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豹的日記

    按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公佈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從4月1日起,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應當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記錄,及時發現和解決集中用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同坐一張餐桌、同吃一鍋飯菜,校長們的感覺如何?學生們是不是覺得好奇?還有,除了食品安全,透過建立“陪餐制度”,校園的餐桌文化又該有哪些進步呢?

    每天要寫陪餐記錄

    昨天中午11時50分,日新實驗小學下課。校長沈敏從食堂裡取了一份飯菜,走進一(1)班教室,選了最後一排的一個空位,坐下來開啟飯盒。“咦,怎麼會有校長坐到我們班級裡來吃午餐?”和校長坐同一張課桌的施語桐同學有些意外,也有些緊張,不過,看到沈校長和藹的笑容,再看校長飯盒裡的菜和自己的完全一樣,很快就定下心來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昨天學校午餐的大葷菜是咖哩牛肉土豆胡蘿蔔,小葷是竹筍片、萵筍片、黑木耳炒肉片,還有青菜和蕃茄蛋湯。見校長來了,有位女生主動跑過去說:“校長,我經常會胃疼,如果太硬的菜,我會吃不下。”沈敏說:“沒關係,如果有什麼不能吃或吃了不舒服,可以跟老師提出來,另外給你打點喜歡吃的菜。”坐在沈敏前面的一位男生,其他飯菜都吃光了,唯獨牛肉剩了下來。“你為什麼不吃牛肉?是不愛吃嗎?”“不是,我最喜歡吃牛肉了,而且學校燒的咖哩味牛肉特別好吃,我喜歡把最愛吃的放到最後吃。”

    一(1)班班主任杜弘守著一桶湯,時不時地要為前來盛湯的同學打上一碗。她說:“我會注意觀察孩子們吃飯時的表情,比如,有些孩子不愛吃青菜,我就會跟他們講講多吃蔬菜的好處。還比如,碰到吃魚,雖然食堂師傅幾乎已經將魚刺挑去了,但我還是會提醒大家要注意細小的魚刺,吃得慢一點。我們還會比比誰吃得最乾淨,每學期還會評選‘光碟小明星’呢。”

    日新實驗小學的相關負責人陪餐制度已經試執行一週了。總務主任顧春利老師的陪餐記錄寫得很仔細:“杭白菜學生吃的少,剩下的有點多,這個需要衛生老師多開展一些教育。”“菜飯學生們特別愛吃。”“蕃茄炒蛋學生們愛吃。”“一部分低年級學生不會吃油爆蝦,有必要提醒家長在家裡教教孩子怎麼剝蝦殼。”……二(4)班班主任吳震旦說,陪餐可以讓老師近距離了解了學生們的生活喜好,同時也能及時糾正孩子們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

    明廚亮灶更為重要

    這幾天校園裡流行的說法是“校長陪餐”,這只是一個形象說詞,教育部的要求是“每餐均應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這說明陪餐的可以是校長,也可以是學校其他領導、教師或總務後勤負責人。奉賢區洪廟小學校長何春秀說,早在規定出臺之前,他們就是由校級領導、德育主任、年級組長還有家委會主任等,每月裡輪流一次去陪孩子們吃午飯,主要是瞭解對伙食的意見。比如,孩子們不太喜歡吃“肉末粉絲”,因為本地人家庭一般是不做這道菜的,於是,學校就建議配膳公司在菜譜裡做了更換。

    但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有些家長、網民對“陪餐”的理解存在偏差。教育部等只是規定“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而“陪餐”不等於就是陪吃同樣的餐,可以理解為陪著孩子一起吃,而教師的工作餐和孩子的午餐是可以有所不同的。還有校長提出,孩子們基本的午餐標準為12元至15元,而教師的午餐是計入教職工福利這一項的,標準比學生餐要高一些,自然花色品種也會多一些,這在目前絕大多數中小學裡都是如此。而且,不少學校的學生餐配送與烹飪是與教師餐分開的,各有各的帳目,各有各的選單,硬要混在一起也不盡合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建議,保障學校食堂供餐的安全、衛生與質量,比陪餐制度更有效的是“明廚亮灶”。學校應當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在食堂安裝監控,把監控影片向全校師生、家長直播,學生和老師在校園公共區域可看到食堂儲運、加工、供餐的全流程畫面,家長還可以透過手機直接收看到對食堂監控的實時畫面。

    家長陪餐或存難點

    按照此次檔案的規定,“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還應建立家長陪餐制度”。然而,家長進校陪餐到底怎麼陪、陪誰、誰來陪,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細則出臺。至少到目前,上海及各區的教育行政部門都沒有做過具體的行政解釋。在熊丙奇看來,雖然校長陪餐制度在各地的不少中小學都有過,但並沒有杜絕以次充好等問題,這是由於校長代表的是校方,在行政主導之下,家長並沒有進行參與和監督。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每個學校應當建立家長委員會,參與學生午餐的決策與監督,讓家長參與招標供餐的全過程,減少問題發生。

