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玉攀

    生活中有很多的悖論,聽父母的話和走自己的路就是其中之一。

    毫無疑問,為人父母者,鮮有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好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期望都有一個美好的結果,答案卻是未必。畢竟每個人的知識、閱歷都是有限的,誰也不敢說自己說的做的就一定是真理,是衡量是非對錯的標準,更何況明天到底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如果一味聽從父母的指引,或許可以使我們少走一些彎路,但也有可能將我們帶入鴻溝。比如王安石筆下那個“傷仲永”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在聽與不聽間,我們的心裡應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那些對的、好的、於我們行路有益的自然要聽,但是那些無關緊要的,甚至是錯誤的“經驗之談”,則沒有必要聽。就像明知前面是懸崖,難道還傻乎乎地往裡跳嗎?反過來說也是一樣。

    以前看過一個笑話,一個跛者和一個瞽者駕車去遠行,跛者負責看路,瞽者負責駕駛,行到一處溝坎前,跛者大喊“溝溝溝……”瞽者還以為唱歌呢,接道“哦嘞哦嘞哦嘞”,然後兩個人都跌入溝裡去了。

    作為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自己做選擇。人這一生,活得好,好得孬,經歷就只那麼一次,應該學會自己去看去學習去感受。哪怕摔倒,哪怕碰壁,都是值得的。世上並無兩條一模一樣的河流,亦無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或者兩段一模一樣的經歷,所以理當學會珍惜。

  • 2 # 吉潤美文

    這就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首先,父母的想法和意見要參考,不能先入為主,總是和父母們逆著來,有叛逆傾向。或是認為現在和父母生活的時代相隔著二十多年,如今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他們思想理念有些保守不開化,別說父母對我們生活的安排了,連他們的意見也當耳旁風了,這就不對了。

    畢竟父母們有幾十年的生活閱厲,人生經驗豐富,很多是碰壁後獲得的實踐真知。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悟,告知子女,讓子女在生活中不再碰壁,不走彎路,生活順利。願子女們生活幸福、如意,往往勝過他們對自己的期待。“可憐天下父母心”,晚清慈禧的這句詩,是她一生中可讚的亮點。

    子女們大都剛剛步入社會,心智較有閱歷的父母們相比,還不太成熟,父母對我們未來的安排和規劃,在我們沒有自己的想法時候,應該聽從安排,很多時候,父母們最瞭解自己的孩子,雖然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父母們的指引的道路往往都是適合我們的,或是比較安穩的,也是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

    其次,如果認為父母的安排不適合自己的想法,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要心平氣和地去和父母勾通,說出自己的想法,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援。要知道父母們的不容易,都希望子女們生活幸福。

    所以,對於父母們對我們生活的安排,認同的就聽從;有不同的想法和規劃的,和父母好好勾通,獲得父母理解和支援,走上一條充滿Sunny的人生道路。

  • 3 # 仰望176279352

    綜合考慮事情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多與父母交流,不能把父母的慈愛心意給辜負的同時、也要成就自己夢想,那需要理智去對待父母親美意!回答不好,見笑。

  • 4 # 幻歡讀者

    以如今時代,父母一定要親自規劃孩子的未來的話,那是絕對不合理的。

    先說工作——

    父母在,不遠遊

    這似乎是華人的一種習慣,映襯了我們華人“百事孝為先”的民族傳統。但是,這在封建社會里,人們的勞動生產並不發達的時代,一個大體上從事農業生產的社會,孩子們圍繞在父母身邊工作生活,那是一種幸福,“不遠遊”那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孝敬父母的最佳方法。但時至今日,社會勞動生產爆炸性增長的今天,人們對於生活的追求於嚮往是日日新,月月異的,大量的事情要等自己去投入心思去發掘,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以其過來人身份所認可的事物,在面對更加劇烈的社會變遷帶來的挑戰面前,早已顯得無足輕重的了(當然這不是責備父母,而是事實)。

    好比大家都可能面臨有的父母們催促你考公務員的情況,以他們“過來人”的理解,公務員就是“鐵飯碗”,但大家有都明白,改革開放的年代之後,社會資源豐富度大幅提升,公務員肯定不是鐵飯碗的了。

