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咱的生活不容易
-
2 # 亂灑風雲
歷史學家也是一家之言。要想博人眼球,必須標新立異。君不見凡史料正反人物,歷史學家偏要反史料而論。——才有了多少人抹黑歷史正面人物,洗白反面人物。不如此,何以顯得他與眾不同。
看看充斥網頁的所謂論史:有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喊冤的;有替亡國之君商紂王,隋煬帝,明崇禎喊冤的;甚至於有替秦檜,魏忠賢之類翻案洗白的等等不一而足……
歷史是用來借鑑的,鑑古而知今。評價歷史人物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但不能全盤否定史料,至少在沒有更可靠的直接證據之前。
商紂王是否昏君,歷經幾千年一直還赫然在策。即使一代偉人之說也未能更改史策,其他那些不入流的所謂史學家也只能是蹭蹭偉人的熱度而已!
歷史就是歷史,成王敗寇,亙古不變!——商紂王,隋煬帝之流縱有千般功績也掩蓋不了亡國之君的事實。而且還是由盛入衰而亡。一朝一代的認定或有出入,然經歷千秋萬代的認定應該還是公允的。——你們看下史書:漢獻帝也是亡國之君,史料就從來沒有他昏君的標籤。
何為昏君,何為明君?昏君者昏不識人,昏不明勢,昏不明政,昏不明天理人情……所以商紂之勇不能免其昏,明崇禎之勤同樣不能免其昏……掌控絕對之權將國家治理得由盛而衰,由衰而滅,不是昏招迭去可能嗎?而盡是昏招之君難道還是明君不成?
-
3 # 書 ^O^”
其實我們都沒有錯。大多數的人口中的那個"紂王",是封神榜中那個被狐狸妲己迷惑,殘暴無道的"商紂王",《封神榜》太深入人心了,所以"商紂王"毫無疑問和昏君劃上了等號。而很多歷史領域的專家學者或是普通的歷史愛好者口中的那個"紂王",指的是歷史上那個真實存在過的"帝辛"。商朝離我們太遠太遠了,遠到它存在過的所有歷史痕跡都已經暗淡消亡,我們所知道的,只有曾經作為戰勝者的周朝留下了的些許歷史文獻和近現代出土文物。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存在著成王敗寇的習俗的,漢貶秦,唐貶隋,清貶明。所以說,單方面的文獻有可能不可靠,所以任何一個考古學者或歷史學者都是無比渴望能考古,能發掘,能發現更多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蹟,從而能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撥雲見月,窺探數千年前的真相。而近現代以來,我們發現了很多很多關於殷商時期的器皿和記錄當時的第一手文獻-甲骨文。經過這麼多年的破解,甲骨文所記錄的東西,很多都已經明瞭,上面記錄了帝辛南征北戰,開疆擴土,平定叛亂,征討蠻夷的豐功偉績,而武王伐紂也並非是因為正義,而是因為商朝主力征討東方去了,內部空虛,而這無疑和我們從後世口口相傳的歷史有很大出入,而出土的歷史相對而言比流傳的歷史相對更接近當時的情況。歷史需要辯證思考,先入為主的主觀看法會把歷史引向不同的方向,所以研究那段歷史的人,都想盡力改變人們心中那個紂王,不是隻從那個殘暴無道的紂王角度去看,讓人們也能從那個記錄中有著豐功偉績的帝辛的角度去看一看。歷史,在不斷討論,不斷辯證,不斷思考中,越有可能接近真相。
-
4 # 高廣銀
紂王的名字叫帝辛,“紂”是周朝給他上的諡號。當時周公造諡法,國君死後,後人用一個字或兩個字來概括他一生的功過是非,這個東西就叫諡號。除了秦始皇覺得子議父、臣議君這種做法不能取,從而廢棄諡法之外,從周朝開始一直到清朝,都在用這個制度,所以幾乎哪個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經天緯地曰文;武,克定禍亂曰武、剛強直理曰武。
紂王雖然是個暴君,卻非庸愚之人。實際上,能成為暴君就已證明其本身具有相當的實力。沒有實力而胡作非為,這樣的人絕不可能久居其位。
——天生的雄辯家,行動敏捷,對事情之理解敏銳之極,才華更是超人一等。體力之強足以空手打倒猛獸,智力之高足以駁倒任何諫言。
這是《史記》對紂王的描寫。
若是庸君,倒容易用戴高帽子或逗弄等手法加以操縱。但資質超群的紂王,自認世上無人能及。想要操縱這樣的人,乃是難上加難。
何況商朝採取的是神權政治體制——史家常將商王比擬為埃及法老王,實際上,他們也的確是擁有絕對性權威的人物。於是紂王以人神姿態君臨天下。
他一聲令下,任何事情便立刻決定。
-
5 # 燕山東
為什麼商紂王不是昏君
歷史歷來備受爭議,史學家的觀點,有公眾認同的,也有懷疑的,誰也無法肯定。尤其那些年代久遠的事情,根本沒有評說的根據,全靠推論,這就造成了,你說東,他說西的混亂現象,因此形成了傳說,不過公眾大都喜歡傳說,而且喜歡以自己的意願傳說。封神演義就是一個精彩的傳說之一。
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在封神演義中,昏庸無能、兇狠殘暴、荒淫無恥。每談暴政,必不離商紂,商紂王這個稱呼,似乎從進入我們認知的世界起,就成了頭號昏君的典範,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商紂王帝辛真的是昏君嗎?
