在川嫦病重時還對她許下會等待自己承諾的人。可最後章雲潘卻找了別的女人結婚。

    第3點,生死由命

    當她開始面對所有的被拋棄和對於自身的無處安放,她決定自殺。“她身邊帶著五十塊錢,打算買一瓶安眠藥,她沒想到生活程度漲到這樣,五十塊錢買不了安眠藥……

  • 2 # 新黔文化

    當我們讀張愛玲筆下的故事,其實也在是讀張愛玲,讀一個個都曾傷痕累累、失望落寞的人生。在她作品中,“蒼涼”的基調始終貫穿在文中,建立在對於日常生活的描述上。那些對日常細節的不厭其煩的描述,往往不經意間滲透出冷冷的悲涼情懷——“細節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的,而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於人生的籠統觀察都指向虛無。”

    張愛玲的蒼涼是一種悲觀的感嘆,一種女性化的敏銳細膩的感嘆。時代、國家、革命等一切的大題目在她的筆下都被濃縮在家庭生活裡的一幕或一角,社會的波瀾壯闊是那麼遙遠而短暫的,長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歡,其間的曲折、跌宕才是構成她蒼涼的人生底色。

    她的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總是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營造出蒼涼的感情基調,如《金鎖記》中一開頭從月亮寫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圓;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來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著淒涼。”小說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來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還沒完。

    張愛玲習慣透過對日常的細節、瑣碎的描寫,把人的靈性、人的活潑與絢爛,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裡,每天都做著同樣的事情,遇見同樣的面孔,談論的是同樣的話題,時間變得虛幻,一天與一年一生,沒有什麼區別。父母親只盼望著女兒嫁人,嫁了人的女兒又成為母親的翻版,又接著再造人,那些小人又會長大,又會重複著他(她)的祖父母或父母親的生活。就這樣迴圈下去。家裡的臥室、客廳、公司的辦公室、電車、咖啡廳的一角……在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困在這些狹小的空間裡,每天往返,一點點地磨蝕生命,一天天地萎縮下去,從而襯托出她筆下人物蒼涼的人生底色。

    同時,張愛玲擅長於運用大量的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語言手段來襯托小說中人物感情的悲涼基調。如在《金鎖記》裡,她描寫道:“她到了窗前,揭開了那邊上綴有小絨球的墨綠樣式窗簾,季澤正在弄堂裡往外走,長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縫裡去了,哪兒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這是人物處於陰沉壓抑的環境中,愛情終歸破滅的情境。沒有大段的鋪張描寫和渲染,文字精練動人,卻能將那種傷感表現的非常深入,自然靈動。

    以上,是張愛玲在作品中運用的語言描寫手段。接下來,我想想談談她在色彩語言上的運用和表達:

    紅色,一直是張愛玲偏愛的顏色。作為三原色之一的紅色,富有較強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既象徵喜悅、熱情,也暗示美麗中的危險。在張愛玲的筆下,葛薇龍初至姑媽家,便被映入眼簾的杜鵑花牽引住了目光,“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灼灼的紅色在文字中渲染著一種不祥的氣氛,與人物的命運形成了巧妙的互文。紅色的杜鵑花似乎是小說中女子命運的隱喻,開放時燦爛熱烈,卻又脆弱易逝。

    在《第一爐香》的結尾處,喬琪喬“摸出香菸夾子和打火機來,火光一亮,他的嘴上彷彿開了一朵橙紅色的花。花立時謝了,又是寒冷和黑暗。”在此,葛薇龍生命的顏色變成了失去光澤的橙紅,紅色的亮度逐漸轉暗,恰對應其一步步走向悲劇的人生,由純潔的少女墮落為麻木的交際花。

    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喜慶。然而,在張愛玲的筆下“紅色”往往呈現出一種負面意義,以及人生蒼涼荒誕的景象皆離不開“紅”,在其反諷的筆觸和色彩運用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如在《半生緣》中,紅戒指原本是曼楨和世鈞的定情信物,世鈞卻認為“那顆紅寶石像一個燃燒的香菸頭一樣,燙痛了他的腿。”,不經意間給人透露了蒼涼的感情基調。

