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先生賣芝士
-
2 # 星星與動漫
《天行九歌》目前情況來看,嬴政和我們的蓋聶小叔生死一線,到了非常危機的地步。嬴政作為秦國的王,應當是一言九鼎,身份尊貴。但是秦國羅網下屬殺手組織“八玲瓏”在南韓刺殺他,秦國大將王齮在南韓邊界武遂佈局伏殺他。嬴政這個秦王可是當得相當艱難啊!其實大家都知道指示這一切的幕後黑手就是秦相呂不韋,那麼他為何一定要弄死這麼一個雄才大略的秦王呢?
秦相呂不韋呂不韋出現得非常早,但是他出現的場景目前很少。
早年經商,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回國即位,成為秦莊襄王,拜為相國。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
在《天行九歌》中,這樣的地位應該沒有太大的變化,目前朝堂、軍隊、羅網等都在呂不韋的掌控之下,可謂是權勢滔天。正是因為他有著如此巨大的權利,才不得不要殺死嬴政。
嬴政雄才大略嬴政對於呂不韋來說,實在是威脅太大了。如果嬴政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太大的追求,沒有吞併六國的雄心。也許呂不韋還可以和嬴政共處。
從嬴政會面韓非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不光是呂不韋不容嬴政,嬴政也不容呂不韋。
“一個國家,最為忌憚的是臣子威望過高。”這個說的看上去是南韓,其實秦國呂不韋也不是一樣嗎?
(呂不韋先後扶持子楚、嬴政兩個王上臺,其功不可謂不高;他扶持年幼的嬴政上臺,自然有一種權威,嬴政都稱之他為“仲父”,每有呂不韋在場,嬴政都感到有種壓力,其威不可能不震主。)
嬴政為了見韓非,冒著巨大的風險走出了咸陽,只為了“不登上懸崖,又怎麼領略一覽眾山小的絕頂風光。”和心中的答案,可謂是真正的雄主。
他對韓非說到“我要鑄造一把天子之劍,你就是那個鑄劍師,而我要做那個執劍者”。
嬴政的這一切都告訴了大家,他不甘願當一個傀儡,他心中有著巨大的追求,那麼他早晚都會把秦國的權利集中到他的手上來,這對呂不韋來說是不能夠承受的,因為權利到了嬴政手上,呂不韋基本上就宣告了死刑。這一點呂不韋心裡很清楚,所以不是嬴政亡,就是自己死。
呂不韋和趙姬呂不韋與當年趙姬、後來的太后長期保持剪不斷、理還亂,不清不白的關係。
這件事情,在呂不韋出場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了,作為嬴政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他沒辦法,只能忍。這對嬴政來說,是巨大的羞辱。甚至還流傳著嬴政就是呂不韋私生子的說法,這樣的事情如果證實,那麼嬴政的地位肯定就保不住。
這也是嬴政不能容下呂不韋的地方,同樣,呂不韋也不能不可能束手就擒。
政見不合嬴政要走的是一條霸道之路,法之天下,儒之教化。法家是嬴政治國的核心思想。
呂不韋走的確實另外一條道路,而且他不斷的干涉嬴政的政見。推崇道家,提出走講仁政、崇王道、尚君德之路,試圖使先進在“霸道”中的秦國航船暗中轉舵於“仁道”航線,其與秦王嬴政的分歧和衝突明矣。
在一個國家中,有兩種思想是非常危險的,也是嬴政和呂不韋走向對立的重要原因。
結論上面的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都揭示這秦王嬴政和秦相呂不韋的矛盾。呂不韋自然對現在的嬴政非常瞭解,能夠做上相國的人當然不傻,他很清楚,現在的嬴政還沒有多大力量,對自己威脅不大,也看上去尊崇自己。但是一旦羽翼豐滿,死得最快的就是他自己了。所以他為求自保不得不把嬴政扼殺在搖籃裡。在咸陽,不好動手,但是嬴政為了追尋自己的答案,走出了咸陽,那麼這對呂不韋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沒有道理讓嬴政活著走回咸陽。
-
3 # 壹枝楊柳
【呂不韋被嬴政尊稱為仲父,一手扶持嬴政當上王位】【為何呂不韋后面一定和嬴政撕破臉皮】【都要致對方於死地呢】
☞這個問題答案很明顯,權力之爭罷了!
☞雖說是權力之爭,可他們是怎麼走向決裂這一步的呢?
☞是什麼讓呂不韋邁出弒君的一步呢?
