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帶上你的金箍咒兒

    古代女子禮儀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份,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三從並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的意思。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還有三綱五常也是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和規範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還有一些女孩子的啟蒙書籍 如《女兒經》等都是教育引導女子禮節和行為規範的。

    這些禮節有以下解釋:

    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嵇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雙膝跪下,

    第3步:頭伏地一段時間,仍舉手齊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舉手齊眉

    第5步:雙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二 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叩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單膝跪下,

    第3步:頭觸地。手放於兩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復齊眉

    第5步:單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複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於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複,就看幾拜了)

    三 頓首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低頭

    第3步:頓首

    第4步:雙膝起

    四 空手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頭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雙膝起

    五 作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莊重緩慢的鞠躬45度同時兩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還有微微的作揖

    第1步:舉手齊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 頷首(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

    平時起立而不是坐著的時候,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七 拱手

    只舉手齊胸一下,上身不動

    八 萬福

    第1步:舉手齊胸,但在左胸側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後來的萬福,就像現在常看到的一樣

    第1步:雙手輕輕搭於左胯處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第3步:微微屈膝並低頭,口道“某某萬福”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在大約周朝那時候應該是二十歲成年,後來越來越早,變成十五歲成年。

    笄禮,即漢民族女孩成人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

    漢服半臂:古代女性的短袖。

    大家都知道古代對於女子的禮儀是要求很嚴格的,一般情況下都是把全身遮起來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漢服款式大多都是長袖長裙的款式,不過凡事都有例外,那就是半臂,古代女性的短袖。半臂袖短及肘,常見的款式是及腰、寬領。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出處看出土文物四川忠縣、重慶化龍橋、成都永豐三處漢墓的撫琴、杵舂、持鏡婦女俑,身上的著裝就是長袖衫外面套一件半臂上衣。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這樣的服裝款式都有保留,只是一直不流行,到了初唐才開始流行,從唐代大量的壁畫、出土的文物都有所體現。

    《事物紀原》中記載:“隋大業中,內官多服半臂,除即長袖也。”可見在隋唐時期,它就被稱為“半臂”最開始是在皇宮中流行,後傳入民間,皇宮果然是一切時尚潮的開端啊!出土的文物有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蹙金繡半臂。

    半臂有兩種穿法:先穿長短襦,再穿半襦,也是現在很多漢服愛好者常見的常法;還有一種是先穿半臂,再穿襦衣。這個,也是有出土文物為證的,唐——彩繪木胎舞婦女俑,短色的窄袖短襦外套上一件彩色的半臂,把身體的曲線給包裹出來,體現出女性的美如同唐朝的美女親臨。

    半臂其實老早就有了,為什麼到唐朝的時候才開始流行?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唐朝那開放的社會風氣,唐人愛穿胡服,女子騎馬打球逛街遊春那更是常事,唐代女子的上衣款式也用為緊身窄袖的款,在清晨和伴晚外套一件半臂也可以防寒保暖,還能顯出身材來。唐土出土的文物很多,可以經常看到半臂,不管當時是少女還是婦女都有穿著。

    舉個例子,唐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壁畫《觀鳥捕蟬圖》中的少女;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周塑像群中的陶女舞俑。

    到了宋代,半臂也沒有消失,男女老少沒事的時候都可以穿著。只是形式已經發現了變化。宋人的詩詞中常常有提到半臂,如“醉中倒著紫綺裘,下有半臂出縹綾”

    元代,半臂被得更短了,領口開得也越來越低了,最後不再流行,不過從蒙古人那裡傳入了比甲。比甲沒有袖子,沒有領子,對襟、開叉、及膝。《元史》中記載:“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這種本來是騎馬射弓而方便的穿著,被更多的農耕的漢人接受,穿著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女性群體。

    明代,比甲已經是常見的女性服裝了,比如《金瓶梅》中提起的第三回,西門慶眼中的潘金蓮“上穿白布衫兒,桃紅裙子,藍比甲”。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漢服商家賣的,漢服愛好者穿著的,其實也是以明制的比甲為主。

    半臂做為古代漢服服飾的一種,最主要的時期是從初唐到明代,在古時多與窄袖短襦一起搭配穿著。在今時,因為氣候的改變,思想觀念的變化,搭配方式變得更加的多樣。只要您喜歡,也非常方便的能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少年沉迷遊戲已經輟學,能透過法律程式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