帝辛,子姓,名受,是殷商第三十代天子帝乙的小兒子,他還有一個長兄微子啟,因微子啟母親地位卑賤,無法成為嗣君,帝乙駕崩後,這個帝位便自然而然地落在帝辛頭上。
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載,帝辛在位約30年,史書記載截然相反,帝乙留給帝辛的是一個國力日趨衰敗的國家,內部政局不穩,外部夷族環伺,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危局之下,年輕的帝辛展現出了傑出的政治頭腦和超凡的軍事才能。對內排除異己,對外領兵親征,開疆擴土。
商朝是奴隸社會,由於奴隸制度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讓奴隸主團體越發龐大,那些奴隸主和部分王室貴族的權力,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的進步,也威脅到了王權的穩固。
帝辛執政後便開始了加強皇權的鞏固。對奴隸主的利益大刀闊斧的削減。這其中免不了的反抗和血腥鎮壓。在解決奴隸主和王室貴族的同時,帝辛還向神權發起了挑戰,宗教團體干涉朝政,對於王權穩固而言,比奴隸主危害還大。於是宗教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大批神職人員被處決,忠誠的祭祀受到提拔,自此王權逐漸穩固。
由於政局穩定,改革後被削減的大批奴隸主和貴族的利益進入國庫,國力逐漸強盛。帝辛開始了對外用兵,逐步擴張商朝領土,真正完成對東夷中的徐淮部族全面征服,納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沿海於國土之內,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征服了江淮地區、把疆域擴張至渤海和東海。
然而,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對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帝辛攜王后蘇妲己自焚於鹿臺,亦不失壯烈。
以史為鑑,商紂王帝辛並不是昏君,倒是有功而無過,被冤枉了千年。而周武王的作為是纂權叛國、大逆不道啊!估計封神演義也是周武王的傑作吧!
回覆列表
《百家講壇》中出現頻率最高,受歡迎程度位列三甲的王立群教授,曾多次在講座和著作中提到,評價歷史人物,要把這個歷史人物帶入到當時的環境中,分析他所做的事情是否有道理,有沒有更好的做法,然後再給予評價。毛和郭沫若為紂王翻案,著眼點都放在了他平定東夷,經營東南和開疆拓土的貢獻,弱化了他窮兵黷武,排除異己,獨斷專行的執政上的問題。毛號稱通讀了二十四史,甚至還有毛版批註的二十四史書籍流傳於世,而郭沫若的史學能力也值得肯定,但顯然他們在評價紂王時,都忽視了王教授所說的這一點。
紂王兵敗自殺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在他所處的時代,大一統的思想還沒有形成,部族的實力還在王權之上。但從紂王的祖先起數代,殷商都在嘗試加強自己的王權,根據就是商朝帝王的傳位次序,逐漸由兄弟之間或者叔侄之間,變成了父子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紂王希望透過集權的方式打壓部族的利益,任用身份卑微的人才,透過征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放到今天來看,客觀上嘗試打破階級固化的紂王,似乎是進步思想的代表,但是卻完全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也註定會遭到利益受損者的反抗。牧野之戰時,紂王仍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但戰鬥一開始那些俘虜或奴隸臨陣倒戈,這場決定王朝命運的戰爭以極快速度結束,數百年的王朝自周武王起兵不過一個月就被滅亡。
事實證明,當一個君王自視甚高,盲目的擴張版圖,完全沒想到會後院失火的時候,他的末日就要來臨。從這個角度上說,紂王是絕對的昏君。當然,對紂王荒淫,愚昧的一些添油加醋的評價,某種程度上確實是有失公允,《論語》中,孔子的名徒子貢早就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實際上紂王的能力得到了《史記》的客觀評價,即使最終兵敗,他也沒有像夏桀那樣帶著妹喜逃亡,而是選擇以自焚這種壯烈的方式赴死,從這個角度來說,他也能算是英主,算是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