聽楊柳慢慢道來~~~~
一、呂不韋權力燻心,想要獨攬朝政呂不韋自秦莊襄王贏異人開始,就盤踞秦國,權傾朝野。在嬴政的父親在位時呂不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軍政大權在握,久而久之更加享受這種無上的感覺。為了延續自己的權力期限,對嬴政採取和他父親一樣的政策,妄想控制莊襄王一樣的控制嬴政。可事實是嬴政不是他的父親,他是個有遠大抱負的君主,他想要帶著秦國走向更高的階梯,為自己鑄一把天子之劍。
呂不韋自恃對秦王室有恩,沒有呂不韋就沒有今天的嬴政,是他呂不韋把嬴政父親莊襄王救回秦國,並助其登上大位,不然哪有嬴政做王的機會。現在嬴政的做法就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呂不韋內心不服。可惜的是嬴政是千古一帝,不會因為個人的恩惠停滯不前,更不容權臣挑戰王者的威嚴。
權慾薰心的呂相想要釜底抽薪,另立傀儡君王,不惜賠上身家性命與嬴政拼個死活。
嬴政想要親政,擺脫呂不韋的掣肘嬴政在政治上有著驚人的天賦,與秦國曆代君主不同,他志在天下,不甘做一方霸主。因此嬴政在適當時機提出親政,遭到了呂不韋的強烈反對,認為他還為時過早。
慢慢地嬴政開始和呂不韋有了嫌隙,嬴政不甘於呂不韋的控制,在暗中培植起了自己的心腹。做下這幾件事讓呂不韋對嬴政起了殺心。
1、啟用呂不韋門下棄用之人——李斯
呂不韋帳下門客眾多,李斯投靠呂不韋多年不得賞識,本就鬱郁不得志,碰到了慧眼識人的新晉君主嬴政自然是立即投奔過去了。李斯的轉投本就無關痛癢,但是投的是嬴政就觸了呂的逆鱗。這一件事就讓呂不韋對嬴政有了看法,本以為年幼的君王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可一不留神就挖了自己的人,這不是一個好兆頭。
2、孤身犯險前往南韓求取才子——韓非
嬴政知道在秦國要擁有自己的人馬很難,在仲父呂相的監控下,咸陽沒有人敢和他作對。為了那天下之才為己所用,嬴政開始在六國招納賢才。這一次的南韓之行就讓呂相預感到嬴政越來越不被自己左右,自己扶持的君王就要和自己背道而行了,強烈的危機感讓呂不韋不得不把刺政提上了日程。
3、重用蒙家——蒙恬,扶持軍事將領
嬴政除了廣納政治賢才,還對年輕的蒙家武將蒙恬進行了提拔,嬴政開始對軍隊插手更加說明他開始防範呂不韋了,也說明嬴政是一個可怕的對手,如果讓他親政,呂不韋肯定不受待見了。這不是一個好的訊號,嬴政開始要全面的接管秦國了。對付呂不韋的跡象越發的明顯,先下手為強是最佳計策了,等嬴政羽翼一豐,恐再難翻身。
呂不韋同趙姬的關係曖昧,讓嬴政對呂相厭惡至極(傳聞)野史傳聞嬴政的母親趙姬原是呂不韋府上的歌姬,是呂不韋獻給嬴異人的,在嬴異人登王之前就和趙姬有曖昧。嬴政做了王上之後,這種傳聞不斷,久而久之嬴政就聽到風聲了。
嬴政對呂不韋的厭惡除了他把持朝政之外,和他的母親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也增加了他的憤怒。作為秦國國君,聽到這種訊息怎麼能不生氣呢?國仇家恨累積在一起,呂不韋和嬴政的PK不是一時而起,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讓這兩個牛人開啟了一場角力角逐。
歸納:呂不韋同時犯了君主的兩個大忌:大權獨攬,思想老舊;與後宮有染,敗壞王室聲威。讓秦王嬴政遲早得收拾他。呂不韋對嬴政出手則是因為嬴政的:權欲迷心、“忘恩負義”“卸磨殺驢”。
總之,這是一場權臣和新王的政治鬥爭,裡面參雜著各色各樣的因素。權力鬥爭路上從來都是血肉鋪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回覆列表
這很容易就能聯想出來了,在熟悉歷史的應該知道,在哪裡嬴政沒有親政前,都是呂不韋在把持朝政,權傾朝野,當時的秦國相權重,王權輕,嬴政離開秦國境內,猶如龍入淺灘,呂不韋肯定得把握這次機會,將嬴政幹掉,受益最大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