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天凌霄客

    “飲食五味”是古人透過修真的手段,充分的總結了飲食與人體健康的關聯關係,其中以五行以來對應五臟,而自然界中的五種味道的食物也對應五行,透過食用相應的味道食物可以治療相應的症狀。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其中肝為木,吃甘的食物能有助於肝的功能;心為火,可以吃酸的東西來幫助他;脾為土,吃鹹的東西對他有用;肺為金,喜歡苦味的食物;腎為水,辛的食物對他有益處。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豬肉、慄、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食。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飲食五味”的學說是古人做出的偉大貢獻,是內功有成才能得出的科研成果。在中醫裡有“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之說。其中“飲食五味”就是食補的範疇,因為藥物的效果太強烈了,有“是藥三分毒”之說,普通人沒有經驗是不可以輕易用藥來調理身體的。只有當身體生病比較厲害了,需要有強大的外力相助時才用藥物治療。

    而食物就相對很溫和了,透過日常進食就可以很好的調節身體的健康狀態。當然氣補的效果是最好的,只要人能夠保持心志的安寧,不生邪念,“心主神明”,元氣自然不易走失,身心自然健康。

    透過各種武術的修煉,內功的操持,詩書經文的誦讀,體內的陰陽氣機不斷的相互交融,就能增長體內的元氣。

    而且在傳統修真中還有很多采氣的專修,“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是中國文化中的無上瑰寶,但是這需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對悟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這一點“飲食五味”的學說和常識卻很容易讓普通人能學習和接受,日用中就能輕鬆用得上。可以說他避免了藥物的猛烈,以及修真的難度。可以讓普通人就能透過食物很好的保養身體,這也是“飲食五味”的不可磨滅的功用。

    武當太乙鐵松派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19代傳人 凌霄客

  • 2 # 水煮周易

    古人說的“飲食五味”是什麼?真的那麼重要嗎?古人講的飲食五味,指酸、苦、甘、辛、鹹。

    這種觀念當是在五行觀念出現,並用於醫學、養生之後出現的。

    出現“五味”的說法,在醫書中,最早的、最有權威的,可能是黃帝《內經》了。

    《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味為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味為苦,……

    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味為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味為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在味為鹹,……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五味,分別具有陰陽五行的屬性,它們也具有五行的關係。

    用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觀點,《陰陽象大論》還指出了五味的相互關係。如:辛勝酸,這實際上用的金克木的觀點;鹹勝苦,用的是水克火的觀點;苦勝辛,用的是火克金的觀點;甘勝鹹,用的水克土的觀點等等。

    人體五臟屬性不同,它們互相有五行間的關係。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平衡的系統,五臟六腑五行屬性、分工不同,其間存在五行生剋制化的關係。治病養身,當努力追求各臟腑之間的平衡發展。

    中醫有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藥食同源”。“藥食同源”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是指寒熱溫涼。

    既然五味之間具有生剋制化的關係,那麼,透過飲食調整,用好四性、五味,使之作用在人體之內得到平衡,那就十分有利於養生了。

    傳統中醫,是很重視“四性”“五味”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於此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很多家庭熱衷的藥膳就多用其理。這其實值得我們在生活中重視。

  • 3 # 中醫養生鄭芝環

    古人所說的“飲食五味”是指酸、苦、辛、甘、鹹。而中醫也將中藥分五味,包括酸、苦、甘、辛、鹹,不同的味屬性,能夠歸納不同的中藥功效,用以指導臨床。

    而且五味也應用於日常的食品之中,用以指導食療養生;

    食物味道屬性不同,能夠對機體產生不同的食療保健作用。

    一:酸

    酸性收斂、固澀,還包括一些帶澀味的食品,對一些身體虛弱導致的出汗多、腹瀉或遺精、遺尿等症狀,能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

    比如蘋果、石榴有固腸止瀉的作用;酸味同甘味配合,能酸甘化陰,比如酸梅湯,烏梅和甘草配合,就能夠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

