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大坤
-
2 # 愛漁小子
桂花魚也叫鱖魚,性懶,從不會大範圍覓食,大多會藏匿在緩流,水底有亂石的地方,等食物送上面而捕食。就習性而言,它只對活動的物體感興趣。你用魚子怎麼能釣,我不曉得是哪位高手跟你說的,不過萬事皆有可能,也不能以偏概全,我曾用餌料也釣到過。
個人建議:釣鱖魚還是用亮片或鉛頭鉤陪軟蟲進行離地小抽,只要找到合適的標點,中魚只是多抽幾竿的問題。
以上是個人建議,自己結合當地魚情水情,多找當地釣友取取經,加強自己的釣技,願你多多爆護。
-
3 # 呈禾提桶的搞笑影片
嗯,怎麼說呢,這個你是問的鱖魚吧?
鱖魚不吃魚仔有很多原因
密度,水質,疾病,天氣……
不吃魚仔就是不追魚啦……
鱖魚只要長期追魚活波,那就說明魚體健康,塘生態環境迴圈良好。
除開天氣原因導致的鱖魚生長速度慢,因為水質差、病害多、長期追魚差導致的鱖魚生長速度慢是自己可以提前預防的。
水質上主要是4-5月份天氣變化大,水質不穩定,雨水較多,導致水質往往容易渾濁,藻類光合作用差,因此前期水質主要注意穩水、抗應激、增氧。(主要是早鱖)
培水穩水的方法有多種,比如茶仔清塘,樹枝放塘,補碳源和各種微量元素穩水等,注意:肥水可以有效加速鱖魚的生長速度,建議有條件的可以考慮肥水養殖早桂,同時肥水要儘量做到穩定,如果經常水變、倒藻鱖魚容易發病,這樣就得不償失。在天氣突變的情況下注意水體的含氧量,注意底層水的水質,適當改水。
農曆五到七月份氣溫高,早桂已經到了養殖中後期,活體存塘量大,吃食量也大,池塘水質容易惡化,溶氧不足,建議用硝化細菌降亞硝酸鹽,多增氧,多改底解毒,適當換水。
餌料方面
儘可能選擇肉質好、高蛋白、適口性好的餌料魚,加魚仔一定要注意增氧,追餌料魚要及時適量,儘量不讓鱖魚餓著!
病害防治
病害多,鱖魚追魚肯定受影響,發病後又需要治療。恢復魚體健康和水質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無形中也就佔用了魚的生長時間,所以魚塘的防病治病更為關鍵。
一般寄生蟲病有波豆蟲和斜管蟲,車輪蟲、指環蟲、針蟲、聚縮蟲……波豆蟲一般在苗期多見,主要症狀是抽肚和半夜浮頭,危害嚴重,需要多鏡檢及時處理。斜管蟲在偏低溫期多發。一般底質差、缺氧,經過返底水變後容易爆發寄生蟲病,因此建議多曬塘、勤改底,多增氧,尤其是塘底不能缺氧。避免返底、水變,在溫差較大和轉風向時注意穩水改底。
細菌病主要是腸炎和爛鰓,中後期主要是爛鰓和出血病,其中急性腸炎多餌料過多突然飽食追魚太猛造成的,鱖魚吐魚之後肯定有腸炎。爛鰓可以明顯看到鱖魚鰓絲潰爛,容易辨別的。
很多鱖魚本身是攜帶病毒的,表現在紅眼框,白鰓,白肝或黃肝,胃點狀充血,紅腸頭……一般在養殖過程中爆不爆發,爆發病毒病多數是在魚體受到刺激造成的,比如藥物刺激,氣溫突變,水變,換水都有可能爆發,因此預防病毒病最關鍵在於提高鱖魚本身抗逆性,選好苗;穩水和防刺激。
水產養殖一定要注意中後期活體採食量增加後,活體的排洩物會增加水體的氨氮,以及排洩物分解會消耗水體的大量氧氣,所以改水和增氧是很關鍵的。
想想看,如果一畝地的面積養五十頭豬而不清理豬圈,一年後豬圈的環境會是什麼樣子呢?水產養殖也一樣,魚每天產生的大量糞便和餌料殘渣混雜在水體裡,往往一個塘幾年才清淤泥一次,所以改水增氧要做好。
回覆列表
一年之貴在於秋!秋天是我們收成的季節。這也是盼望已久賺錢進袋的關鍵時期,卻也是“秋老虎”算賬的多事之秋!每年,珠三角8月立秋節令後,天氣的氣溫波動明顯,顯著影響著養殖的水質和水色的不確定變化,甚至惡化,加上經過多個月的飼餵,不斷增加的魚類體重和累加在底部的淤積物等都使池塘處於超負荷執行狀態,魚類受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抵抗能力極易變差,體質經常處於低位徘徊!一不小心就會爆發大量死魚!一起看看近期發病桂花魚的各種不同情況:(PH偏低、紅眼底、肝腹水)
(亞鹽超標、爆眼、白肝)
(外傷、亞鹽超標、白肝)
(白肝、虹彩病毒感染)
(新病症:嚴重爛身)
近期筍殼魚各種不同症狀的發病圖:(孢子蟲、外表潰爛)
(突眼、爛鰓)
