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逸仙藥師

    山茱萸與吳茱萸的區別有哪些呢?請看以下介紹:

    1、山茱萸,又名“山萸肉”,“棗皮”等,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的乾燥成熟果肉。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乾燥。

    2、吳茱萸,又名“吳萸”,“茶辣”等,本品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二、產地不同

    1、山茱萸主要生長在河南一帶,伏牛山地區,還有陝西和山西部分北方出產。

    2、吳茱萸主要生長在江南地帶。

    三、形態不同

    (一)、從植物形態來看,山茱萸與吳茱萸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果實和花朵。

    1、山茱萸果核長橢圓,顏色是紅色或紫紅色,果實飽滿,味酸,看起來像一顆大紅棗一樣,鮮豔有光澤。山茱萸的花朵黃色,金燦燦,十分耀眼,

    2、吳茱萸果實密集或疏離,味辛,顏色是暗紫紅色,有大油點,每果瓣有1種子,種子近圓球形,一端鈍尖,腹面平坦,褐黑色,有光澤,看起來像一顆顆小瘤子,表面不光滑也不豔麗。吳茱萸的花朵則是白色,花開比較清淡。

    (二)藥材性狀區別

    1、山茱萸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37.5px,寬0.5~25px。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

    2、吳茱萸藥材性狀: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四、藥用價值不同

    1、山茱萸性微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主要用於眩暈耳鳴,腰膝痠軟,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等症。

    2、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有小毒,如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主要用於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總之,山茱萸與吳茱萸是不同性味,不同歸經,不同功效的中藥材,在臨床用藥時,不可混淆。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倫俊傑提供)

  • 2 # 老劉105751014

    都稱茱萸卻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1,山茱萸,固精縮尿止帶藥:

    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乾燥成熟果肉。有收斂,抗菌,利水和降低血壓作用。

    2,能補肝腎,澀精止汗,可用在腰膝痠痛,眩暈耳鳴,自汗盜汗,陽痿遺精,月經過多等症狀。

    3,左歸飲:

    山茱萸3g,熟地黃25g,枸杞子6g,山藥12g,茯苓10g,炙甘草3g,水煎服。用於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口乾盜汗,腰痠腿軟。

    4,(注意):

    身體強盛,命門火熾,膀胱熱結,小便不利及有溼熱者忌服。

    吳茱萸,溫裡藥:

    1,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有興奮中樞神經,收縮子宮,驅除腸內脹氣,健胃,鎮痛殺蟲,抗病毒等作用。

    2,能溫中散寒,助陽止瀉,降逆止嘔,腹瀉,痛經,風溼痺痛,降低高血壓等症。

    3,吳茱萸湯:

    吳茱萸3g,生薑3g,大棗12枚,水煎服,用於嘔吐胸滿,呃逆吐涎等。

    4,吳茱萸有小毒,內服不宜量。陰虛有熱,無寒溼者忌服。

  • 3 # 一葉輕舟85

    山茱萸與吳茱萸是兩種不同類別的藥物,切不可混為一談。這裡用專業的知識告訴大家,認真區別應用。山茱萸屬補陽藥。為落葉小喬木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性味甘、澀,溫。歸肝、腎經。功效:補腎益肝,收斂固澀。應用舉例:1、肝腎兩虛所致腰膝痠軟,陽痿尿頻,頭昏耳鳴等。2、腎虛陽衰,遺精滑精等。3、虛汗不止,月經量多,崩漏等。4、遺尿、大汗虛脫等。常用量6一12克,大劑量可至30克。本品溫補收澀,凡相火亢盛,肝陽上僭及溼熱內蘊,小便不利者均忌用。主含山茱萸甙、皂甙、鞣質,維生素A、熊果酸、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等。 吳茱萸為溫裡藥。為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未開裂)果實。性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本經》認為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傳統多用於:1、經脈受寒致疝痛、行經腹痛、腳氣腫痛、頭身疼痛等。2、中焦虛寒,脘腹冷痛,久瀉不止等。3、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嘔吐吞酸,肋脅疼痛,胃痛等。4、外用醋調敷腳心用於高血壓、口舌生瘡;調敷臍部可治腹瀉。5、霍亂轉筋。常用量1.5克一4.5克,水煎服。陰虛火旺者、孕婦忌服。主含揮發油及多種生物鹼。 山茱萸以甘溫補肝益腎,收澀固脫為主;吳茱萸辛熱散寒溫經,止痛降逆為主。前者功在補收,後者功在散降。兩者不同性味和功能的藥物,一定要分清使用。明白了吧?歡迎關注。

  • 4 # 博古論今話中醫

    史上記載中藥作用的兩本書是《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我們解析一個藥的作用,不要從近代的某某講述的藥物作用,要追根問底,必須準確,這樣才不至於夾葉子,我們把兩個藥的作用作比較,二者的區別就一目瞭然了。

    以下是我提煉的《本經》、《別錄》兩個藥的藥證:

    吳茱萸:1、辛溫、大熱,祛風發汗;2、溫裡、下氣;3、止腹痛;

    山茱萸:1、微溫,酸平,治心下邪氣;2、溫中(胃腸);3、解表中風出汗、利五官;4、逐寒溼痺;5、補腎益精治腎虛;

    二者的區別是:

    1、吳茱萸大熱,山茱萸微溫;

    2、吳茱萸溫表裡、上下之寒,更偏重於走裡;

    3、山茱萸溫中,解表證中風汗出,及溼痺;

    4、山茱萸還能,補津液治療腎虛。

    看看名字是一字之差,其藥性差別有多大呀,山茱萸偏於補虛,吳茱萸偏於溫寒。

  • 5 # 大林147181751

    山茱萸與吳茱萸有如下區別:

    1、

    2、

    山茱萸,是一味“補陽一藥。”

    吳茱萸,是一味“溫裡一藥。”

    3、

    山茱萸:

    〈性味、歸經〉甘、酸,溫。歸肝、腎經。

    〈功效〉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吳茱萸: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降逆止嘔。

    4、

    〈應用〉

    山茱萸:

    ①山茱萸既能補腎之陰,又能溫補腎陰,為一味平補陰陽的要藥。適用於肝腎兩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尿頻、頭昏、耳鳴等證。……。

    ②山茱萸有較廣泛的收斂固澀作用。可用於陽氣虛衰之遺精、尿頻、虛汗不止,及月經量多、崩漏等證。……

    吳茱萸:

    ①該品能溫中散寒,又善解肝經之鬱滯,而有良好的作用。適用於脘腹冷痛、疝痛、腳氣疼痛、頭痛以及虛寒久瀉等證。……

    ②主要用於胃寒所致的嘔吐吞酸等證。本品有降止嘔之功。……

    5、

    山茱萸:含維生素A、山茱萸甙、皂甙、鞣質、熊果酸、沒食子酸、蘋果酸、酒石酸等。

    吳茱萸:含揮發油(吳茱萸烯、吳茱萸內酯等)、生物鹼(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等)。

    附:還有性狀區別等等。

  • 6 # 遙遠的家鄉7r0u

    只是名字有點像而已,但功效是相反的,一個甘酸補益藥,可以長期服用,在補益藥當中經常用到;吳茱萸是一個辛辣大溫有小毒,用於內臟散寒和生薑差不多,但吳茱萸可以治療拉肚子效果不錯,是一般藥不可代替的,但很少用到不是常用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搞室內外裝修設計,怎樣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