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眯著眼睛瞅世界
-
2 # 貳仔曲追
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就從我個人讀《道德經》的一些感受出發吧。在讀《道德經》的時候讀到一句話,我至今印象深刻,這句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翻譯成白話,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最主要想的是政府決策和放權的問題。老子寫《道德經》其實就是對《周易》的一種解讀。我們知道道家的主要思想是自然,主張一切順其自然,而其在政治上的主張就是無為。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個人王權至上的年代,他認為天雖然不講仁慈,但也無所偏向,不特意對萬物施暴,而它的滋生萬物,給世界以蓬勃的生機,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社會文明得以昌明,因此,“聖人”也不對百姓講仁慈,他應仿效自然執行的樣子,治理社會,如果治理者發的議論多了,人為的干預多了,各種矛盾也就會激化,更何況個人的意見往往帶有片面性或謬誤。
這種想法是具有時代的侷限性的,其實結合當今法制社會的建設程序,我們也提倡法制建設要順其自然,並不是真的主張政治無為,而是要主動作為,政府在做決策和簡政放權的時候,我們既要崇尚自然,傾聽民意,更要在關鍵的時候抓好行政命令和調節這一個重要手段,已達到國家治理的最好狀態。
-
3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眼中事不盡,心中波難平》
人啊人!知其何以生,卻不知其何以死?
一、 心中事多,難以善終,心不堪其憂而終如今我們社會憂鬱症者越來越多,大家每天腦子裡裝的事也多,解決不了的,尚未解決的,即將發生的,尚未到來的全都要裝在一個人的心裡。到了不堪重負時,痛苦、煩惱、憂鬱接踵而至。這才發現心態才是一個人生命健康的關鍵。
眼中事不盡,心中波難平。
我們最後才會發現,生命的最健康狀態就是平復心中之波瀾,讓心恢復到它本來最自然的頻率波段。但是如何平復心的波瀾因為不同的邏輯思維,卻演化了東方與西方兩種文明的誕生。
第1種文明是從客觀出發把事情理清了,解決了。
那麼眼中看到的也就是無事,心自然也就輕爽了。就像一個院子,有雜草、亂石。把雜草清乾淨,亂石理清了,客觀問題解決了。心自然也就不亂了,……物化心。
第2種文明是從主觀出發把心理清了。
人在解決問題,清理問題的過程中會發現一個現象。生命是有限的,而事情是永遠解決不了的。正像有人說“錢是賺不完的,事是做不盡的。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既然問題永遠是解決不了的,事情也永遠不可能全部清理乾淨的。而心反受其噬,反受其累。既然找到了自己心受累的根源是外物。那麼幹脆轉向“心外無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法皆空”;“無為而治;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心化物。
把自己的心與萬物隔斷開來,不以客觀為轉移,不以慾望為干擾。“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心事輕了,心安定了,健康也回來了。
兩種文明,兩種路徑。到底誰更高明,誰更消極?
