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中央統治集團日益腐朽;土地兼併嚴重;軍隊戰鬥力薄弱;農民負擔嚴重。

    首先內亂的種子在很多年前就埋下了。這張公元696年的地圖,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唐有兩個明顯相反的用兵方向:

    向西對抗突厥,吐蕃以及西域諸國

    向東對抗契丹,靺鞨,奚人等部落

    兩個完全相反,相距甚遠的用兵方向,勢必會造成兩個完全不同的軍政資源聚集中心,這是很危險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傳統,而唐朝是一個沒有無線電,鐵路,汽車的年代,皇帝控制地方實力派的主要途徑就是就是軍事威懾。

    關中,河朔兩個軍事行動方向,其實早已經埋下了內戰的種子。

    在盛唐時期,不受朝廷控制的龐大的準軍閥集團雖然正在逐步形成,玄宗時期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讓節度使在邊地徵兵,邊境軍隊高達49萬人。

    其次唐朝的中央政府嚴重誤判了安祿山集團和關中集團的實力。在賬面上,唐朝政府擁有壓倒性優勢,安祿山掌握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兵力,擁有兵力約15-20w。

    而唐朝中央軍就擁有十餘萬兵力,同時可調動的個藩鎮兵力高達三十萬人。僅看人數唐玄宗對安祿山顯然有壓倒性優勢,事實上當時的唐朝中央政府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安祿山有膽量反叛。

    當然,唐中央政府的優勢僅僅存在於紙面上,首先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而唐朝中央軍隊久疏戰陣,戰鬥力遠遠不及安祿山的精銳之師,百戰之將。其次從開元晚期開始,唐朝政治日益腐敗。等到天寶年間,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揮金如土。

    又將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安史之亂初期,唐朝準備不足,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安史之亂還有其他原因:

    比如民族問題:

    自南北朝以來,大量契丹人、奚人遷入河北北部,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

    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胡人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大量少數民族投入叛軍帳下。

    經濟問題: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不僅僅普通百姓受到影響,唐朝的府兵制也受到嚴重衝擊,兵戶破產逃亡嚴重,至天寶八年(公元749年)衝折府以無兵可交,府兵制終於廢止。此後,折衝府只有兵額和官員,既沒有兵,也沒有馱馬、武器等各項軍資。

    其實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形勢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關中集團畢竟是戰爭的勝利者,又有全國的供給,實力還是要強過河朔軍閥的;而河朔軍閥內部矛盾重重,比較有大的軍閥就有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等。

    中央的神策軍對單一軍閥有碾壓性的優勢,只要不動河朔諸鎮的整體利益,或換或殺一兩個軍閥頭目不在話下,完全無法指揮的軍閥只有河朔三鎮,但也能保持名義上的統治。

    “拓展資料”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依然取得了不少對外勝利:

    779年,唐朝擊敗吐蕃、南詔聯軍。唐德宗時,劍南節度使韋皋招降南詔,與之結盟,共同打擊吐蕃。

    843年,唐軍在殺胡山擊破回鶻,收降回鶻騎兵兩萬。

    847年,唐軍擊敗吐蕃軍閥論恐熱,之後收復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後逐步收復西北地區被吐蕃侵佔的土地。

    真正摧毀唐朝的還是“黃巢之亂”,此次起義後,關中地區軍事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對抗單一的河朔軍閥都困難重重。甚至關中內部,天子腳下都有軍閥產生,這時唐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 2 # 江展

    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最關鍵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年紀大了,懶於處理朝政。第二點,安祿山表面裝的蠢蠢鈍鈍,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樣,讓李隆基誤以為他沒有野心,不會有威脅。第三點,李林甫做宰相,嫉賢妒能。他擔心別的文臣領兵打仗,會立下戰功,威脅到他的宰相之位。所以,向玄宗建議,任用番將。給了安祿山可乘之機。第四點,很多派去考察安祿山的大臣、太監,收受賄賂,考察回來後,一直在皇帝面前說安祿山的好話。第五點,安祿山手上握有三個節度使的官銜,擁兵自重。最終,尾大不掉,起兵謀反。

    安史之亂的平息,第一,人心向背。大臣和百姓心懷唐室。第二,李元弼和郭子儀能征善戰。第三,回鶻等少數民族軍隊的支援。第四,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被他們自己的兒子弒殺。

  • 3 # 綠洲大叔

    公元755年11月初9,三地節度使胡將安祿山,聯合多個民族組成的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大軍,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閥楊國為藉口,在范陽起兵。掀開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的序幕。

    對於這樣一個重要歷史事件的起因,眾說紛紜,議建分岐較大。在這裡我們大家一起來談談看法。關於“安史之亂”的起因,我想談一談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從軍事角度來講。

    唐玄宗時期,在邊地設定了十個節度使。每個節度使擁有2~9萬人的軍隊,而當時唐朝的全部軍隊總數不過57萬。大部分軍隊都集中在邊疆地區,這就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節度使長期控制著自己的軍隊,還兼管著當地的民政,財賦。很快發展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地方節度使能夠“擁兵自重",而安祿山身兼多地節度使,權勢滔天,便欲謀求天下之權,從而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二、從經濟角度來講。

    唐玄宗繼位後,勵精圖治,使得天下太平,經濟繁榮,開創了“開元盛世"。江淮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透過漕運送往京師。這時胡人出身的安祿山十分眼紅。手握重兵的他為了得到更多的財富,更多的物質享受以及更大的權力,趁朝庭不備之計,發動了叛亂。

    三、統治階級內部權利鬥爭的產物。

    唐朝初年就有“出將入相”的制度。但到了李林甫任宰相的時候,為了鞏固自己的宰相位置,便向唐玄宗提議,用胡人為將。因為胡人是異族,即使有再大的功勞,也不可能入朝為相。這樣,他就可以長期佔據相位。殊不知此舉必然引起胡人的不滿。而邊防重鎮長期落入胡人之手,其本身就是一種隱患,再加上安祿山極得唐玄宗的寵信,安祿山根本不把宰相、太子及大臣們放在眼裡,他們之間明爭暗鬥。還有就是楊國忠繼李林甫為宰相後,見安祿山手握重兵,飛揚跋扈,欲意除之。安祿山心裡明白,一旦寵信他的唐玄宗一死,太子繼位會對自己極為不利,於是,就促使了安祿山的叛亂之心。

    四、腐朽的統治。

    唐玄宗享有太平盛世日久,以為天下太平,從此萬事無憂,“宴安驕侈”就代替了“勵精圖治"。他早年的積極納諫轉變到據諫甚至殺諫,他還罷免了名相張九齡,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這正是"安史之亂"的禍端。唐玄宗迷戀楊貴妃,還使其一家得貴。楊氏的三個姐姐都被封為國夫人,眾兄不是朝中高官就是駙馬,她的堂兄不學無術的楊國忠,竟出任宰相,甚至身兼40多個職位。封建綱紀全都亂了套,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的經濟、財政和軍國大事。從而親自點燃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導致叛亂的爆發。

    “安史之亂"是怎樣平息的。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收復了洛陽。史朝義逃亡莫州,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寶應二年(763年)春天,莫州節度使田承嗣投降,並把史朝義的母親及妻子獻給了唐軍,史朝義率5千兵馬又逃往范陽。史朝義的部下范陽節度使李懷仙投降唐軍,史朝義已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身之。歷時七年又二個月的“安史之亂"就此平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減少山羊難產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