    不過,也有教育界人士提出,熊丙奇的觀點或許存有“理想化”色彩。比如,家委會對食堂供膳的監督是不是專業?由於絕大多數配膳企業都是區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雖然學校可以在幾家企業裡有所選擇,但真要每天派一位家長監管好每天的進菜、洗菜、配菜、燒菜等整個烹飪過程也是不現實的。還有,現在對家委會成員也沒有建立疾控預警機制,是不是隻要是輪值家長就可以進入廚房重地,這也是值得商榷的。說到底,配膳企業的嚴格遵守食品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各項操作流程,這才是最主要的。同時,政府的食品安全、衛生防控、教育行政、未成年人保護等部門應當切實擔起各自的責任,而不能互相推諉,或乾脆把監管的責任下放給學校甚至家長。

    何春秀說:“請家長來陪餐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需要先弄清楚。是為了檢查飯菜質量嗎?如果是的話,其實菜餚是否新鮮、進貨渠道是不是合規,這都應該是在配膳公司送貨進校前就要把好關的,等燒熟了,端到孩子們餐桌上了再來檢查,還有什麼意義?另外,如果要家長來評判給孩子們烹飪的午餐是不是可口,那也會存在眾口難調的問題,不同的家長會有不同的標準,很難說哪個陪餐的家長說的一定對。”

    同桌就餐師生情深

    不用刻意弄一個“陪餐制度”,沒有學生食堂和教工食堂之分,甚至老師和學生都是在同一個視窗排隊,且都是吃一樣的葷菜和素菜。民辦交華中學的師生“同一張餐桌、同一份午餐”已經實行了多年。一張飯桌六個座位,七(1)班班主任劉燕和五名學生共享午餐,她說:“每天吃飯時也是全班最放鬆的時刻,和同學們聊聊生活瑣事,也可以聽到許多教室裡聽不到的資訊,師生關係親近了許多。”八(5)班的周哲宇同學說,不僅學校的飯菜可口,回家告訴家人吃的與老師是同樣的菜品,起初家人還不相信呢。

    “師生一同排隊,有時同學們會很謙讓,但老師們肯定是讓學生儘量往前排,早點吃上熱飯熱菜。這不就是師生平等的最好體現嗎?”交華中學校長趙鳳飛說,學校一直強調食堂伙食不能馬虎,連大米也要買質量好的,初中生正值長身體的時候,午飯吃得不好、吃得不開心,坐在課堂裡學習也會少了勁道。拆除教工食堂,讓老師隨意地坐在孩子們中間,孩子們看到老師吃的和自己一樣,一種被尊重感就會油然而生。這不也是一種校園文化嗎?

    “把食堂變成另一個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讓圍坐一張餐桌上的師生能更好地敞開心扉”,趙鳳飛把此詮釋為是要實現“高品質校園生活”。校長陪餐、師生同餐,不僅僅是著眼於食品安全,更是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沈敏說,昨天在陪餐時,有一位女生悄悄跑到她面前,遞上了一包餐巾紙,這讓她十分感慨。她表示,陪餐只是一個形式,但更應該把這項工作看成是一個增進師生情誼的平臺,陪著孩子們一邊吃飯一邊聊聊學習上、生活上的事情,師生關係也會更融洽了。

    在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落到校園裡,往往就變成了只是一件“填飽肚子”的事。匆匆忙忙扒下幾口,又迅速跑回教室繼續做作業、上自習。這樣的場景很普遍。能否讓孩子先靜下心來,慢慢地、美美地、愉悅地吃一頓呢?畢竟從早飯算起,也起碼有四五個小時粒米未進了。

    做幾樣色香味俱全的小菜,這是飲食文化的內涵。有校長有老師陪著吃,更是一種餐桌文化。對許多孩子來說,吃相是要教的,甚至連怎麼握筷子、拿調羹,都是有一定規矩的。老師還沒吃,孩子們不能先吃,這一條學校會灌輸給學生嗎?吃飯時、喝湯時不要弄出異響,吃完後筷子不能橫放於碗上,孩子們能理解嗎?要知道,老祖宗傳下來的餐桌禮儀,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丟棄了,很可惜。

    還要給陪餐的老師提個醒,莫在飯桌上“扳面孔”。哪怕有孩子在上午的課堂上頑皮了,作業一塌糊塗了,也不要在午餐時對他們一陣數落。吃飯時心情好點,很重要。這應該也屬於一種教育文化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來佛祖,坐下有多少羅漢多少菩薩都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