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仁懷儒風

    說起王重陽,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了。第一代“五絕之首”,以其碾壓眾人的姿態成為無可爭議的第一,而在第二代五絕當中,歐陽鋒最終奪得第一,但是最終卻瘋瘋癲癲,結局讓人唏噓不已。而第三代“五絕之首”則是周伯通,按理說當時的楊過以及郭靖都可以與其爭鋒,但是最終還是周伯通成為了神鵰當中的第一高手。

    而關於周伯通,很多人都是非常的熟悉了,這個人物是與很多人都有瓜葛,首先他是王重陽的師弟,其次他教會了郭靖九陰真經,之後還與楊過交過手,一個橫跨幾代人的超然存在,比起王重陽的存在感要強大很多。那麼問題來了,王重陽既然收了周伯通作為師弟,為何不讓他直接加入全真教呢?

    第一:王重陽不敢

    王重陽在世時,全真教有他鎮著,很多人不敢生出歹心,但是王重陽有去世的那一天,如果按照輩分的話接下來的繼承人那就是周伯通了,但是以周伯通的心性是很難當大任的,因此他不會選擇周伯通作為接班人,為了避免外人口舌,索性只是收了周伯通作為師弟,但是讓他遊離餘全真教之外,做一個江湖中人。

    第二:王重陽為了保護他

    王重陽這個人心思很深,他知道自己去世之後全真教必然會遭到有心人的惦記,別無其他,就是因為九陰真經。這一點從王重陽不讓周伯通使九陰真經就能看出,他這麼做的目的,第一為了保護全真教,第二為了保護周伯通。因此處於這層目的,王重陽不會讓他進入全真教,如果那麼做反倒是害了他。

    第三:周伯通不願意

    周伯通是個小孩子心性的人,他習慣了江湖中的瀟灑,因此他不會被全真教束縛,加入全真教就意味著接王重陽的班,而全真教那些條條框框周伯通是不願意接受的,而若是周伯通不願意,即便是王重陽也是勉強不來的。而這件事情上,周伯通顯然選擇的是對的。

    自王重陽去世之後,全真教的所作所為大家也都有目共睹,捲入各大爭鬥當中,這與一個江湖中人的信念在根本上是違背的,而周伯通沒有被這些俗事所困擾,可以安心做一個江湖中人,最終不僅成為“五絕之首”,還非常長壽,這是難能可貴的。

  • 2 # 金鎖玉關嫡傳

    周伯通有王重陽這個師兄,是天大的喜事。當然,周伯通也算是全真教的成員。但在書中,我們所看到的,周伯通卻不是全真門人。為什麼全真教的弟子,都叫周伯通為師叔?因為是跟著王重陽這層關係叫的。如果拋開王重陽這層關係的話,那麼周伯通與全真教是沒有關係的啦。在王重陽沒有過世之前,王重陽是知道周伯通的性格,所以只教他武功,卻又不收他為徒,為什麼呢?因為王重陽不把他納入全真門人。大家都知道周伯通一生無拘無束,所以也不想受全真教教規的約束。但是在王重陽過世之前,卻把保護好九陰真經的任務交給了周伯通,如果周伯通接任全真掌門,那麼覬覦九陰真經的人,肯定要直接對全真教下手。所以把任務交給周伯通是對的,不讓周伯通入全真教也是王重陽一手安排。所以,周伯通是王重陽師弟,卻不是全真教門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 3 # 孫少俠品金庸

    首先,歷史上的周伯通是山東寧海人,不折不扣的地主老財,曾供養過王重陽。金庸為了尊重這一段史實,所以沒有把他寫成加入了全真教,只以王重陽師弟相稱。

    其次,周伯通天真爛漫,無拘無束,常有出人意表之舉,“老頑童”的稱號,就是這麼來的。你指望他老老實實的遵守教規?那是不可能的。王重陽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

    第三,周伯通對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那一套修身養命的理論不感冒,王重陽貴為天下第一,不也早早駕鶴西去?

    人生苦短,何必這麼“折磨”自己呢。

    所以周伯通講究順其自然,無拘無束,反倒有不少自創的道家武功,如七十二路空明拳。最後他和瑛姑能長相廝守,比王重陽和林朝英的結局要好。

  • 4 # 忠肝義膽嶽老三

    嶽老三對於這個問題卻有不同的理解,周伯通是加入全真派的,只是沒有做道士而已。

    周伯通是與王重陽相識是在王重陽出家之前,周伯通是天性灑脫,天真爛漫,他覺得王重陽武功高強,為人正義,就非常佩服他,就死活央求著王重陽收他為徒,傳授他武功。王重陽雖然武功天下無敵,可是遇到周伯通這種賴皮也是哭笑不得,於是就答應傳授他武功,但是王重陽並未收他為徒,而是代師收徒,收他做了師弟。

