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搬磚人石頭
-
2 # 打醋的小張
木耳(英文:agaric),主要生長在中國和日本。中國大部分是東北木耳和秦嶺木耳。木耳既可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種子實體呈耳狀、葉狀或杯狀、薄、邊緣波浪狀,寬3-10釐米,厚2毫米左右,以側生的短柄或狹細的附著部固著於基質上。色澤黑褐,質地柔軟呈膠質狀,薄而有彈性,溼潤時半透明,乾燥時收縮變為脆硬的角質近似革質。味道鮮美,可素可葷,營養豐富。木耳味甘,性平,具有很多藥用功效。能益氣強身,有活血效能,並可防治缺鐵性貧血等;可養血駐顏,令人肌膚紅潤,容光煥發,能夠疏通腸胃,潤滑腸道,同時對高血壓患者也有一定幫助。
分佈地區:
浙江、黑龍江、吉林、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營養價值:
可防治缺鐵性貧血延緩衰老
營養成分:
可防治缺鐵性貧血延緩衰老
生活環境:
生長於櫟、楊、榕、槐等120多種闊葉樹枝上
所屬:
真菌門層菌綱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屬
種植黑木耳先配製培養料,在裝袋滅菌後進行接種,發菌後控制好溫度與溼度,並適時採收。
一、種植黑木耳的培養料配製
配方:①稻草培養料。稻草75%、米糠22.5%、石膏1%、過磷酸鈣1%、尿素0.5%。②豆秸稈培養料。豆秸稈粉88%、麩皮10%、石膏粉1%、過磷酸鈣1%。③麥秸培養料。麥秸80%、麩皮或米糠18%、過磷酸鈣1%、石膏1%。④棉籽殼培養料。棉籽殼90%、麩皮或米糠8%、石膏1%、過磷酸鈣1%。用料要乾燥、新鮮、無黴變。稻草切成2~3cm長,用1.5%石灰水浸泡12h,撈起用清水沖洗瀝乾,ph值為7;豆秸稈、麥秸應碾碎。培養料配好後含水量在55%~60%,ph值8左右。
二、黑木耳種植的裝袋滅菌與接種
選用17cm×33cm×0.05cm的低壓聚乙烯或聚丙烯塑膠袋。裝袋時要上下培養料鬆緊一致,裝袋完後在袋口套上頸圈,再在頸圈外包1層塑膠薄膜和牛皮紙滅菌,或裝料後直接用橡皮筋或線繩扎口。常壓滅菌爐灶內溫度達到100℃,保持12~14h。冷卻至32℃搶溫接種。在接種箱接種,每箱裝料袋70~100袋,接種前用氣霧消毒劑2~3小包燻蒸30min後方可接種。一般從2月至5月上旬,秋季在白露至寒露都可接種。接種時,視其不同種型,選用不同工具,如枝條種、三角木種可用砍花斧砍口,把鋸末和枝條或三角木共同塞入砍口內,用斧背輕輕打緊,以不脫落為原則;鋸末種、顆粒種,可用10mm手電鑽、打孔機或空心衝子打眼,把菌種塞入孔內,用樹皮蓋上,輕輕打緊。
三、發菌管理
接種後的料袋以“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堆6~8層,堆與堆之間要留出間隙。重點做好溫度和通風管理,發菌期空氣溼度應控制在60%~70%。發菌初期前7d培養室保持28~30℃,使黑木耳菌儘快定植、蔓延、佔領培養料。在整個培養過程要確保耳房空氣流通新鮮,每隔15天翻堆1次。培養室必須要黑暗,防止菌絲過早地形成耳芽。及時檢查雜菌,防止汙染。有輕度汙染時可用75%酒精溶液6份、甲醛原液4份混合均勻注射到汙染部位,汙染嚴重的菌袋要遠離培養室燒掉。
四、採收及採後管理
當黑木耳耳片充分展開邊緣內卷、顏色由深轉淺時表示木耳已栽培成熟,即可採收。採收一般在晴天的早晨木耳半乾時,一手拿著袋,一手輕輕將耳片捋下;用手抓住整朵木耳,把它輕輕拉下或用小刀沿袋壁割下。採收第1茬耳後,停止乾燥5~7d,待耳穴菌絲恢復生長後,再噴水增溫,仍採取乾溼交替的管理種植方法,促使第2茬耳芽形成。一般可出耳3茬。
-
3 # 農民剛子