    再說婚姻

    婚姻是人生大事,儘管我們中國應該滅絕了包辦婚姻了,但婚姻自由還沒有完全在社會中消失。這裡不是說配偶的選擇上,而是結婚與否的選擇以及結婚的年齡方面。父母們,以一般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早些結婚以及必然要結婚生子的,但如今的年青一代,卻把這個結婚的事情看得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而是很具自由度,這也導致了一部分的年輕人在選擇結婚上面出現明顯的細緻劃分:早婚,晚婚,不婚,丁克,等等。然而 這些一切都是以自己生活準則出發的話,原則上當然不由他人阻撓,只是在這個婚姻上,無論如何,也不應該任性處理,這已不是像工作只與自己有關了,除了包辦婚姻,那就一定要多與親人溝通,即使堅持自己的本意,也一定要充分解釋,不要讓父母擔心了。

    後記:不管怎麼說,什麼時候讓父母不再為孩子擔心了,那就是自己的未來!

  • 5 # 飛貓讀書

    不要,每一棵小草都是經歷了風雨後成長起來的。溫室的花朵,永遠也抵抗不了環境的變化。

    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很多時候,父母不光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也安排他們的就業、婚姻等。這是一種慣性,他們沒有醒悟到孩子是會長大的,在孩子成年後,一定要放手,如果連就業、婚姻都要一件件安排起來的話,我們肯定長成了劉阿斗---膽小、懦弱、沒有擔當。

    隔壁四十多歲的男人,一輩子自願接受父母的安排。工作、買房、結婚都是父母給安排的,他只要做二世祖。現在也是一事無成,天天吃老人的喝老人的。每天除了上班,沒有人際交往,和陌生人講個話都臉紅,去醫院看個病都要自己的孩子陪著。在父母給的蝸牛殼裡,過了半輩子。

    父母不能陪你一輩子。我們要學會生存的技能,父母的活法是適合他們那個年代的,但他們的生存法則,到了我們這一代,可能就不適合了。如果你向他們妥協,那麼,可能你這一輩子就只能靠他們安排了,但他們並不能陪你到最後。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在失敗與成功裡摸爬滾打起來的。要想清楚父母的安排對你來講,難道就是最好的安排嗎?接受父母讓安排,短時間內也許會覺得很輕鬆,省心省力,但一不小心,可能會以失去自己整個人生為代價。自己如果不經歷風雨,怎見得彩虹?

    自己要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父母護犢之心可以理解,他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彎路,少吃苦,所以竭盡所能要幫助孩子,甚至插手孩子的未來。在做決定之前,要和父母作充分的溝通,瞭解他們為什麼這樣作安排?聽聽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同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他們,讓他們出出主意。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判斷力,如果他們的想法和意見你在內心深處是接受的,那麼,不妨聽一下。如果不能完全接受,那麼,父母意見裡多少也傳達出了對這件事的一些風險考量,這樣心裡有點風險防範意識,走的時候能避開一點風險。

    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要相信自己所做的選擇,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因為選擇在自己,所以“我”才成為“我”,而不是父母眼裡的“我”。

    也許一下子他們還不能接受完全放手,那麼讓時間來改變他們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反對的事,慢慢做給他們看。等他們看到孩子自己的安排也不錯的時候,任何一個父母,不僅會感到欣慰,而且會很快放手的。

  • 6 # 名門書院之真如

    是否要在父母的安排下去過未來的生活,這個問題需要分析:

    未成年時,理性不強,聽從父母的建議,是應該的,一般也是正確的。

    成年後,有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如果自己知道了自己的天賦、興趣、特長與能力所在,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理想,可以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安排自己的人生。當然,父母的建議照樣可以聽取和參考。可以和父母討論商量交流,若達成共識,則皆大歡喜。若有分歧,可以保留各自意見,各退一步,或分清主次,慢慢嘗試,實踐出真知。

    無論如何,聽人勸、吃飽飯,何況是來自父母的苦心規勸?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皆愛子女。虛心聽從父母的正確意見和建議,永遠沒錯!

    但是,如果父母的意見錯誤,父母的安排不合實際,不合情理,嚴重地和自己的認知、興趣和能力相左,這時可以堅持自己的意見,但要溫和地說服父母,不要激烈頂撞父母而使父母傷心難過。

    總之,生命是父母給予的,生命也是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自己去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應孝順父母,聽從父母,也要獨自走完人生之路。如何把握取捨,需要慎重考慮,三思而行。

    願我們,多一些正確選擇,少一些錯誤悔恨。願我們,走在光明大道與康莊大道之上,不入旁門左道、不做歧路亡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暖氣片的優點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