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城沐雨
-
2 # 沂藍書院趙月光
趙構殺了岳飛後,心硬得狠,從來就沒有後悔過。
在秦檜死後的紹興二十六年,宋高宗趙構仍然下詔:“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與金國議和,是趙構自己的意思,秦檜只是贊同趙構的意思而已。很多人上書要給岳飛平反,趙構本來可以推卸責任,把害死岳飛的罪惡都推到秦檜頭上,但趙構就是不給岳飛平反,心硬嘴更硬。
紹興十一年,金兀朮已經吃了不少宋軍的苦頭。趙構已經看出來,金兵已沒有對南宋的大規模進攻能力了。於是收三大帥(張俊、韓世忠、岳飛)的兵權,但趙構是飽經患難的,有很多小心眼,也留下了官階略低一點的幾員大將:楊沂中、張錡、吳璘、王德。要是金兀朮再反腔,剩下的這幾員大將也夠金兀朮喝一壺的(他們對金兀朮都有勝績。)
趙構的賣國嘴臉,連秦檜都看不下去了。紹興十一年十月(農曆),秦檜關押岳飛。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金宋達成紹興和議書面協議,談判使者簽押。
趙構無條件全盤接受金兀朮的條款,秦檜都看不下去了(秦檜原來的議和條件是以黃河為界,趙構以淮河為界,還多割了四州之),心想我是賣國賊,你比我賣的還狠:“自古盟會,各出意以為之誓,未有意自彼出,而反覆更易,必欲如其所要者。”(應該是雙方按自己的利益討論,你答應的條款卻都是金國他們提出的,並且金國還反覆修改,你一點都不改嗎?) 趙構厚著臉皮說:“朕固知之。然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既無及矣,太后年逾六十,日夜痛心。今雖與之立誓,當奏告天地、宗廟、社稷,明言若歸我太后,朕不憚屈己與之和。如其不然,則此要誓,神固不聽,朕亦不憚用兵也。”我是為了孝順太后,我不怕用兵的,我一樣能把金兀朮的屁股打爛!“(韋)太后果還,自當謹守誓約。如其未也,雖有誓約,徒為虛文。”
金兀朮捏住了趙構的命根子:韋太后是個老太婆,我留著沒用,送給你!但你趙構必須答應我的所有條件,還要把岳飛殺了。如果你不答應,就讓宋欽宗簽押,然後把宋欽宗放回去,看你怎麼辦?。
紹興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秦檜殺害岳飛。
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趙構派端明殿學士何鑄去金國,二月到達金國首都,進獻趙構親筆寫的誓表:“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弊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弊邑永有憑焉。” 何鑄請迎趙構的母親韋太后、宋微宗的靈柩回送,金國答應這些條件。
1142年三月,宗弼派遣左宣徽使劉筈出使宋朝,冊封趙構為宋帝, “世服臣職,永為屏翰。”十二月,趙構的母親韋太后迴歸宋朝,宋微宗的靈柩隨後抵達。
補充一點有位答主(不點名)列出了《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七:
紹興三十年,北虜(改作金兵)犯邊,連年大舉,上思曰:岳飛若在,虜(改作金)軍豈容至此?即時下令修廟宇。
趙構似乎在紹興三十年後悔殺岳飛。但這是一個孤證,我會給出其他證據證明趙構並沒有真心後悔,更談不上有任何一點懺悔心。也許是金兵打來了,趙構一時的氣憤話,趙構何時又修過岳飛廟?
另外紹興三十一年九月,完顏亮才領兵入侵南宋,紹興三十年金兵哪裡連年大舉犯邊???這是這段史料的一個漏洞!
《三朝北盟會編》參照了大量野史,權威性不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十三
紹興三十有一年冬十月
“詔:蔡京童貫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用中書門下省請也。於是飛妻李氏與其子霖等皆得生還焉。”
紹興三十一年,趙構在許多大臣及太學生給岳飛平反的呼籲下,做出了他狡猾的一招:把岳飛與大奸臣蔡京童貫並列,釋放其家屬。用心之歹毒、之邪惡、之卑鄙、之殘忍、之無恥、之狡詐、之陰險,躍然紙上。趙構可曾真有一點後悔之心??全無也!說明趙構還是認為岳飛屬於奸臣。
紹興三十有二年六月(此時趙構已退位,孝宗為皇帝。後來大臣留正等評價孝宗。)
