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踏歌走馬

    這就是她們的名字,也可以說是一個稱呼。

    是個人都是有名字的,何況這三位如此出眾的女人,名字是絕對有的,只是書中沒有說到底叫什麼,也沒法說。

    作者考慮的很全面,如果真的說出了這三位的名字,那請問,別人該怎麼稱呼?那可是封建年代,難不成直呼名字嗎?

    這三位不是龍套,是小說的主角之一,不是兩句話就帶過的,作為正兒八經的梁山女將,總要有一個稱呼的,真實名字是叫不得了。

    所以就用稱呼代替名字了,而且這樣叫顯得親切,也不唐突,這才是最主要的。

    古代不像現代這麼開放,舉個例子吧。

    如果顧大嫂叫顧麗珠,那宋江平時該怎麼稱呼她呢?放在現在,大可以直接叫麗珠,顯得親切,但是在古代那時候,這樣叫是不合適的。

    現在也可以叫小麗或者小珠,甚至可以叫珠珠,換成宋江能這樣叫嗎?連名帶姓的叫,又顯得不那麼親近,畢竟是結拜的關係。

    所以作者對這方面不得不考慮,而且考慮的很周全,這樣是最合適的。

    有人覺得是作者對女性的不平等,隨便取的名字,拜託,看看其他女人的名字,瓊英,潘金蓮,金翠蓮,這都是有名字的。

    身份不一樣,作者只能給三位女將這樣的稱呼。

    另外提醒一下,看水滸傳,不能只看書,也不能只看社會背景,也要注重一下作者本人的心思啊。

  • 2 # 田獲三狐

    古代少女用稱謂(娘、姑、姐、妹)起名字很正常,比如劉三姐、楊九妹、何秀姑。歷史上含“娘”字的比較被人們熟知的女性有:公孫大娘、李三娘、杜十娘等。特別是李三娘,人家還做過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皇后呢,不能說身份低吧!依此看來,《水滸傳》中孫二孃、扈三孃的名字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分別只把他們叫做張孫氏、王扈氏才有問題呢!

    顧大嫂的這個名字確實顯得很庸常,就和現在平常與路邊攤煎餅、賣雞蛋、賣光碟的中年婦女打招呼一樣。不過,問題也不大,梁山男性好漢裡面,也有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鬱保四”、“王定六”的呢,他們的名字也高大上不了哪兒去。

    如果以此認定施公歧視女性,我覺得是不公平的。

    其實名字只是一個符號,牛不牛奔還得看自己的真本事。比如“馬雲”這個名字本來很普通,可是,你一聯想到他有兩千多億的身家,瞬間就會覺得這兩個字在閃閃發光。

    再說回《水滸傳》中,像潘金蓮、潘巧雲、閻婆惜、李瑞蘭、李巧奴這些名字倒是聽上去就婀娜多姿,可是個個不是好東西,讓好多男人受盡抽筋扒皮之苦。而顧大嫂、孫二孃、扈三孃的名字雖然不那麼動聽,可是對自己的男人那是真沒挑兒的,就是前兩位長得有點磕磣。

  • 3 #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中寫了很多女性,偏偏是梁山上的三員女將沒有大名,只有一個貌似表明其家庭地位的“小名”。而那些有劣跡的女性反倒有名有姓的,比如潘金蓮、金翠蓮、潘巧雲、閻婆惜等等。施耐庵為什麼這麼寫呢?梁山的三員女將為什麼沒有名字呢?

    古人怎樣取名

    古人取名,一般都是到了學齡啟蒙的時候取大名,也有叫取“學名”。取名時,一般包括姓氏、名、字,比如東坡居士姓“蘇”,名“軾”,字“子瞻”。名,是其在社會上的特稱。字,是解釋或者補充名的。蘇軾的“軾”,出自《左傳·長勺之戰》“登軾而望之”句,“瞻”與“望”的意思相近,是“軾”的解釋或者補充。現在我們都把表示個人稱號的資訊叫做“名字”,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字”的概念。

    《水滸傳》中,幾乎所有的梁山好漢都只有名而無字,歷史人物同樣也極少提及他們的字。這大概是因為書中人物眾多,梁山好漢的星號、綽號一長串,每個人再加上個“字”就麻煩了。

    古代女子也有取大名的,比如班昭,字惠班。宋代女子也有大名,比如李清照、朱淑真等。不過,這兩個女詞人都只有姓名而無字。大多數女子是不起大名的,一般就以家中排行名之,比如孫二孃、扈三娘之類。這樣姓名大概可以歸之為“乳名”或者“小名”。小名或者乳名不僅女子有,男性同樣也在其啟蒙入學時有一個小名或者乳名。比如,李十二就是李白的小名,這是因為李白在他的家族字輩中排第十二位。一般到了啟蒙年齡,有錢讀書的孩子就得取名字了。沒錢入學的,乾脆就以小名加個姓氏,就是其大名了。

    孫二孃、扈三娘行幾?