    二:苦

    苦味能洩熱,起到清熱降火解毒的作用,比如蓮子心能夠清心降火、安神助眠;苦瓜性寒,用來炒苦瓜或者煮湯,能夠達到清熱解暑、清肝明目的作用;再比如苦丁茶,常飲用能夠清熱敗火、清利頭目、利咽喉。

    三:辛

    辛味能發散,行氣活血。辛味的食品,就包括生薑、大蒜、辣椒、陳皮、白蘿蔔、洋蔥、酒類等;比如生薑能夠發散風寒,治療風寒感冒;比如陳皮、白蘿蔔,能夠辛散,幫助消化,促進氣血執行;再比如各種酒類,很多中藥用酒制過了之後,能夠加強行氣活血、通經絡的功效。

    四、甘

    甘味能補益、緩急。比如人參、大棗、阿膠、黃芪、蓮子、蜂蜜、枸杞,之類的藥品食品很多,多有滋補強身作用,或滋陰或補血、或補氣或溫陽,總之帶甘甜味道的大部分食品藥品,都能夠調補人身五臟六腑的氣血、陰陽等虛證。

    甘味還能夠緩急止痛,比如痛經的時候,喝點紅糖水,能夠起到止痛的作用。

    五、鹹

    鹹味能軟堅散結。一些鹹味海產品,比如海帶、紫菜等,能用來治療增生、結節、囊腫、腫塊等疾病,因為有軟堅散結、消散的作用。

    五味理論,只是藥品食品的一些規律總結,並不是絕對的;比如酸性收斂,但是山楂是酸性,反而起行氣活血的功效,這些是一些特殊的情況,要區別看待,不能一概而論。

  • 4 # 心書845

    按中醫來說,飲食之五味指酸、苦、甘、辛、鹹,分別入肝、心、脾、肺、腎。中醫講究平衡,生剋制化,也就是說不要讓蹺蹺板一邊高一邊低,平常健康的人五味通吃,適量,可以補益五臟。

    如果長期偏吃某一兩味,身體會有病痛出現。比如總吃甜食易得高血糖、脾虛;愛吃鹹容易得高血壓、腎虛;愛吃辛辣,容易長痘,心肺火旺…

    健康的五大基石裡,均衡膳食營養佔一座,還有平和的心態,良好的睡眠,適量的運動,科學的生活習慣。把握好這五個方面,至少健康的股權裡我們就佔有了60%,其他才是環境、遺傳、醫療等控股。

  • 5 # 老當益壯41148740484

    謹和五味,營養均衡保健康

    古人說的“飲食五味”是指食品的“酸、甘、苦、辛、鹹五種味道,這是古人對飲食養生提出的一個總的原則,旨在告誡人們,既要謹慎地選擇食品,又要謹慎地調和各種味道,以達到飲食養生的目的。

    上述提到的五種味道是我們日常飲食所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加工或未加工的食品以及菜餚調料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只有營養均衡,謹和五味,才能確保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脂肪、糖和水,而這些營養元素富含於穀物類、蔬菜類、魚肉類、禽蛋類、豆類等各種食物之中。由於各類食品的營養成份各有側重,例如穀物類糖分多,魚肉類脂肪多,禽蛋類蛋白質多,蔬菜類維生素多。因此,食物要多樣化,不能單一或太挑剔,所以中醫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食養原則。

    但需要注意的是,謹和五味有兩層含義,一是均衡飲食,不偏食。二是鹹淡適宜,中和五味,不偏不依謂之中和,古人所說的“五味中和”是指各種食品的酸、苦、甘、辛、鹹各種味道要濃淡適度,寧淡勿濃。過濃則損傷機體,過淡不能激發食慾,因而《養生論》“滋味煎其臟腑,醴醪煮其胃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辨別和田玉的好壞?面對當前魚龍混雜的和田玉市場,各類仿籽造假該怎樣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