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麥大弘
-
2 # 勇往值錢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世間有一種現象,有向燈就有向火的,有愛孫猴就有愛八戒的。一個人多麼偉大高尚也有反對他的人,一個人有多麼反動多麼不得人心也有追隨和崇拜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粉絲。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皆同此理。沒什麼奇怪的。
-
3 # 2555529080547
謝邀請丨總的來說項羽的撓勇善戰是無人可及,但作為一各戰將,光憑勇是衝破不了對戰優勝的勢態的。有勇無謀也是對戰中最大的缺陷,所謂兵不厭詐,謀者詭道也。作為一個戰神,只憑勇敢的硬漢子行為純屬莽撞行為,要有識時度勢的深謀遠慮的遠見。像偉人毛澤東的聲東擊西,僻實擊虛……將在戰界立於不敗之地。因為,項羽勇是很勇的了,可惜就是少卻了謀,所以,他才改變不了在世人心目中韜略俱全的英雄形象。
-
4 # buzibuzi
項羽悲情英雄的卓異形象主要出自《史記》。
我一向視《史記》為小說,不當成是真實的歷史述記,太史公的錯舛太多。
項羽破城後常屠城,必定為民眾視為殘暴之人,必定引發很多人的痛恨。
沒有親歷因項羽殘暴而致的城破家亡之苦,時間又磨蝕了太多真相,只是旁觀者,遙觀遠視,大多數人都會將項羽視為英雄。
我認為,安國安民,寬仁厚德,國富民足,才是英雄。
項羽不是。
-
5 # 苦酒獨吟風弄月
他英雄蓋世,氣宇軒昂,愛民惜世,如果霸王重用韓信,天下是誰的還未置可否,可惜他自恃天下無敵,熬空一切,最後落得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
-
6 # 日記哥愛讀書
項羽兵敗垓下,自刎於江邊。但是千百年來,依然未改人們對項羽的喜愛。李清照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唐杜牧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士從來未可知;宋王安石詩云,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在從古至今的文人墨客的詩詞文筆中,我們可以領略騷人對項羽的喜愛情懷。
究其原因,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華人崇尚一個“死理”,從傳統文化解讀,那就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裡面有一個家庭出身的問題,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也莫強求。在那個資訊與交通不發達,受體制限制的社會里,華人的思維方式同樣受限。幾千年的思維方式,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變的事情。項羽無論是一個悲劇英雄,還是一個被神話了的人物,其性格與性情,同樣為整個世界所敬仰,這是標杆,是榜樣,是中國範兒。
不過,榜樣與標杆同樣也需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與趨勢。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時代裡,項羽的硬漢形象無可挽回地成為了過去式。項羽的形象確實是一個英雄,但無法再適應整個時代。所以,可以解釋為一個落寞的英雄。在當今的社會中,這樣的英雄無法再激起人們的共鳴!——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
7 # 楊柳青青春之聲
世人對於項羽英雄形象的認知是相對於劉邦的個人無賴性格而言,史書記載劉邦好酒及色,辱罵儒生,其無賴性格躍然於世,既是鴻溝約定他也會背信棄義,沒有信義與義氣,只有利益與利己,他的觀點就是要命不要臉,他在這樣的認知之下他竟然走向了勝利,完勝了項羽,有了漢家的天下,實現了他見了秦始皇的車駕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此也!人們驚歎,唏噓,人可以有這樣的走法,這樣的活法,劉邦人模狗樣的坐上了漢天子的寶座,其尊貴身份天下無人能比。
出身貴族,有著高貴氣質的項羽,君子作為,義氣用事,力能扛鼎,威風八面,在重瞳子光耀下人們敬仰不已而又膜拜不止,司馬遷說他近古以來未尚有也。憐惜與鍾愛中飽含深情的作《史記·項羽本紀》,謳歌了這位大英雄的英雄本色,既是自刎亦是可敬,感天動地泣鬼神的大英雄。甚至於李清照沉湎於對項羽的愛憐:不肯過江東,至今思項羽。在項羽的個人作為與文人的描繪之下人們有理由相信這就是人們心中的理想英雄,失敗中展現著崇高,自刎中展現著偉岸,崇敬與膜拜永遠在人們的心裡放射下去。
-
8 # 簡單平凡123123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正常來說,項羽是一個戰敗者,中國古代一直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說法,那麼,為什麼項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還是那麼高呢?他的英雄形象還是那麼好呢?