    王重陽之所以沒有收他為徒,估計也是看出周伯通天真爛漫的性格,卻又頑劣不知輕重緩急,他性格如此肯定也是受不了條條框框的管教。與其限制他的一舉一動,還不如讓他保持天性,遊離在自己制定的準則之外,這才能夠讓周伯通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

    隨後,周伯通在於王重陽結拜以後,也對這位師兄恭敬有加,他非常佩服師兄的武功和能力,於是他千方百計央求王重陽傳授他高深的武功。王重陽武功自然高明,也就所學的基礎武學也循序漸進的傳承給這個師弟。

    周伯通雖然小孩子天性,可是他的武學天賦著實極高,王重陽在傳授他武功以後,他都能夠很快將所傳武功領悟到極高的水準,而且都很快學會。周伯通對於武學有天生的痴迷,所以他一個勁兒鑽進在武學的海洋裡,也躍居到天下高手的水平。

    可是,王重陽卻對周伯通有所保留,至少沒有將自己最高深的絕學,如“先天功”,傳授給周伯通,甚至在臨終前將其傳給萬里之外的段皇爺,也沒有想過傳授給自己的師弟。可見,王重陽對這個師弟並未完全認可,在他心裡,周伯通始終都是一個未曾長大心智不熟的孩子。

    王重陽既然收了周伯通為師弟,那麼周伯通肯定也是全真教的一員,不然,全真七子也不會稱呼他為師叔。

    那麼,王重陽沒有讓他做道士,無非就是三點原因:

    第一,王重陽不想限制周伯通。

    周伯通的天性就是孩子一般,如果一味的用諸多規矩約束著周伯通,那麼周伯通必將難以釋放自己的本性。一個人能夠保持童真那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周伯通卻始終保持這一點,王重陽作為他的師兄,太瞭解他的本性,他也不願意限制周伯通,因為只有這樣的周伯通才是最真實的,也是最可愛的。

    第二,周伯通性格不可能做道士。

    周伯通的性格好動又天真爛漫,這種性格如何能夠靜下心來修煉成為道士呢!道士講究清淨無為,講究自己去鑽研,這些對於周伯通而言那更是千難萬難,他如何也不能夠靜下心來去悟道!在桃花島被關十五年,他無聊至極竟然想出左手與右手打架,可見他完全不可能靜下來去做道士。

    第三,周伯通只沉迷在武學。

    周伯通之所以與王重陽結拜,就是想學王重陽的武功。因為周伯通對於武學的痴迷正如洪七公對於美食的留戀,正因為如此,周伯通才會在武學上去鑽研更深,才會修煉到高深的境界,這完全就是他自己的痴迷。而王重陽在後期更注重悟道而非練武,周伯通如此痴迷武學,王重陽也是知曉,故而他乾脆就讓周伯通自己去練武,就沒有必要去打坐悟道。

    王重陽真是太瞭解周伯通,這才給周伯通更大的自由和空間,讓他保持本性,遊離於修道之外。

    周伯通在前期跟著王重陽,只能說他學到了道家武功的基礎,他的底子也打得十分牢固,他的武功也達到一流高手的境界,但是與頂級高手還有一定的差距。

    周伯通真正的武功突飛猛進要感激黃藥師,正是黃藥師將其囚禁在桃花島十五年,才讓周伯通真正的突飛猛進,達到頂級高手的境界。

    這十五年,周伯通得益於《九陰真經》上半卷,因為他早就將上半卷真經爛熟於心,雖然未曾修煉,可是真經內容完全可以給他很大的啟發,讓他領略到上乘武學的風采。藉助《九陰真經》上半卷,周伯通領悟到“以柔克剛”的武學至理,於是他總結出一套得以揚名的“空明拳”,憑藉這套“空明拳”,他完全敢於應對楊過的“黯然銷魂掌”。

    而他好玩的天性竟然意外琢磨出“雙手互搏”,“雙手互搏”的關鍵在於分心二用,老頑童早就能夠左手與右手打架,可是他沒有想過雙手發揮不同的招式去對敵,直到遇見郭靖,郭靖的一個指點直接讓他茅塞頓開,醍醐灌頂,可見老頑童也真能夠苦中作樂,只要他自己能玩,什麼都不再放在心上。

    可見,老頑童的武功基礎得益於師兄王重陽,而高深的武學是他自己領悟所得,老頑童著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宗師級人物,只是他的天性像小孩子,所以他的個人影響力沒有像王重陽這般深遠,但是到後期,老頑童的武功實力已然青出於藍勝於藍。

    王重陽沒有讓周伯通做道士是很明智的,這樣的自由的老頑童才真正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才能真正在武學方面達到的更高的境界。再說即使老頑童做了道士,他也不是一個能夠靜下來悟道的好道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很怪,他能寫好楷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