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曹學歷史

    清政府新政是在中國歷史最複雜的時候,社會矛盾加劇,八國聯軍侵華,內外交困之際而退出的政策,慈禧太后宣佈實現“新政”,企圖力挽狂瀾,延續統治,然而事與願違,“新政”非但沒有能夠清政府的統治,反而半路夭折,積累清王朝也在革命的風暴中垮臺。這不得讓人深思,我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

    1 改革者的目的與時候潮流不相輔,

    這次新政改革以慈禧太后為首,還有載灃,作為封建專注最高統治者,她關注的如何維護自身的權力,而不是正在的改革,是她為了讓清政府免於滅亡而不得的樣子。而做具體工作的載灃,他主持的一系列的政策,如驅逐袁世凱、成立皇族內閣,拒絕立憲派的情願極其行鐵路國有政策等,更加激化了矛盾,這樣的改革怎麼能成功的。

    2. 陳天華說過:“見從前惹的禍來,才能行了一段新政,不過是掩人耳目。”所謂新政做的不過是發展實業、以其辦學堂、辦警察、清查戶口、釘門牌等等。這樣有一定的好處,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達不到社會潮流的需要。

    3:新政不但沒有給人民帶來實惠,反而成為了人民的災害。引發人民對改革的不滿和反政府鬥爭。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4:當時發生了一些貪汙腐化的事情,有官員借實行“新政”之際,催繳捐稅,額外多收,敲詐勒索,發生了群眾暴動,全國的人民搶米騷動,也是群眾反對清王朝所謂新政的自發鬥爭。

    5:“新政”的實施,包含了管制的改革,引發了政壇結果漢族官員大受排斥。例如,袁世凱被迫去八項,交出北洋四鎮兵權,張之洞也是明升暗降。最終是滿族親貴,明滿清王公組成所謂內閣完全是“名為內閣,”名為立憲,實專注。”就這樣,贏得人心的政治改革,卻由於滿清統治者的乖張,迎來國內政治力量的清王朝的痛恨。

    清政府的“新政”就這樣自取滅亡了。

  • 2 # 蘭克主義

    1、根本上,新政的失敗源於清政府已到山窮水盡時,難以將新政之成果化為己用,只能推向反方向,助長革命勢力。

    2、再者,新政形式雖新,但實質仍是君主專制,未達社會各界之預期,反而激化矛盾。

    3、新政諸多措施,必然需要大規模經費支撐,比如擴建新軍,而這必然加重人民負擔,進一步激化矛盾。

    4、新政中文教、軍事、經濟等措施,最終都助長了反清革命勢力,比如武昌起義的主力就是湖北新軍。

    5、當時的清朝,中央集權已不再強勢,尤其是南方各省離心傾向愈演愈烈,這進一步促使了清朝的滅亡,新政之失敗。

    6、當時的中國,革命勢力已成氣候,大勢所趨,浩浩蕩蕩。

  • 3 # 湘淚飛蝶

    清末新政從清政府實施的主觀目的上來說是失敗的,新政並沒有挽救清王朝的滅亡。但是清末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很多新政的成果被後來的民國政府保留繼承了下來。從這個客觀上來說清政府實行的制度政策並不能說失敗了,因為清朝滅亡之後這些措施並沒有一起廢除。清末新政並沒有挽救清朝的統治反而客觀上促進了清朝的滅亡,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措施客觀上都是符合社會進步發展的。但是清政府為了推行新政措施需要大量資金不得不加大對人民的剝削,更加激化了本來就激烈的社會矛盾。

    1.經濟上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經濟侵略造成很多地區傳統手工業的破產,客觀上打擊了清政府的底層統治支柱傳統士紳。清政府不得不興建現代工業,並准許民間建廠開礦。新政期間中國掀起了興建新式工業的熱潮。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並且開始走向歷史舞臺。2.思想文化上廢除科舉制度和西方宗教文化和資本主義思潮的傳播,造成清朝傳統的儒家統治精神支柱的瓦解。以新興的買辦官僚資產階級要求清政府實行立憲分享統治權利。3.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開始大規模對外派遣留學生,日本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和明治維新的成功吸引了大批中國的官派私人留學生。但是留學生接觸到先進的思想文化知識對清政府產生了反感,特別是派到日本的留學生大部分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留日留學生很大一部分人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4.編練新軍,由於傳統的國家經制兵八旗和綠營早已經腐朽不堪。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清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團練發展而來的湘軍淮軍等。這些武裝私人性質濃厚武器先進但是戰法落後,甲午一戰淮軍徹底沒落。清政府適應世界潮流應用西方操練方法吸收新式知識分子,編練新軍全面淘汰舊式軍隊。沒想到接受先進思想的新軍反而成為推翻大清的主力。5.預備立憲經過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清政府一方面在制度實行現代化改制適應國際潮流。加深洋務運動中實行的近代化措施。也有很多開明的滿蒙貴族立憲派大臣上書慈禧太后要求實行憲政,清政府為了挽救統治危力派出五大臣出洋考查各國憲政。然後宣佈實行預備立憲制定憲法成立各省諮議局,立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結果清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和成立皇族內閣,一下子使實力強大的立憲派和漢族大臣離心離德。清政府損失了最後一次改革的機會,不久被辛亥革命推翻。

