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硬筆書法教材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名言之緣起是明人陳繼儒(眉公)之語:“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陳眉公雲:‘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嚴格的來說,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

    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德重於才”本來就是華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華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華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反而重視她們的“婦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 2 # 青林223646642

    這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看來女子是人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遠古時母系氏族、傳說中的女媧補天、都對女性作了肯定。《墨子·辭過》“女工作文彩,男工作刻鏤,以為身服。“《後漢書·順烈梁皇后紀》“少善女工,好《史書》,九歲能誦論語,治《韓詩》大義略舉。“巜史記·貨殖列傳》太公望(姜子牙)封於營丘,地渴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工,極技巧,通漁鹽,則人物歸之,襁(這個字左旁的“衣“部應是“糹”部,手機打不出來,故用白字。這字指的是錢。)至輻湊。”《周禮·天官·女史》“女史掌皇后之禮職”…以上這些古代女子,有做官的,通文的,工巧的還有曬鹽的,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織錦,商朝皇妃“婦好“,則是開疆擴土帶兵征戰的女將軍。由此說明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很重視女性。只是到了宋朝以後,特別是明代,開始對女子不太重視。也不能說不重視,只是重於女德而已。如明張岱《公祭祁夫人》“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就說明了當時的主張。每個時代有它的特殊現象,和本時期的具體社會環境。究竟什麼原因導至不提倡女子太有才,還請有識之士多提供些資料。謝謝邀請!謝謝諸位!

  • 3 # 元元的天下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明代陳繼儒之《安得長者言》,但他不過將前人對女子的道德評價標準,精煉成了這樣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話。

    以三從四德男尊女卑標準,漢代董仲舒即明確儒家之說,夫為妻綱,婦女在家庭中從屬於丈夫,在社會上無政治權利,對公共事件的參與稀少。在女權興盛的唐代,雖有才女參政,女皇上位,但總體來說男性才擁有最終的話語權。

    而外戚干政對於皇權的威脅,更加讓社會對女性才幹,和參政禍亂家國聯絡起來。一個恭敬柔順的妻子,賢良淑德母親,無非分之想,所謂一心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才是合格有德之人。

    而琴棋書畫,吟詩作賦的才情,並非封建家庭生活所必須的,這樣的女子多愁善感,心比天高,不甘處於從屬地位,希望活得真實,於家庭社會的穩定是不利的。

    在這樣的社會價值,評判標準體系下,女性的權利被進一步壓縮,個人的反抗往往無力而弱小,多表現為爭取婚姻自由的形式。往往為現實世界所不容,通常要依靠男性的欣賞才能實現,所以大多紅顏命薄,最後又成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註解的鮮活例子。

    宋代與李易安齊名的才女朱淑真,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出身官宦之家的她自幼才思敏捷,對愛情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可惜"東風不與花作主",嫁給了不解風情的凡夫,而不是萬首詞的蕭郎。

    朱才女斷腸人吟斷腸詞,寫下心中不平之氣,"吟詩漫有千篇苦,心事全無一點通"。可恨求而不得,卻為絕世的才情所傷,鬱鬱而終。父母將其作焚燬將盡,希望她來生做個無才之女,放下執念,安安穩穩過日子。

    至明代程朱禮學更要求女子守貞,纏腳之風日盛,男子皆德勝於才,女子更要藏才守拙方為本份。女子無才便是德,成了官方標準,再沒有謝道蘊,李清照,卓文君,蔡文姬等,那樣前代出色的女詩人了。

    至今日大男子主眼中,雖然也欣賞才女,多敬而遠之,更喜歡紅袖添香時,抬頭奉上對自己仰慕的深情…

  • 4 # 社會生活博覽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是明代人陳繼儒所說,他的原話原本是這樣說的:“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後人就從他的話裡中總結出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

    這句話不僅體現了在古代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也體現了女性自身力量弱小,只好依賴於男權的無奈。

    其實,中國古代的女性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特色,晉朝的女性風雅,唐朝的女性更是才華橫溢

    到了宋代,司馬光就曾說過:“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執俗樂,殊非所宜也”。這句話是說,在如今教女性吟詩作對,舞文弄墨,弄歌善舞,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可見,到了宋代,女性在封建社會里還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她們也有自己的自由和興趣愛好,可以讀書寫字。

    明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呂坤的學士曾說:“今人養女多不教讀書認字,蓋亦防微杜漸之意,然女子貞淫,卻不在此。果教以正道,令知道理,如《孝經》、《列女傳》、《女訓》、《女誡》之類,不可不熟讀講明,使他心上開朗,亦閫教之不可少也。”這段話是支援教女性讀書認字,反對社會上那種不讓女性讀書的風氣。

    而《溫氏母訓》中:“婦女只許粗識柴米魚肉數百字,多識字無益而有損也。”便說明了當時社會上已經有反對婦女讀書識字的情況。明末清初,就有人明確地提出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觀點,比如《女範捷錄》中就說:“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猶可;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誠非,蓋不知才德之經與邪正之辨也。”

    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實際上是產生於明末清初。原因除了當時流行的女性不適合讀書識字的社會風氣之外,還有強權者對古代封建女子的壓迫統治制,因為他們要實施"愚民政策",以便加強自己的強權統治。

    除此之外,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些戲曲,比如,《鶯鶯傳》,《西廂記》等都是歌頌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因為他們認為,你的女子有了才華,她們便會對自己的丈夫和家庭不忠貞,女子只有依賴於自己的丈夫,在家庭裡相夫教子,她不會做越軌之事。

    女子無才便是德主要還是根據人們自古以來重男輕女的思想形成,雖然現在社會一直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在很多偏僻地區,重男輕女的現象依然很嚴重。而且這也與社會人士的看法有關,比如說,"女大學生退學去做妓女"和"妓女為了完成心願去上大學"人們對於這兩件事的看法都各不相同。

    所以說,我們要辯證看待問題,不過度褒貶,要換位思考,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追求每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

  • 5 # 旁觀者嵐

    一來自春秋儒家學說: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三從四德中演化、提練出來的。

    三從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父死從子。《儀禮》是儒家十三經之一,是春秋戰國時的禮制彙編。四德出自《周禮》更早一些,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些都是要求女子失去自我,甘做男權下的奴隸的理論。詩經中有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近似的"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二成自漢朝《女誡》:

    漢朝班昭也稱曹大家,東漢和帝時人,把三從四德的理論細化,規範化,形成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論基礎,幾千年來束縛著中國婦女。

    原文是"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雲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工,不必工巧過人也。"後面還有具體要求。總之是女人一切不必出眾,老老實實、本本分分,不多言多語,幹好家務就行了。

    請注意,此處對婦德的解釋,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出處。

    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句成。

    明張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裡的眉公是明代文學家和書畫家陳繼儒的號,他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作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至此為成句,由於淺近好記,被廣泛傳頌。一直流毒至"五四運動",終結於新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瓜帥和渣叔誰的執教能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