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DG的老船塢

    陸軍研發航母,海軍研發坦克,這是日本陸海軍馬鹿二戰前和戰爭期間的奇觀之一(不要說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神奇喔,最神奇的是陸海軍都堅決拒絕用對方的設計,堅決要自起爐灶重新研發喔)

    陸軍建造的航母一般認為有4型5艘,建成的共有4艘,下面就盤盤這幾條船。

    通常認為神州丸是日本陸軍第一艘航母,不過這玩意其實較真起來,應該是一艘水機母艦或者叫兩棲攻擊艦,因為這玩意主要是用來在艦體內搭載大發小發之類的登陸艇,並透過尾門放出,航空裝置主要是在上層建築設定了一個巨大的機庫,原計劃該艦可以透過艦艏的兩座彈射器放飛飛機,不過後來這個思路被放棄了,神州丸也從來沒有在實戰中過飛機,該艦1934年11月完工,參加過多次登陸戰,1942年初爪哇登陸,神州丸吃了自己人一枚魚雷,衝灘擱淺,修好以後一直擔任運輸艦任務,1945年1月3日,神州丸在高雄港遭到美軍第38特混艦隊空襲,重創棄艦,漂浮的殘骸又在港外遭到美國潛艇Aspro號攻擊而沉沒。

    神州丸

    第二型陸軍航母,也是陸軍的第一型真正的航母是秋津丸號,該型艦共2艘,分別是秋津丸號和にぎつ丸號,該型艦由郵輪改建而來,標準排水量11800噸,最高航速20節,秋津丸於1942年1月完工,由於計劃用於登陸航空支援,秋津丸號採用了全通飛行甲板,具備較強的航空作業能力,計劃搭載8架飛機(作為飛機運輸艦時可搭載30架)。不過該艦的改造非常簡單,僅僅是在拆除了上層建築的船體上加蓋了一層飛行甲板而已,並沒有專門的機庫,也沒有安裝攔阻降落裝置,飛行甲板也很短(120多米),所以一般飛機只能起飛而不能降落,Ki-76聯絡機(三式聯絡機)和KA-1旋翼機曾經實驗性的從秋津丸號上起飛。秋津丸級和神州丸一樣,也可以攜帶和運作大發艇。不過秋津丸號最終也沒有在實戰中進行過航空作業,只是作為飛機運輸艦使用,秋津丸號1944年11月15日被美國海軍潛艇皇后魚號擊沉,搭載該艦的步兵64聯隊主力兩千餘人與艦同沉。其姊妹艦にぎつ丸並沒有安裝飛行甲板,僅僅作為標準的登陸載具運輸艦使用,1944年1月12日被美國海軍潛艇狗鱈號擊沉,574人死亡。

    秋津丸

    第三型陸軍航母是山汐丸級,與神州丸和秋津丸不同,山汐丸級主要用於航空反潛護航(陸軍不信任海軍的反潛能力),該級艦計劃由正在建造的3艘2TL型油輪中的兩艘改建,排水量16100噸,航速15節,計劃在甲板上搭載8架Ki-76聯絡機用於反潛巡邏,首艦山汐丸號非常短命,1945年1月27日完工,次月17日就被美軍飛機炸沉。二號艦千種丸尚未完工就被炸壞,戰後重新修復為油輪使用,1963年出售拆解。

    山汐丸

    戰後修復作為油輪的千種丸

    最後一型陸軍航母是熊野丸號,由戰時標準M型貨輪改造而來,標準排水量8258噸,最高航速19節,該艦改造與秋津丸類似,計劃搭載8架飛機(飛機運輸艦狀態可運輸37架),熊野丸1945年3月31日完工,戰後被作為撤軍撤僑船使用,1947年賣給川崎汽船株式會社,計劃改造成商船使用,但是最終在1948年拆毀。

    熊野丸

  • 2 # 海鏡清

    所謂的日本陸軍航母,外形和功能其實更加類似於現代的兩棲攻擊艦,其設計目的也是為了掩護登陸,要求能搭載大量登陸艇,可以讓坦克登陸,可以運用彈射器射出飛機,能夠由起重機解除安裝貨物。所以日本並不存在陸軍航母艦隊,所謂的陸軍航母,主要還是為了玩日本海陸軍之爭的梗。

    一、神州丸

    1935年,日本陸軍建造了一艘8000噸級(由於當時保密程度高,資料又毀於戰火,具體資料存在爭議)的“神州丸”,該艦可以搭載九四式輕型轟炸機6架、九一式戰鬥機6架,但該艦並沒有飛行甲板,只能利用兩臺彈射器(吳式二號五型19.4米彈射器,也是日本海軍軍艦主力彈射器)彈射起飛飛機,因此飛機起飛後也無法降落回母艦上,要轉降陸地機場,該艦同時還可以搭載7艘“大發”登陸艇、10艘“中發”登陸艇和20艘“小發”登陸艇,執行登陸任務時,艦尾大門開啟,讓登陸艇倒退著滑入水中。該艦一次性可以運載最多約2000名士兵,不過是在不搭載飛機的前提下。