    除了紅色,張愛玲還偏愛使用白色,因為白色總會給人一種豐富而多層次的心理體驗。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白色是佟振保妻子煙鸝生命的底色。白色之於煙鸝,最初給人純潔內斂的印象,但是當純潔的白褪色,露出的卻是人生的蒼白。“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相比於王嬌蕊,煙鸝的白象徵著乏味枯燥,也暗示著其與佟振保之間生命激情的缺失。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她往往藉助對色彩語言的運用,來襯托出人生的蒼涼底色。繁多的色彩不僅刺激著讀者的眼球,還能帶來強烈的視覺化效果,更能使讀者深思,尋覓色彩背後的暗示和隱喻。如《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初到香港,便被碼頭上五彩斑斕的廣告牌所吸引。強烈的色彩對比既暗示了香港的繁華與喧囂,也象徵著白流蘇命運的動盪不安。

     

  • 3 # 子愚之言

    張愛玲寫文章愛使用濃厚的色彩來刻畫人物,渲染環境。

    張愛玲自己就說過:“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象那八個音符有不同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我學寫文章,愛用色彩濃厚,音符鏗鏘的字眼,如珠灰,黃昏,宛妙,splendor, 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張愛玲的文集中,用到三十多種紅色系顏色,諸如硃紅,猩紅等,還有紅隱隱,紅拉拉這樣的形容詞;有三十多種綠色,如石綠,墨綠,橘綠,綠幽幽,綠黯黯等;有十多種藍色,如孔雀藍,翠藍,瓷藍,藍汪汪,藍陰陰等。可見她對紅色綠色這樣的鮮亮的顏色有多偏愛。

    張愛玲的作品幾乎都是冷酷的悲劇,她有很多描寫用顏色來烘托生活的悲涼,現實的殘酷,人性的自私、冷漠、卑劣、無情等

    在《花凋》裡,描寫川娣“她的臉像骨架上繃著白緞子,眼睛就是緞子上落了燈花,燒成兩隻炎炎的大洞”,炎炎的大洞形容眼神黯淡無光,不看上下文與背景,光這形容已讓讀者感到無端悲涼,似乎描寫的這個人經歷了人生大慟,已無求生意識。

    《半生緣》裡描寫火油爐子“火油爐子燒得久了,火焰漸漸變成美麗的藍色,藍汪汪的火,藍得像冰一樣”,這裡將火都透過顏色形容成冰了,透過反差來說明明面上熱情似火,實際內裡是冷冰冰的。

    《沉香屑———第一爐香》裡的“烏沉沉的風捲著白辣辣的雨”,還有“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溶化在白霧裡,只看見綠玻璃窗裡晃動著燈光,綠幽幽的,一方一方,像薄荷酒裡的冰塊”都渲染著環境非常悲涼

    在《金鎖記》裡描寫天色“天是森冷的蟹殼青”,渲染環境森冷,蟹殼青的天色讓人感覺冷到心底。

    《紅玫瑰與白玫瑰》裡“這穿堂在暗黃的燈照裡很像一節火車,從異鄉開到異鄉”讓人感覺恍惚,遙遠,未知,迷茫。非常知名的“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生動又形象的說明了男人的冷漠無情與貪婪。“她低頭看著自己雪白的肚子,白皚皚的一片,她中間露出長長一截白蠶似的身軀”,將白玫瑰比作動物,說明佟振保厭惡她,她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像動物一樣活著。

    《沉香屑———第一爐香》裡描寫葛薇龍“火光一亮,在那凜冽的寒夜裡,她的嘴上彷彿開了一朵橙紅色的花。花立時謝了,又是寒冷與黑暗……”,暗示了她凋謝的結局。

    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粉”讓人感覺亂糟糟,白慘慘的。

    《傾城之戀》裡,“黑夜裡,她看不出那紅色,然而直覺地知道它是紅得不能再紅了,紅得不可收拾一篷篷一篷篷的小花,窩在參天大樹上,霹靂剝落燃燒著,一路燒過去,把那紫藍的天也燻紅了”也是暗示白流蘇的命運是由紅變黑,悲劇收尾。

    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描寫,作者使用細膩的筆觸透過顏色修辭來反映、暗示當時的實際淒涼的氛圍或是情節的悲劇走向,也可以說用顏色描繪了人生的蒼涼底色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天樂和宣萱要結婚了嗎?可信度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