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奇摘
-
2 # 朱毛蛋啊
是的,而且歷史上的狄仁傑確實是破案高手。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被授為汴州判佐,後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 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
由此可見,狄仁傑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破案高手,與如今電視劇、電影中誇大的人物形象基本一致。
擴充套件資料:
狄仁傑擅長破案的故事被廣為流傳最早來自清朝公案小說《狄公案》,原名《武則天四大奇案》,又名《狄梁公全傳》、《狄梁公四大奇案》,講述狄仁傑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及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
狄仁傑是唐朝和武周兩朝重臣。今人對他的瞭解多透過影視劇,往往形成了擅長破案的刻板印象,實際上作為一代名相,狄仁傑的能耐可不止破案這麼簡單,他明是非又知進退,有堅持又不迂腐。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
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
3 # 隨錄筆記
狄仁傑肯定可算一個“高人”的,從以下事實簡介就可看出:
狄仁傑表字懷英,太原人。狄仁傑青年時就有很大的名氣,以文章見長,狄仁傑25歲參加科舉,因成績名列前茅,被任命為汴州判卜佐。任職兩年,由於狄仁傑為人更正,不願同流合汙,反倒遭到同僚誣陷,結果丟了官貶了職,不得已回到了家中。 不過,狄仁傑是幸運的。工部尚書閻立本深知狄仁傑為人,加之對他十分欣賞,所以多次在皇帝面前求情,最終打動了皇帝,又重新啟用狄仁傑,任命他為幷州都督府法曹。任職期間,狄仁傑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成為了唐朝史上有名的清官之一。武則天即位後,狄仁傑任豫州刺史,在他的治理下,豫州地界一片繁榮和睦的景象,狄仁傑也因而被當時的人們尊稱為“狄使君”。武則天聽聞了狄仁傑的名聲,對他非常重視,決定授予他更高的官職,以便他盡顯才能。公元691年,狄仁傑被武則天加授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當上宰相的狄仁傑,由於位高權重,也開始成為被人拉攏的物件。當時的武三思、武承嗣在朝中自成一派,暗中不斷拉攏有影響力的大臣。狄仁傑為人剛正,不願依附武三思等人,不僅如此,他還反對武則天立武三思或武承嗣為太子。狄仁傑的行為激怒了武三思和武承嗣,他們便暗地裡使詭計,指使手下的來俊臣去誣告狄仁傑,說狄仁傑有謀反之舉。武則天聞之,一開始十分震怒,但後來仔細一想,認為狄仁傑絕不是大逆不道之人。武則天決定親自審理這樁案件,果然,經多方面調查取證,證明了狄仁傑的清白。武則天雖然赦免了狄仁傑,但還是將他貶為彭澤縣令。就這樣,狄仁傑當了四年彭澤縣令。 公元696年,契丹數十萬大軍入侵唐朝邊境,舉朝震驚,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讓他趕赴邊境安撫百姓,積極備戰。契丹人聽說狄仁傑來到前線,都懼怕他的名聲,竟然下令全軍撤退。狄仁傑不費一兵一卒,就將外敵擊退,朝野上下對此大為讚美。自那以後,武則天更加器重和信任狄仁傑。公元697年,武則天再次拜狄仁傑為相。狄仁傑為相四載,積極走訪民間,體察百姓疾苦,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享年71歲。
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不愧為卓越的政治家。他的一生,為唐朝江山不斷奔波,為唐朝的發展立下了不世功勳,值得後世人敬仰。後世對狄仁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他為“唐朝砥柱”。
-
4 # 文史不假
首先回答,狄仁傑是高人,很高很高的高人。
狄仁傑(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字懷英,山西省太原人,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戰略家。
狄仁傑在自己的仕途生涯中,對於唐朝的政治和經濟多有裨益,尤其在刑獄方面頗有建樹。他在武則天當政時,力勸武則天不立武承嗣為儲君,而是堅定的擁護廬陵王李顯作為太子,使得篡唐的武周,得以傳回李姓的手中並延續,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
出生于山西太原的狄仁傑,是李唐當初起兵的勳貴後裔。其父狄知遜是爺爺狄孝緒的第五子,依照封建正統的傳承,本沒有資格繼爵位和封號。但是,由於他讀書上進,透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後,開始進入太子宮授課。
可惜!狄仁傑沒有繼承老狄家的優良學習傳統,成績一直就不行,只得依靠家族關係走後門,成了一名刑部的基層公務員。由於狄仁傑在刑獄方面的造詣,逐漸被刑部官員器重,把他推薦到了唐朝的大本營幷州進行掛職鍛鍊。
這一鍛鍊不要緊,由於刑部的人事更迭,狄仁傑在幷州被人遺忘了,一直幹了二十多年。期間,雖然獲得升遷,但終歸只在刑罰的領域內,沒有過多的涉足政治爭鬥中。這種經歷,居然成了他最大的資本,避免了涉及李家和武家的政治博弈,避免了政治站隊。
這樣,在武則天掌權後,政治履歷相對清白,政治傾向相對中立的狄仁傑,開始贏得武則天的青睞。武則天野心勃勃,逐漸參與並把持了朝政,勢力如日中天,儼然成為了並駕於李治的“二聖”,慢慢架空了李家的權力。
出生幷州的狄家,儘管算不得最為顯貴的李唐勢力,但對於缺少大家族支援的武則天來說,也是願意積極爭取的一種勢力。
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開始獨攬大權,進行大規模的排斥異己和起用心腹,很多李唐宗室和勳貴家族都被降職或者直接趕出核心中樞,大肆起用自己武家的宗親。
受到打壓的李唐舊部們,自然心懷不滿,而且武周篡唐後,僅僅實行了沒幾年的“德政”就伴隨著武則天的逐漸衰老而開始衰落。趁此機會,徐敬業等人開始秘密串聯,開始實施“興李奪權”的復辟計劃。首先從南方起兵,佔領了揚州城後,開始公開與武則天的勢力作對。
公元697年,被武則天選定的狄仁傑,被正式召回長安的權力中心,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擔任了宰相職務以後,他逐漸成為了輔佐武則天的武周政權的肱股之臣和得力干將。
不過,此時的狄仁傑已經年老體弱,接近人生的尾聲。處於權力中樞的狄仁傑,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極為關心國家的走勢和前途,憑藉武則天的信任,不斷向她提出大量的措施和建議。
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是,晚年的武則天在“立嗣問題”上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她不知該傳位自己的武家後人,還是李家後人。狄仁傑在此關鍵時期,旗幟鮮明的極力勸服武則天,為了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絕不能輕易動搖統治的根基,樹立儲君最上好的選擇,應該傳位給武則天自己的親生兒子李顯。
最終,在他的勸說之下,武則天下定決心立李顯為皇太子。這樣,使得政權再次傳回到李姓的手中,成功延續和續寫了大唐的榮耀和輝煌。
神龍元年(705年)時,唐中宗登基復辟唐朝。為了感念狄仁傑的功績,李唐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景龍四年(710年)時,唐睿宗繼位為帝,進一步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天寶六年(747年),狄仁傑被准許配享太廟,附祭於唐中宗。這份榮耀,幾乎是朝臣所能獲得的最大肯定,充分反映出狄仁傑對於整個大唐的歷史功績。所以!狄仁傑是高人,這點是肯定的。
回答完畢!
回覆列表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1]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