大家好! 種植黑木耳先配製培養料,在裝袋滅菌後進行接種,發菌後控制好溫度與溼度,並適時採收。 一、種植黑木耳的培養料配製 配方:①稻草培養料。稻草75%、米糠22.5%、石膏1%、過磷酸鈣1%、尿素0.5%。②豆秸稈培養料。豆秸稈粉88%、麩皮10%、石膏粉1%、過磷酸鈣1%。③麥秸培養料。麥秸80%、麩皮或米糠18%、過磷酸鈣1%、石膏1%。④棉籽殼培養料。棉籽殼90%、麩皮或米糠8%、石膏1%、過磷酸鈣1%。用料要乾燥、新鮮、無黴變。稻草切成2~3cm長,用1.5%石灰水浸泡12h,撈起用清水沖洗瀝乾,ph值為7;豆秸稈、麥秸應碾碎。培養料配好後含水量在55%~60%,ph值8左右。 二、黑木耳種植的裝袋滅菌與接種 選用17cm×33cm×0.05cm的低壓聚乙烯或聚丙烯塑膠袋。裝袋時要上下培養料鬆緊一致,裝袋完後在袋口套上頸圈,再在頸圈外包1層塑膠薄膜和牛皮紙滅菌,或裝料後直接用橡皮筋或線繩扎口。常壓滅菌爐灶內溫度達到100℃,保持12~14h。冷卻至32℃搶溫接種。在接種箱接種,每箱裝料袋70~100袋,接種前用氣霧消毒劑2~3小包燻蒸30min後方可接種。一般從2月至5月上旬,秋季在白露至寒露都可接種。接種時,視其不同種型,選用不同工具,如枝條種、三角木種可用砍花斧砍口,把鋸末和枝條或三角木共同塞入砍口內,用斧背輕輕打緊,以不脫落為原則;鋸末種、顆粒種,可用10mm手電鑽、打孔機或空心衝子打眼,把菌種塞入孔內,用樹皮蓋上,輕輕打緊。 三、發菌管理 接種後的料袋以“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堆6~8層,堆與堆之間要留出間隙。重點做好溫度和通風管理,發菌期空氣溼度應控制在60%~70%。發菌初期前7d培養室保持28~30℃,使黑木耳菌儘快定植、蔓延、佔領培養料。在整個培養過程要確保耳房空氣流通新鮮,每隔15天翻堆1次。培養室必須要黑暗,防止菌絲過早地形成耳芽。及時檢查雜菌,防止汙染。有輕度汙染時可用75%酒精溶液6份、甲醛原液4份混合均勻注射到汙染部位,汙染嚴重的菌袋要遠離培養室燒掉。 四、採收及採後管理 當黑木耳耳片充分展開邊緣內卷、顏色由深轉淺時表示木耳已栽培成熟,即可採收。採收一般在晴天的早晨木耳半乾時,一手拿著袋,一手輕輕將耳片捋下;用手抓住整朵木耳,把它輕輕拉下或用小刀沿袋壁割下。採收第1茬耳後,停止乾燥5~7d,待耳穴菌絲恢復生長後,再噴水增溫,仍採取乾溼交替的管理種植方法,促使第2茬耳芽形成。一般可出耳3茬。
回覆列表
說到黑木耳,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它在我們夏天的時候,常常是當作一個冷盤,平時就可以用來炒。它是一種膠質的食用菌,味道非常鮮美,食用價值比較高,吃起來又脆又爽口,所以我們都很喜歡吃。那麼大家知道我們平時吃的黑木耳,它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嗎? 第一:黑木耳怎麼種?1.深坑種植。寬和深都是一米,長視的地形以耳木數量來定。坑的上面我們可以用木棍或者竹片搭一個架子,鋪上枝條。坑底的話可以在兩邊挖一條窄一點的水溝,中間作為管理的過道。這種方法,受外界氣候的影響比較小,而且溼度也容易保證,不管是施水和採收都很方便。如果到了晚秋的時候,溫度下降了,我們還可以將棚上的遮擋物去掉,然後蓋上一個薄膜進行保溫。此方法也是目前產量比較高的一種方法。 2.淺坑的種植。寬在一米深為33釐米的長不限的淺坑。坑底部兩邊可以放一根木頭,將耳目垂直的放在枕木上,放了以後然後繼續放第二層,搭上架子,根據天氣等因素來進行蓋膜。因為坑裡面沒有管理的過道和裡面太低,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進去。導致了翻木以及採收的時候,都要把上面的的覆蓋物給去掉,採收完成以後,又要重新覆蓋,這樣就會麻煩很多。而且它的產量也不如深坑的種植。 第二,它的種植技術。1.制種。有枝條菌種和鋸木屑菌種。第一種的話是把直徑一釐米的枝條切成1.5釐米長,加入一些米糠,蔗糖等,放在瓶子裡後高壓滅菌,接入母種,在溫度為25-28度以下培育一個月,菌絲就可以把瓶長滿,第二種的話就是用鋸木屑與麥麩等配成培養基。 2.耳目的準備。我們常常用的有那個樺木材和完鬥科。選擇胸高處的直徑在10-12釐米的耳樹,給砍成1-1.2米段子,被砍的那一面用那個石灰刷一下,然後放在通風,向陽的地方曬。3.接種。我們首先用乙醇給那個工具消毒。然後,用電鑽在樹上打穴距在七釐米,垂直深1.5釐米的。枝條菌種放入接種孔,用錘子把它與那個木頭的表面,弄的比較貼服沒有縫隙。 4.定植的管理。我們將耳木按“山”字形狀或者“井”字形堆垛。堆內的溫度在20~28℃最好,溼度的話在百分之八十左右。當菌絲已長到木質部以及少量的耳芽時,就要及時的散堆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