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出的“三部九候”脈診法是指,診脈部位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稱之為“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
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 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候耳目病變; 下——-兩頰動脈(地倉、大迎),候口齒病變。
上肢:上——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侯肺; 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侯心; 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里、婦女取太沖),候肝; 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侯脾,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脈(衝陽); 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溪),候腎。
根據臨床實踐,簡化遍診法,一般只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 。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 、中、沉三侯,共為“九候”。
此外,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三部”脈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腕部橈動脈) 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你提供有用的參考!
你好!
《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出的“三部九候”脈診法是指,診脈部位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稱之為“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
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 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候耳目病變; 下——-兩頰動脈(地倉、大迎),候口齒病變。
上肢:上——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侯肺; 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侯心; 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里、婦女取太沖),候肝; 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侯脾,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脈(衝陽); 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溪),候腎。
根據臨床實踐,簡化遍診法,一般只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 。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 、中、沉三侯,共為“九候”。
此外,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三部”脈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腕部橈動脈) 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你提供有用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