首先,司馬遷的《史記》給予了項羽極大的肯定,而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都是從史記中瞭解來的,《史記》被魯迅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以說史記是中國的一部國書。司馬遷是很喜歡很佩服項羽的,他把項羽放在的“本紀”的位置(一般本紀都是用來寫帝王的)雖然,項羽的性格比較極端,錯過了很多的機會以至於最後失敗了。但是,項羽的領導才能以及作戰部署是值得肯定的,再加上司馬遷他自己的經歷,面對黑暗的官場和痛苦的人生,司馬遷希望有一個像項羽一樣的亂世英雄出來拯救這個社會,拯救自己。所以,司馬遷在寫項羽的時候,寫了很多項羽的正面形象和英雄事蹟。而《史記》的地位又如此之高,對項羽的評價當然往英雄方面靠過去了。
並且,就項羽自身而言,項羽他是很強的,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霸王,項羽個人的英勇是值得肯定的:鉅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面對秦軍的40萬大軍,僅用自己的5萬大軍就將敵人姦殺,大敗秦軍主力。在彭城之戰時,面對劉邦的背後襲擊,項羽僅帶著三萬騎兵就將劉邦的十萬大軍趕出去了。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由此就可見項羽的領導能力和軍事能力卓著。
正是這樣,他有著英雄的形象。李清照也曾感慨過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屠洪剛也曾在他的歌曲《霸王別姬》中唱到“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
-
9 # 少卿之見
項羽24歲起兵,27歲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天下,32歲垓下戰敗烏江自刎。
雖然戰敗自刎,但是他的英雄形象流傳千秋,是因為男人都想成為英雄,女人也崇拜英雄。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率四萬士卒擊敗蘇角和王離的20萬精兵,未幾月降章邯20萬秦軍,為六國復國之戰立下赫赫戰功;彭城之戰以三萬兵力打的56萬聯軍四處逃竄,並分兵多路追擊虐菜,各諸侯或死傷慘重,或伏地而降。
項羽身材高大,英俊瀟灑,雖以霸王身份號令天下卻從未沾花惹草,也不男男苟且,自始至終只愛虞姬一人。
-
10 # 史鑑在路上
雖然說:“勝者王、敗者寇”但是這並沒有影響項羽在人們心中的英雄形象,還是那麼高大威武。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本名項籍,字羽,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鉅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大封滅秦功臣將領,分封十八路諸侯。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突圍烏江,霸王別姬,自刎而死。後人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戰敗自刎,依然沒改變他在世人心中的英雄形象的原因
第一,來自於項羽自身,項羽本身就自帶光環,本身就是很英勇威武、統帥能力、軍事能力出眾,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傑出軍事家,是歷史上唯一的“霸王”。在其未起義之前,在自己周圍鄉里都是出名的,能舉鼎,這是極少人能做到的事。起義之後,又創造了多個奇蹟,鉅鹿之戰,打敗曾經橫掃六國的秦軍。正如《項羽本紀》中記載:“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此時的項羽,最風光的時候。彭城之戰,項羽以約3萬軍隊,大戰劉邦聯軍56萬左右,大敗劉邦,以少勝多,創造經典戰役。
第二,後人對其肯定,首先是司馬遷,司馬遷的《史記》,將項羽以本紀形式記載,這本身是對於皇帝才用的記錄形式,但是司馬遷用來記錄項羽事蹟,是正面肯定項羽作為,在描寫項羽的時候,司馬遷將其英勇、沈勇表現出來。並且,《史記》在史學界的地位很高,被大作家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有力肯定。宋朝李清照曾寫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對項羽的一種正面追懷惋惜,但是也是在肯定項羽。
第三,與人對比,更加彰顯自己。作為一個“力拔山、氣蓋世”的英雄,也有兒女情長,與虞姬的故事流傳千古。讓人們記住了他。並且,項羽與劉邦正好形成對比,劉邦,一個典型的皇帝性格,正好襯托出項羽的英雄氣概。
回覆列表
謝邀,原因很多,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項羽是個悲情英雄。在推翻暴秦的戰爭中,項羽何等的英雄,鉅鹿之戰功成名就時他只有24歲,在眾多抗秦英雄中,他成為首領,不是偶然的。他封分各路首領和舊貴族時何等意氣風發。楚漢戰爭中,他佔盡優勢,屢戰屢勝,就像貓抓老鼠一樣,最後一戰非常惋惜兵敗垓下,自殺身亡。人們懷念項羽,是在鞭撻劉邦,對他的人品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