(斜管蟲、虹彩病毒感染)
(虹彩病毒感染、白肝)
我們都知道,水產養殖是:水勢無常的,所以,養殖朋友平時絕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預防病害,如果預防模式和工作落實適當,基本可以達到無病養殖!但是,現在還有不少朋友的預防模式和工作並不到位,並不能真正達到基本杜絕發生大病害,由於天氣、水勢無常、加上不同的“魚醫生”的經歷和心得不同,所採用的處理方案和使用產品質量的差異性,這些不確定因素往往不易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當然,有病必有方,如果不是極端天氣和一週左右就大爆發的來不及救治的特殊病害,一般能夠頂住十天以上,使用專門處理奇難雜症的綜合方案,五天左右,接近90%以上的發病塘,都可以見到不錯的好轉效果,請看案例:病毒感染的桂花魚,處理前後肝臟顏色的變化:
三個處理流程後的肝臟顏色:
中醫說:肝為將軍,抗病打仗靠肝臟,肝臟一旦變色,抗病力立即下降!反過來,肝臟如果明顯好轉,病害就會跟著好轉!但是,也有一些治癒不足半個月,卻發生反彈爆發大量死魚!病害為什麼會反彈呢?病害一旦反彈,絕大部分都比上次發病還要嚴重得多,一不小心,很可能就功虧一簣!以失敗告終!!所以,必需認知到病害反彈的嚴重性和發生反彈的主要因素,對杜絕病害反彈很有必要!根據多年的經驗,治癒後的十天左右是病害反彈的最關鍵時期,原因最要是下面的三個方面:一、突然一次性放魚仔量過大,或投餵過量:這個原因佔病害反彈的50%以上!由於大病初癒,一切都在恢復中,包括水質指標、水體中的微生態系統、魚的體質,特別是魚的消化吸收功能。通常,處理嚴重病害,都有停喂的習慣,當病害漸漸消退,魚已經停食接近一週或更長時間!當魚大病初癒,雖然基本沒有死魚了,或死魚數量已經降至很安全的範圍內,也已經穩定三五天以上,但是,魚的體質體能由於停食或病害原因,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需要循序漸進式投餵,如果突然一下子投餵過量,超過魚體機能所能承載的負荷,極易引起不適性的急性胃腸炎,這樣就會直接導致病害反彈!最佳解決方法:恢復投餵的前三天,在足氧條件下,投餵量要保持在原來正常投餵量的30%以下,如果情況穩定,後面三天的投餵量,可以按照逐日增加10%,直至恢復正常投餵量。二、水質突變或毒素沒有降低到安全值:這個原因佔病害反彈的30%以上!養魚先養水!通常發生大病害的水質都會有不小的惡化現象,當病害漸漸退去,沒有死魚,死魚數量已經降至很安全的範圍內,也已經穩定三五天以上,但是,水體的整個生態系統恢復有滯後現象,最少需要調理一週左右,水體的菌藻相才能逐漸恢復病前平衡狀態。一旦天氣突變等不良因素影響水質劇變,如:倒藻、濁水、淸寡水等,或原來水體中的毒素尚未達到安全範圍,在溶氧不足等原因下,使毒素值或毒性突然加重等,都會直接導致病害反彈。最佳解決方法:一定以“水”為中心,爭取儘快恢復正常範圍的水質和水色,以達到菌藻相平衡為目標,要有不達目的誓不休的精神。三、爆發寄生蟲,特別是對魚類有較大危害的寄生蟲:這個原因佔病害反彈的10%以上!1、上面說到:養魚先養水!病害嚴重程度越高,通常水質也會變得越厲害,往前置推理,也等於是說塘底淤積的有機物也一定不少!物必腐而後蟲,所以,塘底長寄生蟲的勢能不小,一旦引爆,極易發生寄生蟲感染,再導致病害重新爆發;2、加上一般在處理水質比較差的大病害,通常都有加換部分新水的習慣,加換的水源,特別是沒有經過沉澱的河涌水等,極易帶入或激發寄生蟲爆發;3、另外,由於大病初癒,魚的體質還處於偏差狀態,如果吃的活魚仔攜帶不少侵襲力較大的寄生蟲,也很容易引起寄生蟲感染後體質進一步下降而致病害反彈。最佳解決方法:一旦確定治癒,儘快調整完善原來的預防模式,並落實執行到位。防蟲工作一般建議在最先的五天內,五天預防一次,後面根據實際情況判斷,以7--10天為一個預防週期。總的來說,發生病害總是大麻煩事,不管能否治癒,都往往造成不小的財產損失!所以,忠哥建議:不如最好在平時就採用無病防控模式!安全、簡單!賺錢盼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