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daazhu1

    諸葛亮棄“子午谷奇謀”不用, 幻想什麼“十全必克”,弱國“十全必克”安安穩穩地戰勝強國,這樣的例子,諸葛之後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出現。 用兵謹慎,可以保證軍隊兵員損失少,但一樣也束縛了軍隊的手腳,因此諸葛亮有能力指揮蜀軍在強大的魏軍面前來去自如,卻沒有能力指揮蜀軍殺入關中。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曹魏政府馬上把戰略重點轉移到對蜀戰線來,全面加強長安防禦,撤換了長安守將,換成悍將曹真。諸葛亮棄“子午谷奇謀”不用,直接斷送了蜀漢唯一有機會擊敗曹魏的一次機會。 相比之下,400年前同樣是出巴蜀,同樣的進兵路線,韓信卻採取了鉗型分擊,奔襲深入的戰略,破三秦,掠雍涼,根本不給項羽反應的時間,在戰爭初期取得了極大的戰果。

  • 2 # 遙遠的Vlog

    諸葛亮風霜高潔的人格數千年來惟有周總理能與之同列。

    其一,從他常自比於“管仲、樂毅”可見其人格志向,他不僅有曠世之才,更有掃清四海、匡扶天下之志;

    其二,從他未出隆中便已三分天下可見其雄才大略,他不僅對時事變化有有著無盡的關切,更有對世態民情的深重的悲憫。他的隱逸本就是一種出世之姿,這點沒什麼可非議的,悲憫不是躲起來說的,一定要付諸於實踐(我覺得諸葛亮不是在擺譜,而是一代奇才的出山必定要有別於常人);

    其三,從北伐的歷程中可看出他堅強的毅力及不屈的追求;

    其四,從 “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可看出諸葛亮“事必躬親”的嚴謹作風;

    其五,從諸葛亮的一生經歷可見他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演繹的無懈可擊;

    其六,從千古文章《兩師表》中可見其偉岸人格,他不僅重信守義,而且盡職盡智;

    第七,劉備東南西北的遊蕩了20多年,大賢小才投靠了遍,也沒遊蕩出什麼名堂來。及諸葛亮出山,鵝毛扇一搖,愣是給劉備在野心勃勃的曹操和雄才大略的孫權眼皮子底下劃出一個帝國來,這種令人驚歎令人不可思議令人大開眼界的手法簡直就是政治上的“大衛”;

    第八,從火燒連營到七擒孟獲,可見他完善的謀略及天賦軍事奇才。

    一時想不起來太全面的,暫此吧。若說侷限性及弱點,不是沒有,比如:

    1.過於謹慎,追求“十全必克”。我覺得諸葛亮北伐的時機並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只是他忽略了後方的物質保證。如果他能早一點兒屯田,北伐也不會以一種窮兵黷武的意味接連告敗;

    2.自信過度,而導致對他人的不信任。如果不是因為“事無鉅細,必躬親”這種不講可持續發展的工作作風,他也許能長壽一些,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一展宏圖,我覺得他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過勞死”;

    3.缺乏“將將之才”。這一點諸葛亮顯然遜色於孫權,甚至遜色於劉備,如重馬輕魏,蜀漢後期朝中無人等。

    不是我為他開脫,我覺得這種性格上的致命弱點一是因為他的才智實在是太卓爾不群了,有些“妖魔化”了,如此凡人種種在他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二是他怕劉備給他留下的那個活寶將來有個閃失,他不好對先帝交待,只能用一些沒有“反骨”的人。

    不管怎樣,他的弱點不足以影響他的人格魅力。諸葛亮不是完人,但是他有著完美的人格。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同時也是崇高人格的化身。

  • 3 # 奧特物語1

     ​諸葛亮一生對曹魏北伐共五次,雖取得區域性勝利,但始終未能實現還於舊都的夙願,甚至從未染指過關中地區,所以,諸葛亮的北伐總體來說是失敗的。

    其實,在歷史上諸葛亮曾有一次機會一舉奪取曹魏關中地區。

    這次機會就是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曹魏之戰時,蜀將魏延曾向諸葛亮建議的,率一萬精銳步卒,從子午谷奇襲潼關,與諸葛亮主力匯合,進而佔領關中。

    《三國志》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段記載的大致意思就是,魏延想效仿韓信,親率一萬精銳偷襲潼關,但諸葛亮不許,魏延常因此嘆息,認為諸葛亮膽小,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另外有《魏略》也記載了這個事情,根據《魏略》記載,魏延計劃的具體內容是:親帥5000精銳,帶5000石糧草,20天左右抵達關中,那時候諸葛亮大軍也要到達關中,夾擊之,可得長安

    這個計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魏延子午谷偷襲計劃。諸葛亮始終未能統一三國。

    我們知道,諸葛亮最終沒有采納魏延的計劃,諸葛亮的理由也很明確,他北伐的指導思想是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就是執意要從大路進攻,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這就叫十全必克。

    對於諸葛亮和魏延的爭論,歷來為人津津樂道,大家總模擬各種情況,要麼支援諸葛亮,要麼支援魏延。

    今天我們就深入的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魏延奇襲計劃到底可行嗎?這個計劃成功了會怎樣?失敗了又會怎樣?諸葛亮為什麼否定了這個計劃?