二、文明也會綁架---我竭盡所能在抗衡這種文明的吞噬。只可惜,卻很難在這種文明中得以生存。
人生有時盡,此事卻無期。
有人說中華文明是消極的文明。是消極還是積極在短期內的答案都是不準確的。真正的還得看這個文明的生命力到底有多長。
兩種文明的發展都在一個“度”上。
老子說,“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窪則盈,敝則新”。
要想把某一種文明、某一種制度發展成永恆的模式是不可取的,這種文明反而短暫。要想把某些財富當成一勞永逸的財富也是不可能的,這種財富反而會毀滅的快。
知道適可而止,才能夠最長久。就像樹木,到冬天就讓它自然枯萎,到了春天它自然又會煥發新綠。只有這樣的才會最長久。如果人生只想一次性的就達到某種絕頂,那麼背後的毀滅也是不可恢復的。
物質與財富就像文明的果實。而心靈與精神就是文明的根基。只要精神不倒,財富總會有的,而且會不斷出新芽。為了財富而斷了根基,這才是毀滅性的打擊。
近代人類誕生了科技文明。我們把這種文明當做我們的終極文明。人類這棵大樹自從長出了這種文明之後,就再也長不出其他的文明。這是一個斷代、斷種的文明。
都說華人聰明會走捷徑(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倡導唯心)。我們卻發現在短期內,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然而從長期來看人類卻輸給了自然。我們在拼命的創造財富,可自然卻在毫不費力的摧毀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如果沒有人類的拼命抵抗,可能只需10年自然就能夠全面摧毀一座城市。 這也是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一個根本原因。
華人在古代所倡導的是慢生活。老子也一直說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但是現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繁瑣以至發現我們這個本就脆弱的心靈根本就不夠用。反而西方的許多國家越發的崇尚慢悠悠的生活與工作。
我們在向西方的文明靠攏,而西方的眾多人卻在向我們的文明靠攏。
三、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我們已經不會生活,無法生活。這究竟是值得慶幸,還是一種悲哀?我們總把文明當做人類的文明,民族的文明,國家的文明,群體的文明。但是從古至今,真正改變一個世界,一個民族文明的往往是個體。比如釋迦摩尼,比如老子,比如孔子等等。
因為群體文明存在著一種很嚴重的綁架現象。當一種群體的文明發展起來之後,其必然會產生融入和排斥的反應。當這個文明在進行良性迴圈時,其起的作用是好的。可當這個文明被掩蓋成良性文明時,它不但會對其他的文明產生排斥,而且會對這種文明內的每一個個體進行意識行為綁架。今天我們大多數人的幸福感,都是被世俗價值觀綁架的。
在老子寫道德經之前,在孔孟的儒家文化之前。人類難道沒有文明嗎?一樣有文明。正是因為老子、孔子這樣的人對前人文明所進行的反思與鬥爭。才為後世的人們爭取了另外一種文明。
一棵樹結的果實如果永遠不會掉。別談什麼重新開花結果。只怕這個果實也會腐爛變臭。文明如果沒有反思和批判,又怎麼會有更新和進步?
隨著人類社會向前滾雪球般的發展。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管理起來的難度和複雜程度也越發的高。無論是作為基層員還是作為管理者。都會發現工作越來越不好乾,難度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而社會交往和家庭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取得簡單和快樂。心焦力碎,心靈脆弱會導致各種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人腦被電腦取代是必然的。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讀書是非常輕鬆的。到了今天我們去看看還有幾個孩子,能讀得輕鬆,讀的簡單,讀的快樂。
作為成年人,作為家庭的主人,又有幾個人會工作的開心?又有幾個家庭幸福感強烈?
如果人類文明發展的本質,是為了增加大家的幸福感。那麼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是不是適得而反?
“因為簡單,所以快樂”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社會的複雜程度增加了人性的複雜程度。改變了人們的簡單思維模式、簡單社交模式、簡單生活模式。人的智慧變得更加圓滑和醜陋。
人心簡單了,世界也就簡單。
人心複雜了,我們發現世界也變複雜了。
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我們已經無法生活,不會生活。這究竟是值得慶幸,還是一種悲哀?我們被科技文明所展示的一切幻象掩蓋了人心本來的文明方向。
一個人心態的糾正有多不容易。
一個文明心態的更正幾乎是更不可能。
所謂開心不是高興,而是把心開啟。心打開了,豁達了。也就沒了那麼多煩惱和苦惱。
身外事,塵世了。
回覆列表
有一句話,讓我們知道,人要了解自然規律,萬物的根源處於虛靜狀態,面對浮躁的社會,老子提出人要回復到虛靜的狀態,那句話就是致虛靜,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在歷史長河裡,這本經典創作豐富內涵,讓民族的精神一直長存,讓人擁有敏銳的目光、善良的心趣、睿智的大腦進行慎密的系統化,要了解一個民族,就要閱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