    孫二孃、扈三娘這兩個姓名很像是家中的小名或者是乳名,小時候就這麼叫,長大了也不再取大名。不過,從書中看,這兩員女將的姓名又不是因排行得名的。

    孫二孃應當是家中的獨生女,因沒有兄弟姐妹,孫老頭就把張青招贅為婿,成為孫家的掌門。扈三娘倒是有一個哥哥扈成,即便是兄妹一起排行,也只能是扈二孃。那麼,這二人是否也與李白一樣,是按照家族同字輩姊妹的行序得名的呢?書中沒有交代,或許她們叔伯家中也有女兒,然後分別得了孫二孃、扈三娘之名吧。

    遺憾的是,從後來的情節來看,施耐庵沒有這個意思,孫二孃、扈三孃的名並非是按照家族同輩女性的行序而得的。

    顧大嫂為何是“大嫂”?

    母大蟲顧大嫂是小尉遲孫新的老婆,孫新還有一個哥哥孫立,孫立的老婆是樂和的姐姐樂大娘子。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二嫂,偏叫做“大嫂”。大概顧大嫂並非是孫家人所稱,而是孫新的朋友們叫出來的。孫新只有兄弟二人,家人不可能稱其為“嫂”,更不可能稱其為“顧大嫂”。

    書中介紹,解珍解寶被毛太公陷害,入了死囚牢。兄弟二人在獄中認識了孫立的大舅哥樂和,便請樂和告知顧大嫂來相救,解珍說:“我有個姐姐,是我爺面上的,卻與孫提轄兄弟為妻,現在東門外十里牌住。他是我姑娘的女兒,叫做母大蟲顧大嫂。”

    原來,“顧大嫂”在孃家就叫開了。大嫂,原本是已婚女性才有的稱謂,尚未嫁人,怎麼就叫人叫做“大嫂”了呢?看來,顧大嫂這個稱呼還真的很奇怪,很有些講究了。那麼,施耐庵這樣寫究竟是為什麼呢?

    以數字為大名確實有輕蔑的意思

    前文所述,李白叫李十二,這是家族中的名字。好在李十二是望族,啟蒙後有了大名,文人好友之間再呼其小名,是很雅緻的。但是,很多底層百姓長大以後便不再取大名,一直就以小名名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地位的體現,至少可以說明,沒有大名的人,恐怕沒有讀過書,或者沒有進入過私塾學堂。

    《水滸傳》中,有很多這樣的底層百姓,他們是沒有大名的。比如,東京大相國寺附近的那幫潑皮,為頭的兩個就叫張三、李四,他們的綽號也很低俗,分別叫做過街鼠、青草蛇,與其大名很匹配。林沖在滄州牢城遇到了昔日救助的李小二,也是沒有大名的下層人。

    梁山上阮氏兄弟也是以數字做大名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三兄弟生活狀況不太好,也沒有讀過書。而且,石碣村不像東溪村,好歹有個學究,可以給其個學名。這種情況在七十年代之前還存在,農村小孩起名,大都是寨子裡有點墨水的人,按照家族字輩免費提供取名服務。阮氏兄弟既沒有文化,也不出去混江湖,一直用小名也就不奇怪了。女性以家中排序而得的小名,也是其終身大名,同樣有蔑視女性的意思。宋代對女性比較尊重和寬容,所以,很多女性是有大名的,尤其是自小受到文化教育的人。而沒有大名的女性,卻不一定享受這種待遇。

    不過,《水滸傳》中的顧大嫂、孫二孃、扈三娘卻沒有輕蔑的意思,而是作者另有所指。

    梁山泊三員女將很另類

    水泊梁山總共108將,一概被稱為“好漢”,顯然,顧大嫂、孫二孃、扈三娘不屬於“好漢”之列,她們是梁山中的另類。

    於是,施耐庵別出心裁,按照三員女將的年齡順序,給她們各自取了個大名。這就如一個私塾先生給女學童取名字一樣,施耐庵給了她們應有的地位,她們也是上應星辰的“好漢”。

    所以,顧大嫂為長,是大姐,孫二孃是二姐,扈三娘便是三妹了。宋江稱扈三娘為“賢妹”,也是表明扈三娘在梁山女將中年齡最小,恰好符合“三娘”的大名。

    這幾員女將因施耐庵的特別取名法,反倒顯得提高了地位,在梁山泊與男人們享受同樣的“好漢”待遇。而《水滸傳》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女子,反倒是遭到了施耐庵的批判甚至於貶低。

    潘金蓮、潘巧雲據說是為了鞭笞張士誠手下兩個姓潘的判將,金翠蓮則是潘金蓮的前身寫照。閻婆惜、白秀英這兩個女子則是風月場上之人,為標名掛牌,自然得有姓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餘霜微博曬和Uzi練習照,網友評價“素顏的餘霜美若天仙”,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