    清朝的新政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透過鼓勵工商業發展和教育改革和引進西方近代法律章程和司法精神。對以後民國政府和以後歷屆政府造成了很大影響。但是由於政府腐敗各級政府貪腐嚴重,導致很多政策無法實行。改革與政府財政脫節為了籌措經費苛捐雜稅激增人民苦不堪言。官制改革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也造成地方離心和邊疆地區和中央矛盾以及地方分離主義。清末新政就像危重病人服用大補藥一樣最終沒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反而大大加快自己的死亡。

  • 4 # 和言

    個人拙見。

    一項改革或政策能否成功不僅要看政策本身是否符合時代主流,更要看是誰在執行這個政策。

    清末新政無論多麼先進,都不可能成功。

    任何政治勢力首先要看它代表的是哪個階層或者利益集團的利益。如果這個政治勢力背棄了本政治集團,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那麼就離死不遠了。

    清末就是如此。清末改革,不改,等死。改了,速死。左右都是死。

    為什麼這麼說?

    孫中山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清廷一味守舊,肯定是要亡的。

    但是改革就能活嗎?

    也不是。或許是改了死的更快。因為清廷改革不僅沒有得到新的政治認同,反而損害了守舊派的根本利益,而這些守舊派是清廷的統治基礎。

    支援清廷的守舊派勢力大致算來有幾股:

    一是地主階級,包括滿洲貴族,代表滿蒙八旗等傳統權貴勢力。守舊漢臣,代表傳統鄉紳地主鄉紳等利益。

    二是封建思想的擁護者。包括大部分科舉制下的讀書人,不少中下層排斥新文化的普通百姓。

    清末改革,唯一維護的只有皇族勢力的利益。卻直接瓦解了清朝的統治基礎,讓本來支援滿清的守舊勢力根夲利益受損,大失所望。反過來卻培養壯大了一大批革命派,而這些革命派無論如何也不會站在清朝這邊的。

    也就是清廷新柱子沒立起來,舊柱子又提前換掉。清朝這棟樓,不塌才怪!

    清末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幾個:

    一是政治體制改革。

    包括設立資政局,改革官制等。

    這就直接損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官僚集團開始對清廷離心離德了,那麼既得利益是誰,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比如設立的資政局,不少資政局成員成了革命的先鋒和中堅。

    二是編練新軍。

    編練新軍,八旗就邊緣化了,靠團練上位的漢族官僚勢力也被衝擊了。資源都往新軍傾斜,你說傳統軍功集團能願意嗎?

    然而都練了什麼樣的新軍?

    都不是忠於清朝的兵!武昌起義就是從新軍開始。革命起義的都是新軍,這些新軍都給了革命黨做嫁衣,清廷給自己掘了墳墓。

    三是廢科舉,設立新式學堂。

    幾千年來靠科舉上位的讀書人的前途就這麼斷了。只要不廢科舉,這些人肯定支援清廷,至死不渝,而科舉一廢,誰還管你清廷死活?前途沒有了,活不下去怎麼辦?造反啊!清廷硬生生把讀書人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然而這些新式教育培養出來的都是有革命思想的反對者,清廷再一次傻逼了。

    四是鼓勵商業。

    鼓勵商業沒問題,問題是鼓勵商業,那麼地主利益誰來維護?沒有!

    如果地主都不支援清朝了,清朝統治靠誰?

    弱雞八旗嗎??

    所以新政非但沒有給清朝帶來第二春,反而加速培養了革命勢力。

    所以清末新政是既挖了自己的牆角,又扶持了敵人。

    不可能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和性格剛強的妻子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