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柘侃史

    子午卯酉屬於十二地支中的四支,鄉試是地方考試,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話說清朝選才為什麼要定在子午卯酉的那一年,就讓我們來細聊一番!

    清朝科舉制度的由來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透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清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麼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透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註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貢士,貢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舉內容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小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這就是清朝為何子午卯酉選才的原因嘍。

  • 2 # 勇戰王聊歷史

    這個說法不太準確,朝廷基本上每年都有選才考試。

    清朝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童試”是最低一級,由各省學政主持,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考試合格者,才能獲得生員資格,進入府、州、縣學學習。這算是入學考試,每年二月舉行一次。

    “鄉試”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省級考試”,考取的叫舉人。這個是每三年一次,按照甲子年說法,也就是題主說的“子午卯酉之年”。這四年,中間剛好符合“每三年一次”的間隔。

    甲子年的12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也就是說,選在“子午卯酉之年”,只是“每三年”考一次鄉試的另一種說法。但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還有“會試”!

    “會試”也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剛好是在鄉試的第二年,考取的叫貢士(又稱中式進士)。按照甲子年的說法,就是“醜辰末戊之年”!所以,我說題主說的不準確。

    “殿試”(又叫御試,廷試)是科舉考試最高級別,會試放榜一月後舉行,乾隆二十六年規定於四月二十一日舉行。考試地點為紫禁城內的保和殿,由皇帝親自出題。一甲前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

    綜上所述,“子午卯酉之年”只是舉行“鄉試”,更高級別的“會試”和“殿試”是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醜辰末戊之年”。“童試”更是每年都有。所以,題主說的不準確。

    另外,上面說的都是科舉考試中的“正科”。當遇到重大慶祝活動時,皇上還有恩科。恩科不在“每三年一次”的範圍內,額外多舉行的一次考試。

  • 3 # 西遊手遊123

    生在皇室中有諸多的身不由己,就被選進宮的妃子來說,她們並不一定就能見到日理萬機的皇上,更別提為皇室增添香火了。對於從小就喊著金湯匙出生的皇子來說,其實也是一樣,就像康熙總共有九十七名皇孫,這其中他真正見過的掰著手指頭都可以數的過來。獨有愛新覺羅弘曆可以讓他過目不忘,算命先生看過弘曆的八字後說:子午卯酉,命犯桃花,康熙說:就是他了。 皇室血脈龐大而眾多,對於康熙來說要想將自己所有的皇孫都見上一面似乎有點難,康熙六十一年,這位清朝入關的第二位皇帝人生已經快要走完。年紀大了,人總是會對親情變得更加渴望,所以在雍正邀請他一起觀賞圓明園時,這位老父親同意了。四阿哥雍正為人低調,不喜權勢,就是因為這一點,康熙經常喜歡來這個兒子家裡坐坐。 圓明園的牡丹爭相鬥豔,康熙這位老皇帝甚是喜歡,就在這時,年僅十二歲的愛新覺羅弘曆出現在了百花叢中。就是這一眼,讓康熙對這個小皇孫過不難忘,清秀的容貌和小鹿般的眼睛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就算是在給自己行禮,舉手投足之間也是落落大方,絲毫沒有怯場。 以康熙閱人無數的經歷來看,他也在心中斷定這位皇孫日後必定會成就一番大業,此後更是常常來胤禛府上,只為看看自己的皇孫。最後乾脆以親自培養弘曆為由把其接到了宮中,並且讓當時京城有名的“羅瞎子”根據弘曆的八字為其算命,得到的答案是:子午卯酉,命犯桃花,意指弘曆聰明秀氣出眾,文武精通,為人仁孝,就是桃花運多了些,卻壽元高厚。 這個結果讓康熙大為欣喜,不僅讓自己的皇子們叫弘曆騎射,還多次親自帶著他外出打獵。由此可見,康熙對於這個皇孫的寵愛程度甚至連皇子都達不到,以至於在自己駕崩之前還表示希望自己這個孫子將來可以繼承皇位。雍正之所以可以穩坐帝王之寶座,其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生了一個好兒子,康熙太喜歡弘曆了,以至於不捨得將皇位傳給別人,只給四阿哥。 生性乖巧的弘曆陪伴了爺爺康熙最後的晚年歲月,避暑山莊的快樂時光在他後來成為乾隆時還會時常回憶起。也許就連乾隆自己也不會想到,當年圓明園那一面,竟會改變他的一生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7款別克君越油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