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二百五用來形容為了傻瓜、笨蛋和智商低的人,總之是貶義,表示對一個人的瞧不起和貶低。

    從歷史上看,其最早出處應該來自戰國時期的蘇秦。蘇秦在當時可謂是風光無限,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其遊說各國,受到燕文公的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了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配六國相印,這讓秦國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攻打燕,蘇秦出使齊國說服齊國歸還燕國城池,後從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任命為客卿。

    其是楚國派來離間齊國的,所以齊國士大夫都非常憎恨他,於是多次派人暗殺蘇秦,最終得手。受傷後,蘇秦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於是給齊王出最後一計,讓齊王以自己在齊國幫助楚國從事反間諜活動為名,將自己車裂於世,再加以1000兩重賞兇手,兇手必然出現。果不其然,在車裂蘇秦之後,來了四人說是他們將蘇秦殺死的,齊王說這一千兩你們打算如何分呢?四個人說:我們每個人250兩。齊王大怒,遂將此四個替死鬼殺掉。其實,真正的兇手早已跑調。

    於是250成為見財起意而不顧自己身家性命,辦事智商低、糊塗等代名詞。

  • 2 # 西遊的阿哲

    看到這個問題,阿哲還是愣了一下:二百五就是傻呀。細想一下,二百五本來是一個數字,怎麼和人傻連在一起?確實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百五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做名詞用,在全國都很通用。不像東北的“山炮”, 寧夏“傻慫”, 陝西“瓜皮”, 新疆“桑浪”,四川的“勺”雖然都是傻的意思,但是各地叫法不一樣,只有二百五,才是全國流行,四海通用。

    二百五屬於口語,書面中很少用這個詞,翻閱資料,在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使用了這個詞,出現在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雖然在書面中,也是以口語出現的。

    那麼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為啥用它指傻子,而不是用三百或者一千呢?阿哲翻閱資料,原來是這麼回事。

    一種說法是出自《左傳》的“二五耦”。春秋時,晉獻公侍妾驪姬勾結梁王和東關王二人,想謀害太子申及獻公的其他兒子,以便替自己的兒子奚齊奪取君位。時人稱之為“二五耦”。“耦”的原意是二人並肩而耕,這裡指朋比為奸的意思。後來,梁王、東關王恃寵弄權擁兵作亂,結果梁王自刎,東關王被殺,驪姬也投水而亡,“二王”均不得善終。後來“二百五”便演化成貶詞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源於一句民諺的訛傳。大約距今2000年前有這樣一句民諺:“只知二五,不知一十。”在先秦文學中屢有出現。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就是用某人只知自己有二把五指,卻不承認共有十指,來形容越王勾踐的幼稚。只是時間太久了,傳來傳去,傳到現在,就逐漸把“二把五”訛傳成了“二百五”,藉以譏笑那種過於片面看問題或者是不太聰明的人。

    第三種說法源於牌九,牌九係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也叫板凳)”(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第四種說法源於一段民間故事,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隻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 3 # 秉燭讀春秋

    “二百五”這個詞不是個好詞,老百姓常常把做事魯莽,說話大大咧咧的人稱為“二百五”。它最早的出處大致有五種說法。

    其一、來自懸賞緝兇之說:

    戰國時期,身配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刺殺,兇手逃之夭夭,齊王非常憤怒,發誓要給蘇秦報仇,可一時又拿不住兇手。

    當時蘇秦奄奄一息,他用低微的語氣對齊王說:“大王在鬧市中把我車裂,就說我是燕國的間諜罪該至此。”然後出告示:“蘇秦是個大內奸,謀刺者乃為齊國除了一大害,當賞黃金千兩!”

    告示一出,馬上有四條漢子到宮中聲稱蘇秦是他殺的,齊王問有何憑據。每個人都編了一套理由,急於領賞。齊王說:“果然勇士也,千兩黃金你們如何分呢?”眾人答:“我們算過了,四人平分,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斬了!”

    其二、來自銀兩之說:

    舊時銀子五百兩為一封,二百五為半封,諧音“半瘋”,故而對於不通事理、裝瘋賣傻、行事魯莽的人稱為“二百五”。

    其三、來自古幣銅錢之說:

    宋元時期,老百姓稱某人裝瘋賣傻為“半吊子”。原來古時的銅錢中間有孔,為了便於攜帶和交易常用繩子串起來,一千個銅錢為一串,俗稱“一吊”,也叫“一成”。凡滿五百個為“半吊”,也稱“半成”。後遂用“半吊子”或“半成”來形容那些智力發育不全、一知半解,不懂卻又裝懂的人。

    後來,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還不如“半吊子”,連“半成”都夠不上,人們便乾脆把傻乎乎的人戲稱為“二百五”。

    其四、來自官員儀仗之說:

    據說唐朝長安的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兩員,但長安百姓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

    又因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桿子”。今天,“二百五”與“二桿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其五、來自賭博之說:

    舊時賭具“牌九”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是牌九中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

  • 4 # 舊時樓臺月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形容一個蠢很少會直接用“傻子”一詞,而是用“二百五”來形容。但是,其實“二百五”這一形容人傻的詞語並不是出現在現代的網路流行詞語,早在古代這一用詞便已經出現了!

    清朝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原來他是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二百五成為傻子的代名詞最早可追溯之春秋戰國時期。

    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蘇秦的謀士,是當時有名的縱橫家,所謂縱橫家,也就是外交政治家,經常出訪各國進行“口舌之辯”以達到政治目的。而蘇秦就曾因說服六國(齊、楚、燕、趙、魏、韓)聯合對抗秦國,而被六國封為丞相,即“六國封相”。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份,蘇秦經常受到刺客的追殺!有一次在齊國,他就遭遇了刺客的追殺,而這一次蘇秦並未逃過一劫,而是被刺客一劍刺中胸膛,當場身亡。

    由於蘇秦是齊國的丞相,深受齊王器重,再者當朝丞相被人刺殺身亡,顏面何在?於是,齊王便下令全城追捕兇手,但是沒有結果。

    後來,齊王突發奇想,想出來一個計策,擺了一道“苦肉計”。

    他放出訊息,說蘇秦是齊國內奸,但礙於他的身份一直沒有機會下手除掉他,現今蘇秦被齊國的有識之士刺殺已死,希望這些有識之士能夠出面領賞,賞黃金千兩。此外還令人將蘇秦的頭顱割下,在蘇秦臉上塗滿鮮血,製造蘇秦慘死的假象,並將其頭顱掛在城樓公示。

    沒過多久,果然有聞訊前來領賞的“有識之士”,而且還有四人,他們言辭激烈,都咬定自己是殺死蘇秦的“功臣”。最後,這四人被帶到了齊王面前,齊王一見他們四人,可謂是既悲憤又開心,準備殺死他們以洩心頭之恨。

    然而,在下令處死這四人之前,齊王還略帶幽默的問道:“賞金有黃金千兩,你們四人準備怎麼分呢?”,這四人心想,這還不簡單?便回到:“1000兩除4人,每人便是250兩了。”說完,四人便成為了替死鬼被處死,因為殺死蘇秦的是秦國派來的刺客,逃之夭夭。而二百五用以形容傻子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什麼是“人文精神”?它與科學到底有何關係?儒家開始,是否真的確立了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