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候伊麗麗

    孔乙己的悲劇根源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1: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毒害使孔乙己自命清高,恥於勞動,而根深蒂固的奴性又使他喪失了與命運抗爭的可能性,這就註定了其人生悲劇的必然性。

    2:孔乙己是生活在清朝末年的一位舊知識分子,他所接受的無疑是舊的封建教育。也許正因為這樣,他透過接受封建教育而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我們知道,自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繼而被漢武帝採納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也都沿襲了這一做法。儒家文化之所以能獲得歷代皇帝的青睞,是因為其實質上是可以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筆者不否認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程序中的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儒家文化從它淪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的時候起,就已經成為思想的枷鎖,就註定要失去其不斷髮展的基礎。無論是偏頗也好,偏激也罷,筆者始終認為處於封建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說,當它作為封建教育的教材時,只是培養奴才的文字。於是,一代又一代讀書人成為這種教育的犧牲,他們失卻了獨立的人格和精神,失卻了獨立的意識和思想,每一根血管都只剩下粘稠的奴性。然而,奴才只有在能為統治階級看家護院的時候,才會獲取相應的物質條件,實現作“大奴才”的人生理想。於是,當科舉制度產生之後,讀書人的靈魂就差不多完全腐化了。他們鄙視勞動,自命清高,一旦入仕,就很快墮落成官場上的痞子,成為統治階級的“惡奴”,就如《孔乙己》中的丁舉人之類。正因為這樣,“魏晉風骨”就成為少數有骨氣的讀書人聊以自慰的精神寄託,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亮麗的風景。

    3:由於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孔乙己本來“身材很高大”,是可以像“短衣幫”一樣憑體力養活自己的,他卻輕視勞動,把那“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總穿在身上,擺一副讀書人的架子。既然它不可能走入仕途,不可能成為統治階級看家護院的奴才,甚至“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這就註定他會失去生存的基礎,他的人生只能是一場悲劇。尤為可嘆的是,孔乙己深受毒害而不自覺,麻木不仁,奴性十足。且不說要他去反抗封建制度,就連他自己的命運也不敢、不願和不能去抗爭。這就難怪魯迅先生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其實,封建文化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教育並不是唯一的途徑。被統治階級所認同的文化,總會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還會謬種流傳,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顯得根深蒂固,並不會隨著一個時代的消亡而消亡。放眼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看到孔乙己的影子,至於“丁舉人”就不免時常撞見了。看來,要根除封建文化的毒害,讓我們這個民族真正甩掉文化糟粕這個包袱,獲得發展的無限生機,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抑或正因如此,不管魯迅先生創作小說的初衷是什麼,其反封建的主題是顯而易見的。焦晉同志在《談〈孔乙己〉主題的廣闊性與神話》(載《教學通訊》1984年第二期)裡指出,該小說“不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惡,而且可以延伸到對整個封建制度及其全部倫理道德的徹底否定……”

  • 2 # 九流叔叔

    一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封建科舉制度使讀書人追求功名、鄙視勞動。孔乙己不能進學,又窮酸迂腐,不會營生,這就註定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

    二是麻木、冷漠的社會環境:孔乙己被打斷了腿,境遇非常悽慘,本來讓人同情,可酒廠客和掌櫃仍然取笑他,如此冷漠的人情,註定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

    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點:孔乙己讀書沒有進學,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抱殘守缺,好喝懶做,對悲劇的命運逆來順受,毫不覺悟,這些弱點都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 3 # 王南得

    孔乙己的悲劇有很多,其中包括他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在當時社會背景之下,有著如此強烈的“格格不入”。

    於是,我們也可以從他的名字開始瞭解:

    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他再怎麼“睜大眼睛”,也是一個小人物,沒有特殊的身份,也沒有特別的涵義。魯迅先生筆下的他,也是一個讓聽眾容易有幸災樂禍和麻木不仁的態度。

    真實又是什麼?孔乙己的悲,大概就是這樣“不自然”中的一份俗世中都可以體悟到的無可奈何吧。

  • 4 # 笑談文史生

    孔乙己的悲劇體現在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兩個方面。

    1.性格悲劇。“精神勝利法”是孔乙己處世哲學。他嚮往科舉,雖然連半個秀才也沒撈上,又一貧如洗,可是向上爬的思想依然沒有喪失。他認為讀書人高人一等,就自命清高,擺出一副讀書人的臭架子,不會營生,也不願參加勞動。這就形成了他獨特的性格,迂腐麻木,屈辱懦弱,好喝懶做,這最終導致了他不能在那個吃人的封建社會苟活。

