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阿拉伯帝國在佔領西班牙後的確做過繼續向北擴張的嘗試,但是遭到了法蘭克人在圖爾戰役中的沉重打擊。而即便是圖爾戰役落敗後,阿拉伯人也只是放棄了穿過比利牛斯山脈進攻西歐的計劃,而將擴張的矛頭轉移到了義大利和地中海諸島上。

    當薩拉戈薩最終淪陷後,法蘭西與西班牙之間的最後一道關口被掃除了。西班牙的征服者穆薩的繼任者早在717和718年就嘗試過越過比利牛斯山脈進攻西歐。而圖爾戰役則是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向北方發動的最後的也是最大的一次遠征。

    公元732年,倭馬亞王朝在西班牙的總督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領5萬大軍,如果加上非戰鬥人員的隨從估計接近8萬,從西班牙再次進攻阿基坦。在查理馬特的率領人,法蘭克士兵依靠排成四方陣型的步兵採取全面防守姿態,用重灌步兵的空心方陣擊敗穆斯林輕裝騎兵的多次衝鋒。最終打退了阿拉伯人。

    這場戰役後被認為是基督教文明免受伊斯蘭文明同化的重要轉折點,被認為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得以繼續存在的一次有力戰爭反擊。儘管有的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但有一點肯定的是,這場信心十足的戰爭的失敗使得阿拉伯帝國內部的矛盾更加凸顯了出來,並且使得外部環境發生了改變。而最終就是這些內部矛盾和根本環境從根本上限制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伊斯蘭政權對外擴張的能力。

    732年圖爾戰役(亦稱普瓦捷戰役)後,阿拉伯倭馬亞王朝趨於崩潰的前夕,西班牙半島上的局勢處於越來越混亂的狀態。我們從以下幾點原因總結出盤踞在伊斯蘭的西班牙政權喪失跨過比利牛斯山脈向北擴張能力的關鍵。

    第一點,就是伊斯蘭化程度的有限,以及基督教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勢力從一開始就在反擊。無論是西哥特人,還是巴斯克人或者卡塔戈人,西班牙半島上的原住民身上都有著印歐語系的影子,由於風俗習慣的差異,伊斯蘭化的成效肯定比不上當初阿拉伯人同化柏柏爾人那般輕鬆。部分狂熱而虔誠的基督教徒不惜用一種犧牲自己的方式來追求所謂神聖的死亡,從而反抗社會上阿拉伯化的傾向。而比伊斯蘭教更早到達伊比利亞半島的基督教也已經在此擁有了一批虔誠的信徒和政權。最遲在在718年阿斯圖里亞斯首領培拉約反擊穆斯林的科法敦加戰役中,基督教再征服的開端就已經開始了。(綠色的為穆斯林政權勢力)

    西班牙穆斯林政權沒能在8世紀時完全摧毀半島北部基督教勢力的殘餘,等於放走了那個最終毀滅自己的敵人。而為什麼當時穆斯林沒能對摧毀當時殘存的基督教勢力呢?這就和第二個因素有關了。

    第二點,首先就是倭馬亞王朝末期統治國內尖銳的矛盾。隨著伊斯蘭教發展而逐漸衍生出的各教派促進了阿拉伯帝國內部各階級,各民族,各利益集團的分裂。阿拔斯派在東部呼羅珊的起義使得大馬士革的哈里發對於帝國政局的掌控越來越有心無力,使得西班牙地區的離心傾向和獨立傾向加劇,當地政治形勢陷入無法掌控的混亂,在從732年到755年的23年間,西班牙的省長就更換了23次之多。

    同時,分裂的教派和民族之間的利益衝突也使得作為征服西班牙主力的柏柏爾人越來越不滿阿拉伯人的優勢地位統治。大量使用柏柏爾人征服西班牙也是當時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力量趨於極限帶來的後果。接受哈瓦利吉派教義的柏柏爾人也自然成了最富有擾亂性的因素。

    而即便到了日後穆斯林建立了一個獨立的西班牙穆斯林政權——後倭馬亞王朝後,這種不利的局面依舊沒有發生改變。

    首先,接替倭馬亞王朝作為正統伊斯蘭中心政權的阿拔斯王朝一直敵視西班牙的穆斯林政權,不僅如此,後倭馬亞王朝與北非內陸的柏柏爾人,和盤踞在北非的伊德利斯王朝,阿格拉布王朝,埃及的法蒂瑪王朝之間的關係也往往受教派差異和世俗利益衝突的影響,從而忽敵忽友。阿拉伯世界早已不是鐵板一塊了。比如,後倭馬亞王朝就曾經建立阿爾梅里亞軍港,興建艦隊來和法蒂瑪王朝爭奪西地中海的霸權。並在956年派出一支艦隊蹂躪非洲海岸,以報復之前法蒂瑪王朝的西西里艦隊對西班牙海岸的侵略。

    第二點是中西部歐洲,所謂蠻族國家自身軍事實力的提升。我在這裡只簡單提一下。那就是查理曼大帝的兵役義務的規定和發展騎兵的戰略思想,整頓軍隊風氣,保證補給,盔甲頭盔的普及,等手段使得加洛林王朝的軍隊遠強於之前羸弱的墨洛溫王朝,減小了西歐蠻族與阿拉伯人的盔甲武器與戰術上的差距。

