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聞每日

    1.陳子昂(661-702) ,梓州射洪縣(四川射洪)人。被譽為詩骨。提倡“漢魏風骨”, 以復古為革新。所作《感遇詩》和邊塞詩,內容豐富,剛健樸質,現實性很強, 實踐了他的理論主張。以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掃蕩齊梁餘風,開啟了 一代新風。 代表作: 《登幽州臺歌》。

    2.沈佺期(約656-713),相州內黃(河南內黃)人。與宋之問並稱沈宋,律詩之祖。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 《邙山》。

    3.末之問(約656-712),汾州(山西汾陽)人。人稱宋學士,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律詩鼻祖。尤善五言詩。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渡漢江、 度大庾嶺。

    4.虞世南(公元558- -638年),字伯施,浙江餘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書家之一。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

    5.上官儀,子游韶, 陝州人。作品十之八九是奉和應詔之作。他把詩的對偶,歸納為六種對仗方法, 除為宮廷詩服務外, 對格律詩的發展起了一些促進作用。

    6.李嶠(約645-約714), 趙州贊皇(河北)人。與同鄉蘇味道齊名,合稱蘇李,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宮廷詩人,詩多詠物。代表作: 風。

    7.王績(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簡傲嗜酒,屢被勘劾。時天下已亂。遂託病還鄉。其後浪跡中原、吳、越間。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後棄官歸田,躬耕東阜。

  • 2 # 海之洋1868

    除了初唐四傑還有以下有名的詩人:

    1.陳子昂(661-702) ,梓州射洪縣(四川射洪)人。被譽為詩骨。提倡“漢魏風骨”, 以復古為革新。所作《感遇詩》和邊塞詩,內容豐富,剛健樸質,現實性很強, 實踐了他的理論主張。以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掃蕩齊梁餘風,開啟了 一代新風。 代表作: 《登幽州臺歌》。

    2.沈佺期(約656-713),相州內黃(河南內黃)人。與宋之問並稱沈宋,律詩之祖。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 《邙山》。

    3.末之問(約656-712),汾州(山西汾陽)人。人稱宋學士,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律詩鼻祖。尤善五言詩。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渡漢江、 度大庾嶺。

    4.虞世南(公元558- -638年),字伯施,浙江餘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書家之一。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

    5.上官儀,子游韶, 陝州人。作品十之八九是奉和應詔之作。他把詩的對偶,歸納為六種對仗方法, 除為宮廷詩服務外, 對格律詩的發展起了一些促進作用。

    6.李嶠(約645-約714), 趙州贊皇(河北)人。與同鄉蘇味道齊名,合稱蘇李,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宮廷詩人,詩多詠物。代表作: 風。

    7.王績(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簡傲嗜酒,屢被勘劾。時天下已亂。遂託病還鄉。其後浪跡中原、吳、越間。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後棄官歸田,躬耕東阜。

  • 3 # 別人都叫我知識小王子

    初唐詩人:駱賓王、王勃、盧照鄰、宋之問、杜審言、楊炯、陳子昂、沈全期、王績、李世民 盛唐詩人:李白、杜甫、張九齡、王維、孟浩然、皇甫冉、王昌齡、賀知章、王之渙、李頎、崔顥、顧況、元結、劉長卿、岑參、邱為、高適、祖詠、王翰、錢起、綦毋潛、常建 中唐詩人:柳宗元、孟郊、韓愈、白居易、盧綸、李賀、李益、劉禹錫、賈島、張繼、韋應物、李坤元、稹張祜、杜秋娘、張 籍、戴叔倫、顧 況 晚唐詩人:李商隱、溫庭筠、杜牧、陳陶、馬戴、杜荀鶴

  • 4 # 脈絡膜哦裡咯

    除了初唐四傑還有以下有名的詩人:1.陳子昂(661-702) ,梓州射洪縣(四川射洪)人。被譽為詩骨。提倡“漢魏風骨”, 以復古為革新。所作《感遇詩》和邊塞詩,內容豐富,剛健樸質,現實性很強, 實踐了他的理論主張。以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掃蕩齊梁餘風,開啟了 一代新風。 代表作: 《登幽州臺歌》。2.沈�縉�(約656-713),相州內黃(河南內黃)人。與宋之問並稱沈宋,律詩之祖。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 《邙山》。3.末之問(約656-712),汾州(山西汾陽)人。人稱宋學士,與沈�縉誆⒊粕蛩危�律詩鼻祖。尤善五言詩。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渡漢江、 度大庾嶺。4.虞世南(公元558- -638年),字伯施,浙江餘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書家之一。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5.上官儀,子游韶, 陝州人。作品十之八九是奉和應詔之作。他把詩的對偶,歸納為六種對仗方法, 除為宮廷詩服務外, 對格律詩的發展起了一些促進作用。6.李嶠(約645-約714), 趙州贊皇(河北)人。與同鄉蘇味道齊名,合稱蘇李,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宮廷詩人,詩多詠物。代表作: 風。7.王績(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簡傲嗜酒,屢被勘劾。時天下已亂。遂託病還鄉。其後浪跡中原、吳、越間。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後棄官歸田,躬耕東阜。拓展資料:1.王勃(650-675) ,絳州龍門(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世稱“王楊盧駱”,為四傑之首,被譽為詩傑。積極開拓詩歌的表現領域,從題材內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顯露了新的獨特風貌。文名甚高,對近體詩有所建樹,為唐詩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2.楊炯(650-692) ,弘農華陰(陝西)人。人稱“楊盈川”,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世稱 王楊盧駱”。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以邊塞征戰詩著名,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風格雄健豪放,氣勢軒昂,很有氣魄。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代表作:《從軍行》、《出塞》 。3.盧照鄰(632-695) ,幽州范陽(河北省涿州)人。自號幽憂子,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世稱“王楊盧駱”,楊炯譽之人間才傑。擅長詩歌駢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代表作: 《長安古意》、《詠史四首》、《紫騮馬》。4.駱賓王(638-? ),婺州義烏(浙江義烏)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世稱“王楊盧駱”。內容廣泛,格調高遠,多感嘆個人遭遇,抨擊社會現實之作。代表作: 《詠鵝》、《易水送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飯骨咖哩雞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