    首先宣告,筆者是支援魏延偷襲計劃的,理由如下:

    第一, 從戰局來看。

    蜀漢要想取得關中,必須經過一場與曹魏關中軍團的戰略決戰才能實現,而這種級別的決戰一旦曠日持久,將引來魏國中央軍的增援,蜀漢在關中平原根本擋不住曹魏中央軍的騎兵,這一點在街亭戰役就被證明了。

    而魏延計劃先佔領天險潼關,這就等於封鎖了曹魏增援關中的要道,諸葛亮的主力只要剿滅當時為數不多的曹魏關中軍團就可以了。這無疑是最理想的方案。

    第二, 從客觀條件來看。

    魏延長期鎮守漢中,對於曹魏關中方面最為了解。對於子午谷沒有防備這件事,魏延比誰都清楚,而從戰役程序來看,曹魏最初也確實沒有任何防備。

    蜀漢第一次北伐曹魏是用奇兵最好的機會,根據史書記載,自從劉備死後,曹魏根本就沒有把蜀漢放在眼中,更想不到蜀漢敢於主動出擊進攻關中。而面對諸葛亮的突然進攻,當時魏國尤其是西部防線已經要崩潰了。

    對此,史書有明確記載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又說: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

    當時曹魏關中都督夏侯楙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整個戰役期間,這位身處前線的方面軍總指揮形同虛設,全無作為,假如如魏延計劃的那樣,神兵天降,蜀軍出現在潼關,夏侯x是沒有能力做出相應應變的。

    諸葛亮對曹魏實施偷襲的機會只有第一次北伐,在以後曹魏在西部有了充分的準備,用奇的時機完全喪失,蜀漢只能長途遠征,進行攻堅,根本沒有機會了。

    第三, 從戰役程序和後果來看,魏延的計劃也是上上之選。

    諸葛亮發動戰役後,而魏國方面此時反應也十分迅速。魏明帝曹睿先任命曹真取代夏侯楙都督關中,然後親臨長安督戰,期間還火Superb張合率魏國中央軍五萬精銳騎兵突襲街亭。

    這樣看來魏延的計劃即便實施也沒有機會了?

    錯了!曹魏的反應確實迅速,但是我們計算時間就會發現,魏延的20天抵達關中,拿下潼關的時間完全充裕!

    諸葛亮在228年2月出兵,而魏明帝在2月中下旬才到長安,換句話說,即便是曹魏用最快的速度也要近20天。

    但我們要知道,魏延的20天方案是全部偷襲時間,是包括行程的,而真正進攻的時候其實很短,在魏延出子午谷之前,曹魏是不可能得知魏延的行動。所以,無論如何,魏延的計劃在時間上絕對夠用。

    魏延的計劃如果成功,將卡住曹魏中央軍增援關中的道路,諸葛亮出兵半月內,西部三郡立刻相應歸順,曹魏在整個關中地區都是空虛的,沒有曹真、張合的中央軍增援,沒人能擋住諸葛亮的主力部隊。

    而蜀軍取得關中後,就等於取得了涼州地區,那樣一來,諸葛亮迫切需要的戰馬就有了保證,西北剽悍的民風足以提供優質計程車兵。再加上孫權從荊州、揚州方向的牽制(孫權在諸葛亮北伐前曾猛攻江夏,吸引了魏軍主力),諸葛亮還於舊都的理想未必不能實現。

    而即便魏延的計劃失敗,也只是損失一萬人馬,從街亭之戰的損失來看,這個損失不比魏延失敗的損失小。

    所以,諸葛亮十全必克並不靠譜,而看似冒險的魏延偷襲計劃其實相當可行。

    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的計劃,與諸葛亮本身謹慎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這或許也是劉備一直不用諸葛亮做軍事主管的原因。

    《三國志》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就是說諸葛亮治軍練兵是高手,但臨機決斷,巧變奇謀卻不是他擅長的。

    這一點對比曹操冒險奇襲烏巢、鄧艾冒險偷渡陰平,就能看的更明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強子對撞機裡的粒子接近光速,那麼質量會不會變得接近無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