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海一粟

    如何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能力?下面結合自身多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朗讀提出了三個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也是每篇課文在教學時需要先後達成的目標。

    (一)“正確”這一朗讀目標的指導

    “正確”,用朱熹的話來說,就是朗讀時要做到“四不可”——不可多一字,不可漏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誤一字。做到“正確朗讀”對高年級學生並不難,教師只要教學了課文中的生字(學生能讀準字音),這樣就為朗讀掃除了攔路虎。

    低年級學生由於語感弱,如果老師不加以指導,那麼某些學生可能在斷句、停頓等方面出現問題。不妨舉個例子。如在指導朗讀部編版三下《語文》第4課《昆蟲備忘錄》的《螞蚱》一文中的“畫草蟲的很少有沒畫過螞蚱的”一句時,很多學生在停頓方面難以把握,從而讀成了“畫草蟲的很少/有沒畫過螞蚱的”而導致句意的歧義解讀。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課堂教學實施時有可能出現的學情,從而在朗讀教學指導這一環節的備課上要做好預設而有備無患。

    一般來說,課文中的長句子、結構複雜的句子學生容易讀錯,需要教師有的放矢地指導。

    攻克了難讀的句子,文中其餘的短句、結構簡單的句子只要多讀幾遍,那麼,“正確”的朗讀目標就達成了。

    (二)“流利”這一朗讀目標的指導

    “流利”,是朗讀的第二個目標。要求把課文讀流暢、順溜,不出現凝滯、拖泥帶水的現象。要達成這個目標,只要反覆讀文,除了在講讀、分析課文前專門集中利用一定時間讓學生進行多遍的朗讀外,還應將朗讀貫穿整個教學的全過程,透過錯落有致的穿插朗讀,讓學生在大量的朗讀實踐中逐步達成“流利”這一目標。

    (三)“有感情”這一朗讀目標的指導

    “有感情”,是朗讀的最高目標。“有感情”,用葉聖陶老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美讀”——就是要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必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美讀是朗讀的最高目標,也是最難達成的目標。

    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做好如下工作——

    ①教師練好朗讀的基本功。

    “學高為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名師出高徒,強將手下無弱兵。跟其他技能的培養一樣,要想學生練出一手好字,教師首先要會寫一手美觀的字;要想學生寫出一手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教師首先得有這方面的文才。要提高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身懷聲情並茂的朗讀水平。一項嫻熟、高超的技能,是在無數次反覆操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除了教師自身的努力外,也要善於向喬榛、丁建華等大師們學習——多去聽聽他們的朗讀作品,反覆模仿他們的朗讀技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課前教師要精心預設教學過程。

    課堂上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那就必須要讓學生有“情”。“情”,從何而來?這“情”來自於教師課堂上對文字重點內容的精準把握,來自於教師對文字內容的深情詮釋,來自於教師對文章情感的激情演繹。而這些,無疑需要教師做好“課前的功課”,那就是教師在備課時要端坐書案前,細讀文字,深入鑽研教材,做到葉聖陶老先生所提出的“潛心會本文”。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如何讓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選擇絕路”這一內容?教師課前在反覆研讀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文字內容內在聯絡之後,教師自身被五壯士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打動了,然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完成了掩護群眾和連隊主力的情況下,五壯士完全可以去追趕連隊主力,但是,為了確保群眾和連隊主力的生命安全,班長馬寶玉毫不猶豫地帶頭選擇了走三面都是懸崖峭壁的“棋盤陀頂峰”(文章在寫這一內容時是這樣表述的——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走”!)句中的一個“斬釘截鐵”,一個“走”字,一個“!”,凸顯了在重大生死考驗面前,五壯士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犧牲自我”,而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這種捨己為人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學生心靈。“情到深處難自抑”,在朗讀時學生自然也就“情於衷而形於外”。這一有效的“有感情朗讀的指導”教學案例,詮釋了“功在課前,利在課內”。

