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騎著馬的步兵

    長平大戰 歷時三年多 秦軍近五十萬之眾在上黨呆了三年未見家人 大戰勝利後 進兵攻克邯鄲可以說是全軍最大的願望 攻下邯鄲 然後論功行賞 就可以回家看望家人了 而昭襄王提前下令班師 秦軍士氣大洩 人人思歸 無心作戰 大軍撤回後 不到半年 形勢突變 六國合縱派紛紛復出 開始奔走聯盟 趙王毀約 拒絕割地 昭襄王大怒 召回士兵 再次出戰 而白起事前看出戰機不再 縱然出戰 也難有勝算 因此 苦諫昭襄王停止出兵 並拒絕出戰 昭襄王因多年被其母宣太后勢力壓制 憤怒以為王權受到挑釁 憤然強行起兵 結果遭致慘敗 也更加證明了白起是千古名將 能在出戰前就預測勝負 幾千年來 也就那麼幾人能做到

  • 2 # 嶽小道

    因為白起是近代吹起來的戰神,白起當時並不能解決,當時的秦軍攻趙且又退回的問題,這點跟後事和前世的名將根本沒法比,例如孫子吳起孫臏和韓信岳飛,白起在戰國四名將只排第三強於王翦,王翦在戰國面對楚國兵力弱,他沒有勝利的把握,白起面對廉頗同樣兵力沒有把握勝出,只能出離間計換趙括,要知道當時秦軍戰鬥力七國第一,這樣不能勝有什麼理由說是戰神,當時戰國軍隊明顯差於秦軍,廉頗相同兵力能阻止秦軍,說道李牧也就他在戰國做到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白起若不是帶領秦軍殺人多,也沒什麼可說的,相反帶領秦軍戰六國,李牧王翦廉頗,那個做不到,什麼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看韓信,人家逢戰必勝,連給你和局的機會都不給,這樣的名將才能成為戰神

  • 3 # 草遮面亦見日月

    先了解一下範睢這個人的歷史。

    範睢這個人心眼很小,有恩必償,睚眥必報。因為他從小生活貧苦,長大後飽讀詩書,一心想要謀個人臣。他在魏國的時候跟著一個士大夫混了很久,卻不想這個士大夫是個混子。還在魏國被這個士大夫和魏國丞相侮辱,還差點被他們鞭打至死,丟到廁所被人淋了一身尿,結果被一個守廁所的人救了。於是他就發誓,此生絕不被別人欺負侮辱了,他要自強。

    後就和出使秦國的王稽回到了秦國,被秦昭王拜為相,輔助秦昭王從宣太后和穰侯等貴戚手中奪得軍政權,從此他就有地位了。

    再說當時白起長平之戰後,白起想出兵,但是範睢和秦昭王不讓的理由。

    1.上面也說過範睢這個人的特點,心眼小。趙國派人來和範睢說,白起長平之戰大勝,如果這個時候又打下邯鄲?白起已經是大良造了,再加上這些功勞,又要受封。而你範睢又有什麼功勞呢?到時候秦國可就沒有你範睢的地位啦。範睢一聽,不行呀,沒地位後又要被人欺辱了,他絕不過這種日子,於是考慮到自己的地位向秦昭王說要撤併。撤兵的理由呢?

    2.理由:

    第一,範睢和秦昭王說,長平之戰我們是贏了,但是是慘勝,長平之戰滅趙國45萬兵,但是秦國也損25萬兵,如果此時再攻打邯鄲,國力不足以支撐呀(因為長平之戰3年消耗了太多國立)。就算能支撐但也要消耗完國力了,還不如撤兵休整一下國力,反正長平之戰後趙國不足以為懼了。下次再打邯鄲不就好了!

    第二:長平之戰中其餘諸侯國都在觀看,如果此時打贏後直接攻打邯鄲,等於是滅趙國。那其他諸侯國會怎麼想?別忘了齊國滅宋國,引起其餘諸侯國合縱攻打,導致齊國差點滅了。秦國現在也差不多和齊國一樣,所以應該撤兵!

    第三:範睢還要繼續推行他遠交近攻的策略。趙國是遠國應該處以交好,魏韓這些才是應該攻打的。

    好吧,都是個人愚見。手機一個字一個字打的。

  • 4 # 使用者94738516596

    邯鄲之戰,在後世研究長平之戰的時候很多認都會把這場戰役也算在長平之戰裡面的,當然這樣說也是可以的,邯鄲之戰就是長平之戰的延續。

    長平之戰作為整個戰國的轉折點,不光是影響到了秦趙兩國,更是影響到了所有的國家,整個戰國的走勢。

    白起秦國一統天下的奠基人,可以說東方六國基本上都是敗在了白起的手中,特別是魏國,楚國,南韓,趙國,楚國這幾個國家都是被白起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也正是在白起時代,楚國,趙國,魏國等等被白起打的衰落下去,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水淹楚國鄢城數十萬軍民被沖走,之後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楚國被迫東遷。白起的謝幕戰,也是白起的巔峰之戰長平之戰,這一場戰役註定是要載入歷史的史冊的,斬殺45萬趙軍。此後的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抗衡了。所以說白起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真正奠基人。