    2.社會悲劇。科舉制的推行,在歷史上有過積極作用,但到了後期,越來越成為毒害讀書人的“毒瘤”,它使讀書人只知道追求功名,鄙視勞動。而當時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麻木、冷漠的社會環境,也註定了孔乙己的悲劇。當孔乙己被打斷了腿,境遇非常悽慘,本應該讓人同情,可當時的實際是,不僅沒有得到周圍人同情,反而遭到周圍人取笑。

  • 5 # 天下好運

    孔已己的悲劇在於作繭自縛,所讀的書困住自己,越讀越傻,而自己卻自命不凡,自命清高,恥於勞動,讀書對他來說不是前進的動力,而是消極的伴腳石,所以孔孟之道,有其奴化人民的一面,八股文使人奴化,不能進步。因而,可以這樣說,並非開卷有益,有的書使人愚昧,有的書令人頭腦清醒,有的人讀成了孔已己,讀成了笑話,讀成了廢物,而有的人卻越讀越聰明。看來選書,讀書是一門學問。

  • 6 # 夢山樂

    《孔乙己》這篇小說在高中課文中學過,只記得孔乙己的一句話:“多乎哉,不多也。"這是小孩子吃過他的茴香豆,還想吃時說的話。從側面反映孔乙己還是一個善良之人。他最拿手的是"精神勝利法",也許現代還是有人在用“精神勝利法”麼。

    我個人認為孔乙己不僅僅有自身性格引發的個人悲劇,更重要的是當時社會環境造成的悲劇。這足以引人深思、令人警醒的。

  • 7 # 泰山9981258

    孔乙己的悲劇也是封建文化所造成的沒落文人的悲劇。

    儒家文化所倡導的是"學而優則仕″"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如果這些高階的理想不能實現,那麼當個私塾教員也罷,總之一旦入了秀才的行列,就不能再做社會上其它的勞力工作。

    即使貧困也是"君子固貧",即使偷盜,也如同孔乙已所說:讀書人的事不能說盜劫。

    歷史上有很多家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他們文不成武不秀,大的事情做不來,小的事情又不願意去做,丟而浪當的只是抱怨"生不逢時",稀裡糊塗的度過荒唐的一生。舊社會有很多這樣的讀書人就這樣鬱鬱寡歡的終其一生。

    其實孔乙己的教訓在我們當今社會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我們現在的某些大學畢業生畢業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不願意去做一些低下層的工作,寧願在家裡啃老,也不願幹一些收入低的工作。孔乙己的悲劇在當今晚社會不乏其人。

    現實的社會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的教育制度應該徹底的改變了,應試教育必須改成實用教育,培養能適應社會,引領潮流,奮發創新的一代精英,而不能只培養精緻的利巳主義者。

  • 8 # 正義的匹夫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就是生活在科舉制度下微末讀書人的背影,為了考取功名,一輩子讀些無用的八股文,沒有金錢權勢作為支撐,讀那些書是沒有任何用處,還自覺的是讀書人,自命清高,不願意用自己雙手的勞作來養家餬口,看不起勞動人民,其悲慘的命運不是他自身的錯,而是舊社會科舉制度的錯,是社會等級的錯,他只是其中的一個犧牲品。

  • 9 # 上頭派掌門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可以說他的腦袋在雲裡,軀幹在泥裡:他身份卑微,一貧如洗,卻還戀戀不捨地冒充精神貴族。孔乙己只是個外號,他成了所有人取笑的物件,存在的唯一價值似乎就是充當他人的笑料。他開口“君子”,閉口“之乎者也”,實際上不識時務,好吃懶做,偷盜成性。咸亨酒店裡,他“排出九文大錢”以及從不賴賬,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與品德無關。他有愛心,好賣弄,是酒店裡最為孤獨的人。

    孔乙己有汙點,有缺點,但本質不壞,偷書也是為生活所迫;他不怎麼討人喜歡,但也沒有特別的惹人厭惡之處。如果孔乙己不是個讀書人,也是個“短衣幫”,你會發現他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沒那麼可笑,也沒那麼可憐。讀書當然不是壞事,壞的是讀死書,硬生生地把自己逼成了殭屍。孔乙己抱殘守缺,這是他最大的悲劇。窮,沒能使他警醒;捱打,沒能使他改變。他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卻忘記了人也可以有多種活法。他是個受害者,註定要被時代洪流捲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閉症兒童長大後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