    非寧靜無以致遠!備課是一項艱苦的創造性勞動,她需要教師鞠躬盡瘁、殫精竭慮。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有感情”?關鍵是要在“情”字上做文章。學生的“情”,除了老師課前對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課堂上層層剝筍般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透過課前對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的閱讀來積蓄學生的情感。

    “知之深,愛之切”。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考慮到現在的學生對上世紀70年代就溘然長逝的周恩來總理並不瞭解,不瞭解他老人家的豐功偉績、高尚的人格魅力,孩子在朗讀時怎麼會有感情呢?於是,課前我佈置學生去查閱周總理的生平、貢獻等資料。透過對有關資料的閱讀,激起了學生對總理的無限敬仰和深切緬懷之情,為課堂上有感情地朗讀做好了情感上的鋪墊。

    ④課堂上傳授朗讀技巧。

    朗讀技巧,能為有感情地朗讀插上翅膀。但凡朗誦名家,都非常重視朗讀技巧的運用。如朗讀時的“恰當停頓”、“重音的落實”、“語速的快慢”、“聲音的高低”等等。總之,要處理好“輕—重”和“緩—急”、“抑—揚”和“頓—挫”、“虛—實”和“濃—淡”等之間的切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語言學家提出,“表情朗讀”對有感情地朗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情”,在感情朗讀中佔有50%的貢獻度。因此,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時,配以與朗讀內容相匹配的表情。

    當然,教師還可以採取“教師範讀”、“模仿錄音讀”、“配上音樂讀”。

    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此項技能的形成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耐心細緻、多法並舉的指導。

  • 2 # 凌點de黎子

    很多人認為,朗讀就是讀書、唸書,沒什麼好難的。這就你就錯了!

    朗讀是要求朗讀者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不但要求聲音響亮、清晰,還要求朗讀者能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文章中的內容,透過聲音、語氣、手勢、形體、表情、眼神等完整形象生動的表達出來,這才是朗讀!

    而對於孩子而言,朗讀是愛的表達、傳遞,用朗讀來陪伴孩子成長,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滋養。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

    那麼既然朗讀如此重要,如何提高孩子的朗讀能力呢?

    一、激發孩子對朗讀興趣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引導者,同樣興趣對於朗讀來說非常重要。只有學生願意讀、想去讀,才會用心去讀,而只有用心孩子才能去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要表達的感情。所以首先我們要給孩子營造出一種氛圍,用多變的形式去激發孩子朗讀的慾望,讓孩子能自讀自悟,提高水平。當朗讀成為孩子快樂的源泉,那麼就一定能夠成為孩子提高朗讀能力的先決條件。

    二、教會孩子運用朗讀技能

    除了讓孩子瞭解要朗讀作品的內容,領悟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讓孩子掌握朗讀的基礎技能。 (1)語調。語調對錶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這個字,唸的長一點、短一點、高一點、低一點、重一點、輕一點就可以表達出種種不同的情態:猶豫、堅定、高興、悲哀、輕鬆、沉重每篇課文有個基本語調基調。   (2)速度。根據課文的內容,決定朗讀的速度。一般緊急、熱烈、愉快、興奮的內容要讀得快一些,莊嚴、沉痛、平靜、悲傷的內容要讀得慢一些。在一篇課文中,速度也是有變化的。   (3)重音。在表達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詞語要讀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聲音加強並配合音節的延長來表現的,有時為了突出某些詞語還要一字一頓的讀。但在表達幸福、溫暖、欣慰、體貼的情懷時,往往要把重音輕讀,即讀得反而比其他語句輕柔。   (4)停頓。這裡說的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頓。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一種特殊意義,可以延長和縮短停頓時間,還可以不按標點停頓。在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時,為了增強感染力也可以變化停頓時間。

    三、陪同孩子多聽多練多讀

    反覆練習永遠是達到巔峰的唯一途徑。熟能生巧,多讀多練,讓孩子不管是從朗讀技巧的掌握也好,從理解文章的情感也好,都能更深層次的把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蠔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