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都法棍
-
2 # 軍武次位面
嘛,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目標特定、任務特殊、高度特化的武器裝備,也正因為如此,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就沒派上過用場。可謂價效比極低的典範。
其實古斯塔夫重炮與日俄戰爭日軍拿來攻擊203高地的重炮、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拿來攻擊凡爾登要塞的重炮一樣都屬於重型攻城炮/要塞炮範疇。這種火炮的主要作戰任務高度單一,一般配備高爆彈頭或全口徑穿甲爆破彈頭用於攻擊防禦方的永備強固工事,尤其是高度築壘化的要塞或者野戰築城體系——其實這種火炮也可以用來攻擊人口聚居區(德軍一度也有過這種想法),但是這種想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總體戰的絞肉機還未全速運轉起來的時候未免過於瘋狂,到了後期則完全是因為價效比太低(火炮開火與炮彈的費用都很高,你居然只想拿它去炸老百姓)才沒有實施。
間戰期德軍設計古斯塔夫巨炮的緣故,其實目標非常明確,主要有兩個使用目標,一是比利時的埃本-埃瑪要塞,二是法軍的馬奇諾防線。其中按照黃色方案的要求,反而是用於埃本-埃馬要塞的機率還稍微大點,畢竟德國陸軍在1939年初步確定的主攻方向還是沿著史裡芬計劃的老路從比利時與荷蘭突擊,戰線向左迴旋。儘管古斯塔夫巨炮理論上可以摧毀馬奇諾防線的要塞支撐點,確保突擊部隊突破要塞間火制地帶,但是其突破效率必將大受影響,對於德軍來說依然是不可接受的結果。至於後來德軍選擇了曼施泰因的鐮割方案,改為穿過阿登森林從色當缺口突破,強渡默茲河後戰線右旋,對德軍的進攻速度要求更高(以至於落實到實戰中德軍的坦克部隊與後續的炮兵支援梯隊進攻完全脫節,全靠斯圖卡在搞對地火力支援),需要依賴鐵路運動,機動速度極其緩慢,部署後幾天才能打出來一炮古斯塔夫巨炮就更沒有用處了——這貨在哪兒出現等於告訴人家“這裡就是我的主攻方向”嘞,那還有個毛線的戰役突然性。
古斯塔夫巨炮唯一用上的地方就是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消除克里木半島翼側威脅的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此役按照曼不群的說法是完全不存在側翼迂迴穿插攻擊這一說,就是剛正面,啃下來塞瓦斯托波爾的幾個固定的永備要塞工事,就能動搖蘇軍濱海集團軍的整個防禦體系。因此這時候德軍才把古斯塔夫巨炮拉了出來,反正就那麼多目標,慢慢啃唄。這也是這種火炮唯一一次有用武之地的場景,後來的戰爭節奏越來越快,基於綿亙戰線的裝甲攻防成為主要的作戰樣式,再也沒有古斯塔夫火炮發揮作用的機會了。
-
3 # 戰略論
”古斯塔夫”鐵道炮,又名“多拉”大炮,是二戰德國製造的一門超重型火炮,原本是為對付馬奇諾防線最堅固的工事而設計的,但是由於西線戰事的迅速結束,沒有用上。後來被用在了1942年德軍第11集團軍對蘇聯克里木半島上著名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進攻上,該炮最大的戰果是擊毀了蘇軍一個位居岩石下30米深的彈藥庫。
“古斯塔夫”鐵道炮的口徑達800毫米,炮管長32米,射速每小時3發,射程24公里,全重達1350噸,一發榴彈炮重4.8噸,穿甲彈重7.1噸。需要60輛列車才能將這個巨物放置在特有的軌道上。為了保障其安全,有兩個高射炮營時刻守護其左右。毫無疑問,“古斯塔夫”鐵道炮的能效比是非常低的。它除了在炮兵技術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外,在作戰上意義非常有限,對於前線的部隊而言,更多的是一種負擔。至於對德國的進攻而言也可以說是毫無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戰爭不再是單純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二維戰爭,而是立體化的作戰,而且空軍在戰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甚至超過了其他軍種。戰爭獲勝的一方往往都是以取得制空權為基本的前提,所以任何有效的地面武器都要考慮到來自空軍的威脅,像“古斯塔夫”鐵道炮這種行動極為緩慢、目標又非常龐大的火炮無疑是空軍絕佳的打擊目標。加之二戰地面作戰越來越趨向於機動作戰,即使在前線的大後方也極有可能隨著戰事的發展而成為新的前線,古斯塔夫鐵道炮的射程只有47公里,這種距離對於裝甲部隊而言只需要一天就可以突進到,而古斯塔夫鐵道炮能否做到快速轉移呢?
所以總的來看,古斯塔夫鐵道炮的製造不僅未對德國的進攻起到積極的影響,反而是對資源和人力的巨大浪費,建造和運輸這種火炮都要佔用寶貴的軍事資源,有這些精力還不如多造幾百輛坦克或者野戰炮,這些武器給德軍進攻帶來的影響遠比“古斯塔夫”鐵道炮要大的多!