臣留正等曰談者類曰承斃政者務更革繼治世者尚循守是大不然治世獨無可更革之政乎?夫天下之事貴於隨時而變通,不可執一而偏徇承明集曰苟當變通之時而專拘循守之說不幾於膠柱鼓瑟乎?唯夫雖務循守而不害其為更革,雖有更革而不失其為遵承,得繼述之意而不泥其跡斯為盡善。臣等竊觀壽皇初政雖不能不少變於紹興,然其大要則未嘗不以遵奉太上德意為說。且曰凡今者發政施仁之目皆得之問安侍膳之餘。此壽皇所以能繼高宗之大業也。龜鑑曰凡今者發政施仁之目皆得之問安侍膳之餘,此非即位之詔乎?進而得之諄諄之訓,退而得之渾渾之書,此非聖教之序乎?炎興詔令命官裒集必欲恪意奉承,是一政一事無不遵之也。稽山宸翰分賜宰執且使奉以周旋是一字一畫無不敬之也。侍從臺諫條陳事務重言責也。亦檢舉紹興之制而行之也。卿監百執事日輪面對廣言路也。亦舉行紹興之典而用之也。述太上之意以責守臣令佐承太上之問,而擇監司郡守知光堯念岳飛,則亟復元官,聞光堯之召尹焞,則亟訪巖穴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吾於孝宗見之。
孝宗“擇監司郡守知光堯念岳飛,則亟復元官”,這分明是曲筆寫孝宗在挑選郡守大臣時想到了岳飛,然後把孝宗想的虛構成趙構在想,把仁政歸給太上皇趙構。誰叫宋孝宗孝順呢。所以後來就把孝宗做的事美化到趙構頭上了。
呵呵,真相大概如此。
-
3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當然不會後悔,岳飛多次挑戰皇權,趙構早就對其恨之入骨,苦於國家用人之際,一直對其忍之又忍!而趙構無子本來就是皇帝的傷心之處,性功能不行更是皇帝最忌諱的事情,而岳飛身為武將,勸皇帝立儲,更是犯了大不敬之罪,早就應該死了。所以趙構之殺岳飛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殺了岳飛之後,並沒有引發兵變,也沒有人出來說情,趙構是一身輕鬆。
-
4 # 為國釣魚
謝友邀
對於岳飛之死,趙老九先是“忍”,到紹興三十年時,就開始“悔”
關於“忍”已經談過很多,再簡單談談趙構的“悔”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五》
紹興三十年四月,完顏亮即將敗盟舉兵南下的訊息傳回南宋,朝廷上下感嘆“岳飛往矣”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七》
宋金正式撕破臉前,雙方摩擦不斷,老九已經捱了不少揍,對臣下嘆道:“岳飛若在,虜軍豈容至此”
~《會編.卷二百二十八》
紹興三十一年四月金國遷都汴梁,五月,完顏亮遣王全使宋,告知老九欽宗死訊,索江淮之地,言辭粗鄙,聲色俱厲
這一次可把老九嚇壞了,很明顯,這其實就是當面宣戰,宋金之間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面對已被掏空家底的南宋,大夥只得對秦檜不容忠臣的行為再次表示切齒
老九躲在屏風後面哭泣這事也被《要錄》記錄在案~《要錄.卷一百九十》
關於宋金再次正式宣戰,宋史中記載~《宋史.卷三十二.高宗九》
老九把王全責罵他的話寫進詔書,要求各路帥臣“隨宜應變,毋失機會”,意思是放開手腳,瞅準了就給金人來一下狠的
紹興七年徽宗死去的訊息傳回,趙構對岳飛說過類似的話: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想一想,再次面對相似的情況,對於岳飛的死,趙構會不會後悔得腸子都青了?
建議某自稱“專業研究宋史”的答主:研究宋史至少要讀書點書,回答問題少拍腦袋,多動腦筋
-
5 # 寧靜3660599016
耳鬢廝磨,眼見目染,宮是一個漩渦,陰謀時時醞釀、現身,靈魂再怎麼起來狡辯忠厚總失掉了底氣。就一個君,恭維和順耳是家常,拍馬和溜鬚是日子,一聲輕咳眾皆膽寒,指掌點劃天下盡為我有。九五至尊,世間之尊,唯我獨尊。國危難良臣武將用力,運籌帷幄同一心,敵衰竭大勢可定,枕旁豈容他人。何況老祖宗給趙構陳橋鐵證。岳飛用命,只道報國忠心,不知功高名顯震主必危,岳母刺字獨缺“急流勇退”,範蟸泛湖而命全,張良學道以保身,子胥拼功而泛江,韓信自恃後見誅。“高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天下有不易之理,此其一也。勢不同而運相異。司馬懿曉“空城”而不進,知亮死己必亡,物與物相抵而存。可惜岳飛知武事而不諳人律,前方比命,廟堂早已設定“無爾”之程。趙構哈哈,自己竟有岳飛可“用”。
-
6 # bratskid
可能有點兒吧,殺岳飛這事兒做得有點兒過,但是他又不能認錯,所以平反之事一直頂著沒辦。
孝宗繼位後,趙構又當了好多年太上皇,而且在很長時間內還是他說了算,孝宗只有“請示”的份兒,又過了很多年的“官癮”。孝宗給岳飛平反,也公開宣稱是秉承太上皇的旨意。
給岳飛平反,一是形勢所迫,二是趙構內心還殘存著一點兒“良心”。
-
7 # 氚金
不會!
因為作為皇帝來說,殺的沒問題~
岳飛是被秦檜陷害,且成功了!
成功就在於,皇上看到的事實就是岳飛該死啊……
弄死一個該死的,哪個皇上能後悔?
回覆列表
應該沒有後悔。
第一,岳飛死後,還有其他大將,金國並沒有趁岳飛被殺大舉南進,南宋的半壁江山保住了。
第二,岳飛死後,南宋與金達成協議,以秦嶺淮河為界,戰爭基本上結束,天下重歸於太平,金與南宋大的戰役結束。
因此,趙構應該不後悔,畢竟自己想要的半壁江山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