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三vs瘋子
-
2 # GG課時練
魏國為戰國時期七雄之一,魏國的建立是晉國後期“三家分晉”的結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趙、韓、魏三家為諸侯。公元前349年,魏、韓、趙三國滅晉國,三家瓜分了晉地,至此,晉國徹底滅亡。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正式成為諸侯國,魏國國主魏文侯勵精圖治,首先變法強國。
1.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政治、發展經濟農業、完善法律。
2.任用樂羊、吳起等為將開疆拓土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擊繼任魏國國君之位,是為魏武侯,他按照李悝制定的國策、國法執掌魏國朝政。南征北戰,魏武侯三年,魏國兩線作戰,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並在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築城,扼制鄭國。名將吳起大敗秦軍於注城(今河南臨汝縣西)。魏武侯五年,魏武侯號召南韓、趙國,即位以來第一次結成三晉同盟,三晉聯軍大敗楚軍於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晉攻佔楚國的軍事重鎮大梁,輕取襄陵(今河南雎縣),並順勢對殘餘楚軍進行清剿,向楚國腹地挺進。魏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萬攻打魏國的陰晉。 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五萬人,外加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大敗秦軍。魏軍作戰勇猛,更兼有吳起為將,個個以一當十,大敗秦軍於陰晉城外,這也是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史稱“陰晉之戰”.
魏國的衰敗:
魏武侯即位,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但是其南征北戰的同時也樹敵不少,。魏文侯所體現的是總攬全域性指揮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僅僅是獨當一面,遠不如父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雄才大略。秦國與魏國是宿敵。魏文侯成為晉國執政時,魏氏實力急劇膨脹,三晉屢次攻打秦國。特別是名將吳起上任後,秦華人吃盡了苦頭。然而魏武侯即位後,對吳起逐漸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擠下,吳起恐為所圖,另謀高就,投奔楚悼王,秦華人終於有了一些喘氣的機會。
秦國與魏國是宿敵。魏文侯成為晉國執政時,魏氏如同吃了興奮劑,實力急劇膨脹,三晉屢次攻打秦國。特別是名將吳起上任後,秦華人吃盡了苦頭。然而魏武侯即位後,對吳起逐漸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擠下,吳起恐為所圖,另謀高就,投奔楚悼王,秦華人終於有了一些喘氣的機會。
楚國在春秋時代就與晉國勢同水火,等到三晉
三晉滅智氏後,三晉求同存異,很快就將戰火從國內燒到國外。這時,人們才發現飽受內亂之禍的楚國已經落後了。當三晉將擴張的矛頭對準楚國時,楚國輸得一敗塗地。楚王得到了吳起,立刻以國政委託於吳起,恐吳起號令不行,直接封吳起為令尹(楚國的令尹相當於晉國的正卿,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吳起得到了楚悼王國士一樣的禮遇,全心全意的為楚國改良國策、開疆拓土。如此一來此消彼長,魏國與楚國間的距離拉近了。
楚國在春秋時代就與晉國勢同水火,等到三家滅智氏後,三晉求同存異,很快就將戰火從國內燒到國外。這時,人們才發現飽受內亂之禍的楚國已經落後了。當三晉將擴張的矛頭對準楚國時,楚國輸得一敗塗地。楚王得到了吳起,立刻以國政委託於吳起,恐吳起號令不行,直接封吳起為令尹(楚國的令尹相當於晉國的正卿,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吳起得到了楚悼王國士一樣的禮遇,全心全意的為楚國改良國策、開疆拓土。如此一來此消彼長,魏國與楚國間的距離拉近了。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