-
4 # 漩渦鳴人yy
可能是現在核武器的普及吧,尤其是美國戰術核武器的普及,讓大家以為。現在攻擊一個重要的軍事目標,那破壞性,那不用說了,美華人現如今最普通的105mm自行榴彈炮,能夠發射戰術核炮彈,投放當量達到72噸,一種爆炸當量面前任何一個。人造的防禦工事都是經不起這樣折騰。
所以在武力值爆滿的今天我們以為摧毀一個工事有多麼難,就是兩發核彈的事情嗎?但是在那個武力值比較缺少的年代,這種大型的巨炮還是有市場的。
你不說其他的,比如說進攻斯大林格勒的時候,那個時候德國的裝甲部隊為什麼派不上用場,因為整個城市被德華人轟炸一遍以後,到處都是斷垣殘壁,但是還是有建築在那裡巍然不倒,所以德國裝甲部隊開進去也只會陷入到這些建築的群毆之中,自身因為斷垣殘壁的問題,沒有辦法進行機動或者是找到敵人。
如果拿一顆氫彈或者是一顆原子的趙成斯大林格勒的中心給他來一發,那斯大林格勒就蕩然無存了,沒有斯大林格勒那些建築物,前蘇聯如何去抵擋德華人的納粹鐵騎?
這個古斯塔夫巨炮當然他的二號炮名字叫做多拉巨炮,這個東西原本是來對付法華人的那其諾防線的,但是法華人不給力,很快就投降了。這種巨炮一下子就喪失它存在的意義。後來,德華人在進攻前蘇聯的一些重要的軍事據點的時候,這些巨炮才派上用場,比如說在進攻前蘇聯在黑海的薩瓦斯托波爾要塞。
薩瓦斯托波爾要塞,上面擁有著永備公事,而且可以說,異常堅固,普通的大炮根本就打不到他,反而對方可以憑藉自己設成還有高度,上面的優勢可以完虐該地區的德國所有的火力點。
本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是要使用這這門巨炮的二號炮,也就是多拉巨炮的結果,由於前蘇聯在冬季來臨之前已經提前開始和為德華人害怕巨炮會弱於前蘇聯之手,緊急的將這門巨炮給撤出來了。
總的來講,在那個時代飛機的投送能力有限,而人類又沒有發明核武器這種巨炮就是能夠直在遠距離投送火力的最大的載具,好的時候火力決定一切,古斯塔夫巨炮是在人類技術尚未達到一種高速進步階段所出現的一種極端的產物。
-
5 # 喵叔說電影
是19到20世紀德國工業界的一個顯赫的家族,其家族企業克虜伯公司是德國最大的以鋼鐵業為主的重工業公司。在二戰以前,克虜伯兵工廠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軍火生產商之一,二戰後以機械生產為主,今天曆史君就來說說二戰期間能造出打穿7米混凝土巨炮的克虜伯兵工廠。
1934年位於德國埃森的克魯伯公司接到來自德國陸軍司令部的一紙要求,信中表達希望克魯伯能夠設計出一款能夠擊毀馬奇諾防線上要塞的重炮,最好一炮就能打穿7米厚的混凝土掩體,或者1米厚的鋼板,然後還要從敵方炮兵無法還擊的距離外進行發射。從此這個提案就像是沉入大海中的石頭,怎麼也看不到結果,也難怪,巨大的元件本身就有建造上的諸多困難,不是短時間沒可以完成的。
於是到了1940年依然沒有見到身影,測試用炮倒是終於趕製了出來,結果讓德國軍方加購了兩門巨型火炮。1942年3月將古斯塔夫炮打包千里迢迢送到克里米亞戰場參戰。古斯塔夫重炮於5月初進入陣地,到了6月5日,古斯塔夫重炮發出對大地的雷鳴。
一座位於塞汶那亞灣海平面下的彈藥庫,距離海平面30米深,由厚達10米的混凝土牆保護,歷經發射9次後成功擊毀引爆彈藥庫,同時擊沉一艘灣岸內的船隻。歷史君算了一下該炮的口徑比為40多倍徑,光是炮管口徑就有800毫米,炮管的長度打到了32.48米。在先進武器主導戰爭走向的時代,該巨炮已經算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利器了。
回覆列表
首先提醒各位朋友,古斯塔夫列車炮和多拉列車炮其實是同級同口徑的兩門炮,古斯塔夫來源於克虜伯家族的前墜名,而多拉是造炮工程師妻子的名字。古斯塔夫炮800毫米的口徑,重7噸多的穿甲彈奠定了它同時代炮臺殺手的地位。但是將近43米的長度,1300多噸的重量和向預設陣地移動時需要自建鐵路線的天然限制,帶來了極差的移動能力。決定了古斯塔夫炮只適合陣地戰,並不適合當時德軍機械化快速作戰的理念。二戰中後期由於德軍逐漸失去了制空權,古斯塔夫炮和多拉炮地位被V1和V2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