    但是作為長平之戰的延續,邯鄲一戰秦國敗的卻非常的慘烈,如果邯鄲之戰能夠取勝的話,那麼可能在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就能一統天下了,可惜秦國敗了。很多人都在說白起沒有出戰,如果白起領軍的話,邯鄲之戰秦國有可能取勝。

    邯鄲之戰,秦軍損失超過了三十萬,而且白起被賜死,邯鄲之戰鄭安平也被俘虜,導致在秦昭襄王的心裡範睢也受到了猜忌,因為鄭安平就是範睢舉薦的。邯鄲之戰真正影響了秦國的還是這三十萬的大軍,再就是一代戰神白起被賜死。如果這三十萬大軍還在,如果白起還在的話那麼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肯定是會提早的。白起為什麼寧願受死為什麼就是不出戰呢?

    其實白起和韓信兩個人還是比較像的,他們兩個都是不打無把握之戰,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人一生中幾乎都是沒有敗績的,在長平之戰的時候白起就建議要一舉拿下趙國,但是秦昭襄王接受了趙國的幾座城池而議和了。失去了最好的戰機,到了半年之後的邯鄲之戰,這個時候白起覺得已經沒有幾乎取勝了,我們可以看到白起分析的確實很對,長平之戰的時候魏國楚國南韓等等都是不敢動的,但是邯鄲之戰的時候,魏國,楚國,最後南韓都出兵了。這才會導致邯鄲之戰的失敗。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了45萬的趙軍,當然這裡面有一些人是戰死的,還有一些是兵敗投降之後被白起下令殺死的,當時來說投降時的趙軍應該是超過了20萬以上的,但是這些人白起也是沒有辦法只能下令全被殺死了。而且白起這個時候也已經七十多歲了,一生之中被白起殺死的人僅僅在歷史上有記錄的就不下百萬。長平一戰又是人數最多的一次,所以白起這個時候可能也是覺得自己殺戮太重了吧,不想再出戰了。

    作為秦國的戰神,整個戰國時代的驕傲,不願意打仗了,那麼你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了,最後只能是被秦昭襄王賜死,一代戰神就此落幕!

  • 5 # 言其故

    長平之戰是軍神白起軍事生涯的巔峰,也是他走向沒落的起點。

    長平之戰後,秦軍乘勝追擊,不斷擴大戰果。昭王四十八年 (公元前259),秦軍重新佔領了上黨郡。王齕攻取皮牢 (今山西河津) ,司馬梗攻克太原,黃河以東的大片土地收入秦國囊中。此時,白起為秦國攻取七十餘城,俘敵近百萬,論軍事生涯之久,爭城奪地之廣,俘獲消滅敵人之多,謀劃指揮之精明與嫻熟,為秦國統一事業貢獻之大,無人能與他相比。

    長平之戰後拒不出戰,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個人身心問題。白起軍事生涯伴隨著殘酷無情的殺戮: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攻韓、魏於伊闕 (今河南洛陽南) ,一次斬首二十四萬;昭公三十四年 (前273年),率軍攻魏,拔華陽,虜三將軍,斬首十三萬;與趙軍戰,將俘獲的二萬士卒推到黃河中淹死;長平一戰,竟坑殺趙軍已經投誠的官兵四十五萬,創造了先秦戰爭史上殺戮的最高紀錄。一路的腥風血雨,雖是毫無憐憫之心的劊子手,也會承受非常的壓力!古人認為殺戮太重會折壽的(見諸葛亮火燒藤甲兵、關羽水淹七軍),長平之戰後,白起就開始生病了,影響了繼續征戰。

    2.對現實的正確認識。昭王四十八年 (公元前259) 九月,秦國復發兵進攻趙國。秦將王陵揮軍長驅直入,圍攻邯鄲。不久王陵失利的訊息傳到秦國,恰在此時,白起病癒,昭王要求他代王陵統帥秦軍繼續攻趙,白起拒絕任命,認為圍攻邯鄲難以取勝,因為圍攻邯鄲會造成其他諸侯聯合抗秦,並且秦國長平之戰已經死者過半、元氣大傷。 這種軍事形勢的分析無疑是正確的,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秦昭王卻沒有覺察。所以雖幾經勸說,白起仍不受命。

    3.內部有利條件消失,掣肘嚴重。因為秦宣太后、穰侯等都是楚國羋姓王族,白起也是羋姓,所以得到秦昭王和秦宣太后、穰侯等秦國當權派的全力支援和絕對信任。在長平之戰中,昭王是傾全國之力,義無反顧地為白起謀劃了後勤支援和斷趙軍退路的軍事行動。長平之戰後,應侯範睢說服了秦昭王,在秦國消弱了秦宣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勢力,自己擔任了秦國丞相。內部的支援不但不復存在,范雎還對他有所猜忌。

    盛極必衰,功高不賞。白起的悲劇是個人性格悲劇,更是邯鄲之敗和無情政治傾軋的犧牲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備結婚,先買房還是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