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南韓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南韓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經歷了魏武侯長達十幾年的征戰,魏華人面對著四面受敵的窘境,只認為這很棘手,並沒有察覺到危機的來臨。魏武侯相信魏國完全有能力鞏固自己的霸業,完全可以憑一國之力長期稱霸於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時,魏國霸權仍然在受到周邊大國的強烈挑戰。齊、楚、秦、趙等都在潛移默化的滲透著魏氏的霸權。由於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時間發動的戰爭雖多,卻未能取得太大的實質性戰略進展,反而結仇於諸侯,終於在魏惠王時代,魏國在各個大國的夾擊中,國力枯竭,徹底走向了衰落,從此一蹶不振。
魏國滅亡
經歷了魏武侯長達十幾年的征戰,魏華人面對著四面受敵的窘境,只認為這很棘手,並沒有察覺到危機的來臨。魏武侯相信魏國完全有能力鞏固自己的霸業,完全可以憑一國之力長期稱霸於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時,魏國霸權仍然在受到周邊大國的強烈挑戰。齊、楚、秦、趙等都在潛移默化的滲透著魏氏的霸權。由於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時間發動的戰爭雖多,卻未能取得太大的實質性戰略進展,反而結仇於諸侯,終於在魏惠王時代,魏國在各個大國的夾擊中,國力枯竭,徹底走向了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去世,戰國四公子信陵君去世,魏景愍王即位,被秦軍攻克奪取二十座城。第二年,被秦國奪取朝歌,第三年,攻取魏國汲邑,第五年,攻取魏國垣地、蒲陽、衍邑。魏景愍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軍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三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
魏國自從公元前403年被承認為諸侯國到公元前225年期間歷經179年曆史,是戰國期間最先強盛稱雄的國家,魏國稱王遷都大量都在魏惠王期間,但是也多次遭受軍事上的失敗,“馬陵之戰”魏國戰敗後,魏國勢力遭到極大的削弱,在以後的戰爭之中,"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著名的政治軍事改革家吳起在公叔的挑撥之下離開魏國投奔齊國是魏國之後軍事屢次失敗的重要原因。信陵君透過竊符救趙,合縱攻秦獲得了巨大的威望,魏王擔心他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將其罷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獲得魏王的信任,便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於夫人為樂。不久,在沉悶苦惱之中,信陵君因酒色過度死去。秦國知道信陵君死後,便加大對魏國的攻伐力度,魏國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在苟延殘喘中度日滅亡。
回覆列表
首先這個魏國指的是戰國時期魏國還是三國時期的曹魏,這是兩個不同時期的霸主,而作為我們來說一般熟悉的都是三國時期的魏國。
那麼就先來說說熟悉的曹魏。三國時期的魏國滅亡主要原因是人心,也就是司馬家的叛變。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即位,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傳位曹睿,拜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可因中蜀漢參軍馬謖的離間計,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後因蜀漢攻城將司馬懿還職,諸葛亮也病逝五丈原。曹睿病逝後,傳位曹爽,曹爽遭司馬懿謀殺,司馬懿掌握兵權,鍾會、鍾毓、鄧艾投奔魏國,曹爽之子曹芳軟弱,魏國危在旦夕,司馬懿死後,司馬昭繼承,司馬昭死後,司馬師繼承,司馬師病逝後,司馬炎繼位,公元263年,滅了蜀漢。姜維離間和挑撥鍾會與鄧艾,但司馬炎懷疑,設計將三人殺害。公元265年,司馬炎逼曹奐讓皇位,改國號為晉,改元為泰始元年。至此曹魏滅亡。
而作為戰國首霸的魏國,是在春秋後期三家分晉後脫穎而出的黑馬,他嚴格執行了了兩條國策:一是變革圖強,二是打破傳統的用人規則使自身很快的強壯了,並且成為了戰國的首霸。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後期背離了兩條國策,特別是人才的大量流失,如吳起、商鞅、孫臏、範睢、張儀、信陵君等一大批優秀人物。而這些流失或閒置的人才在他國發揮了巨大的能量,從不同程度上傷害著魏國。
另外,魏國的領土是瓜分晉國和滅國等活動得來的,當魏國衰落後這些土地就變成定時炸彈,讓魏國疲於奔命。
最後,後期魏國國君的執政能力低下,拋棄了優秀的經驗,導致內憂外患。這樣在在強大後迅速衰落是必然的。
綜上兩個魏國都是抓住了天時地利人和而強大,但是又都在各自問題中滅國,希望大家也能從中得到些啟示,以便自己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