    神州丸線圖,很明顯是一艘以登陸功能為主的軍艦,與航母差別甚遠

    神州丸參加了抗戰時期的登陸大沽口、杭州金山衛、廣東大亞灣、海南島、廣西欽州灣行動,日軍發現搭載一次性彈射飛機並不好用,遂拆除了彈射器,原來裝飛機的甲板用來搭載車輛和人員。

    空襲中的神州丸

    1942年,神州丸在參加登陸印尼爪哇島的行動時遭到盟國軍艦襲擊,混戰中被己方“最上”號重巡洋艦發射的一枚魚雷擊沉。因為沉在淺水,後被打撈起來,1944年修復。1945年1月,在臺灣高雄港外遭到美軍飛機轟炸,被炸成了一艘廢船,隨後又被美國潛艇發現擊沉。

    二、秋津丸

    1942年1月,日本陸軍又改造了一艘11800噸的客輪“秋津丸”,主要是在船體上面加裝了一個123米長的飛行甲板,安裝了飛機彈射器。因為這塊全通式甲板,所以有人將其稱為護航航母或輕型航母,但是因為缺乏機庫,所以飛機只能停放在原本客輪的主甲板上。原本的構想是搭載標準的九六式艦戰,但因為艦上起重機和桅杆的設計以及沒有攔阻索無法順利著艦隻得作罷。實戰中秋津丸並未真正搭載飛機用於登陸戰的支援任務,而是裝載了一式戰鬥機,為飛行第50戰隊提供飛機運輸服務。

    太平洋戰爭後期,秋津丸進行了改造,撤去了艦上起重機並加裝攔阻索,換裝上旋翼機“カ號觀測機”(原始直升機)和可以短距起降的三式指揮連絡機,用於往返新加坡的運輸隊ヒ81船団的船隊護衛和反潛偵查工作。但三式指揮連絡機需要從陸基機場起飛航空戰能力十分有限。

    カ號觀測機

    カ號觀測機是為了解決陸軍炮擊時負責彈著觀測的觀測氣球容易被敵方戰鬥機擊落的問題而開發的旋翼觀測機,模仿美國Kellett KD-1旋翼機。原本作為觀測機時有一名駕駛員和一名觀測員),在改裝為對潛哨戒機後攜帶一枚60千克的深水炸彈,於是僅保留後座的駕駛員,因為兩個人就飛不起來了……囧。

    三式指揮聯絡機,只有很微弱的反潛和對地攻擊能力

    以空中指揮、彈著觀測、偵查索敵為主要任務而開發的三式指揮聯絡機,為了在戰時能夠短距離起降只能犧牲掉速度,最大速度只有178公里/小時。秋津丸所裝備的三式聯絡機可以攜帶兩顆100千克的深水炸彈和1顆60千克的航空炸彈。

    “秋津丸”底艙中可以搭載27艘“大發”式登陸艇,所以實際上仍是一艘兩棲作戰軍艦。

    1944年11月14日,秋津丸搭載援兵前往菲律賓途中被美國“皇后魚”號潛艇擊沉,由於引爆了彈藥艙,該艦發生劇烈爆炸並迅速沉沒,所以艦上乘員損失慘重,有2046人(多數為第64步兵聯隊士兵)陣亡。

    三、熊野丸

    1945年3月,日本陸軍將一艘8200噸的運輸艦改造為可以搭載飛機的兩棲作戰軍艦“熊野丸”。其改裝方式與秋津丸相同,飛行甲板安裝在主甲板上方,飛機停放於主甲板,帶有升降機。但飛行甲板不夠大,所以一般飛機不能降落。該艦可以搭載8架三式聯絡機,只有在運輸飛機時才會搭載35架陸軍的“疾風”戰鬥機。船體內可以攜帶13艘“大發”登陸艇和12艘“特大發”登陸艇。

    但這時戰爭已經對日本十分不利,熊野丸沒有執行過一次戰鬥任務,也因此得以儲存下來。日本投降後,該艦承擔了將各地敗兵運回國內的任務。1948年被拆毀。同型二號艦“時津丸”號則在1945年3月中止建造,戰後以民船身份完工。

    熊野丸模型,可見其甲板上繫留的五架三式聯絡機,亦可看出其飛行甲板實在是袖珍得很

    四、山汐丸

    1944年,日本陸軍又開工了一艘山汐丸,滿載排水量15800噸。飛行甲板為全艦長通直型,總長度達到了125米,可以搭載8架三式聯絡機。沒有搭載任何登陸舟艇,不過兼任運油船的功能,因此船體內依然有巨大的貨艙。而且該艦還具備反潛功能,設計中裝備了兩門150毫米反潛迫擊炮和120枚深水炸彈,日本人之腦回路清奇程度可見一斑。

    但是該艦造得太晚了,1945年1月才匆匆完工,沒有配備任何武器,就這樣一直系留在橫濱港內。1945年2月17日,該艦被美國飛機炸沉。1946年7月被重新打撈出水面,但在拆毀的過程中船頭斷開,其餘的船身唯有注入水泥而當成繫留棧橋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不養父母了,女兒就該承擔養老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