    (克洛維時期的法蘭克軍隊)

    (加洛林時代的法蘭克軍隊)

    並且此後的諸如維京入侵,和馬扎爾人的入侵也使得中西歐蠻族國家的堡壘建築技術和騎兵戰術更加先進。可以這樣說,此時的中西歐蠻族國家,再也不像之前那樣以步兵為主,不戴盔甲,只會依靠飛斧和戰劍盾牌,馬匹作為運輸工具,騎兵習慣下馬作戰了。

    不過,我以上所強調的,都是倭馬亞王朝時期作為行省的伊比利亞,和後倭馬亞王朝時期作為獨立政權的伊比利亞,在圖爾戰役後基本喪失越過比利牛斯山進攻歐洲的能力。但是,在實力弱小,勢力混亂的義大利,阿拉伯人的入侵還沒有停止。在今天的西西里島和南義大利,都曾經受到過阿格拉布王朝和日後的法蒂瑪王朝的入侵。甚至在今天的中歐地區還能看到當初撒拉遜人建立的要塞。

  • 2 # 千佛山車神

    阿拉伯人在佔領西班牙後,選擇繼續北上擴張,但是在今天的法國普瓦捷附近,被法蘭克王國擊敗。從此止步於比利牛斯山

    公元711年,已經席捲整個北非的阿拉伯倭馬亞王朝,在收編合同化了大量當地的柏柏爾人之後,向北橫渡直布羅陀海峽,開啟了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征服戰爭。

    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因內部鬥爭不斷,導致在對阿拉伯人的戰爭中接連失敗。到了718年,阿拉伯帝國已經基本上控制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除了西北一隅之地以外,阿拉伯人控制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在佔領幾乎整個西班牙後,阿拉伯人並未停下開疆擴土的腳步。

    阿拉伯帝國在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總督阿卜杜勒·拉赫曼一直認為北方的法蘭克王國,是阿拉伯帝國在歐洲的巨大威脅。

    到了公元732年,在得到巴格達的允許之後,他率領約5萬軍隊越過比利牛斯山,準備進攻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王國在得知阿拉伯人入侵之後,立刻傾兵南下,並選在法國南部的普瓦捷作為戰場。

    (普瓦捷地理位置)

    阿拉伯軍隊趕到普瓦捷的時候正逢歐洲的冬季,寒冷的氣候讓生活在沙漠地帶的阿拉伯人一時難以適應。

    而當地多山的丘陵地形又讓阿拉伯人的騎兵優勢無法施展。

    在戰鬥開始後,早已做好準備的法蘭克人利用地形優勢,向阿拉伯人發起進攻。阿拉伯人雖然在裝備上要遠遠優於法蘭克人,但是山地之中,阿拉伯人的騎兵衝鋒沒能突破法蘭克人的步兵防線,阿拉伯騎兵死傷慘重。

    於此同時,法蘭克人還不斷騷擾阿拉伯人的補給線,利用山地優勢對阿拉伯人進行分割包圍。

    主帥阿卜杜勒·拉赫曼也在一場伏擊中戰死。

    聽聞主帥陣亡的訊息後,阿拉伯人喪失了戰鬥意志,撤出了戰場,普瓦捷戰役最終以法蘭克人的勝利而結束。

    這場戰鬥徹底挫敗了阿拉伯帝國征服歐洲的野心,阿拉伯人從此再也沒有北上入侵。

    (描寫普瓦捷戰役的油畫)

  • 3 # syy195

    擴張有其極限的能力,強大如蒙古帝國,在大陸上也不能統治全世界,曾說是征服到歐洲,也僅僅是人到了而已,對當地並沒有形成有效控制。打個比方 我開汽車路過哪裡就算是到過哪裡,有什麼區別。

    在說擴張的侷限性,有人口,文化的原因,我想擴張到哪裡,必須要有足夠的人口控制住該地區,還要有文化的認同感,繼續舉例子,一棟樓,十層,我拳擊最厲害,一整棟樓的人單打獨鬥都打不過,我從一樓打到十樓,我算是佔領了一棟樓麼,我根本沒有精力去管另外九層樓,那我就算說我是名義上的控制,但是又有什麼用。繼續推演到文華上來,你可以說你名義上控制.其他樓層如果認同我的想法,必須要有法理上的依據,比方說我們是同族,是我們共同享有佔有整棟樓的權利。可是其他人跟我並沒有認同感,怎麼能說我統治著這棟樓呢。

    最後一點,補給線的問題,繼續舉例子,我每天的吃喝都要從一樓運上來,運吃喝的人是我的師弟,他的拳擊水平也很厲害,但是沒有達到我的高度,只能打都七樓,到了八層我實在是因為體力不支打不過了,那我在十層不是要餓死麼。所以最多我只能統治到七樓。

    綜上所屬,擴張是有其侷限性,還有很多科技能力,運氣,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四點就是實際控制人口,文華認同,補給線,和自身的實力。還有誰都不可逃避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愛千恩》這首歌的歌詞,你有沒有去理解過?聽完以後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