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果利張

    秦朝的建立標誌中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所以自秦朝至辛亥革命前,國家的政治管理形態沒有太大的變化和不同,都是貴族世襲罔替被職業官員取代,各種各樣的官員都是來自人才選拔制度;運用的是集體主義的黑幫哲學保證社會發展,又有集權議政保證社會管理。先謹統計出秦朝的政府機構。

    秦朝中央官的基本構成是三公列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的職責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協助管理國家的政務。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主管武官的任免黜陟。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內庭差遣,另一方面又握有監察百官之權。列卿是三公之外高階官吏的統稱。主要有: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廷尉,主管刑獄。典客,主管歸附各部族事務。宗正,管理皇族事務。衛尉,掌管宮門衛屯兵。太僕,掌管皇宮車馬和國家馬政。典屬國,管理內附各部族入朝侍子。主爵中尉,主管列候封爵。少府,掌管山海池澤之稅。將作少府,主管公室修建。秦朝地方分郡縣兩級。郡之組織有守、尉、監。郡守為一郡之長,負責全郡的民政、賦稅、司法等事務。郡尉低於郡守,協助管理甲卒,維持地方治安。郡監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監察官,對郡守、尉有監督作用。郡下組織是縣,少數民族地區則設道。縣令、長主持一縣的行政,尉掌一西縣的甲兵,負責治安。縣下有鄉,鄉設三老、有秩、薔夫、遊徼。三老負責教化,有秩設於大鄉,薔夫設於小鄉,負責稅賦和訴訟。遊徼負責治安。鄉下有裡,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裡設裡典、亭。

    秦朝的地方郡縣鄉里亭之設,說明中央權利已係統的分佈在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 2 # 林子linzi

    秦朝屬於歷史上第一個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皇帝的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個最高官職:

    1、太尉,(中央掌軍事最高官員)(軍委主席)

    2、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最高行政長官)(總理)

    3、御史大夫(中央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司法部長)

    丞相下設中尉(北京衛戌司令),九卿(各部部長)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公安廳長),郡守(省長),監御史(檢察院長)。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公安局長),縣令(市長)。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遊徼(有點像片警),三老(副科級,辦公室主任),有秩(鄉長)(管理大鄉),嗇夫(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村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裡設里長。

  • 3 # 香茗史館

    中國古代的官僚體系看似複雜,其實總體框架僅有三類,那就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內閣六部制。歷朝歷代雖然官制不同,但基本都可以從這兩類當中找到影子。題主要問自秦以來歷朝歷代官員職位系統和具體職司,這個問題要全部回答實在太長,索性從夏朝開始簡單介紹一下:

    夏朝

    夏朝的官僚制度主要來自於後世的傳說,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天子身邊的“四輔”,四輔名稱來自於賈誼的《新書》。這裡的“史”類似於後世的欽天監,負責觀測星象並記錄, 鼓目是樂官,羲和主管曆法,士主管國都內的司法,后稷主農共工主工,虞人主管園林田獵,嗇人是近臣。

    商朝

    這裡的“阿、保、師”類似於夏朝的“四輔”,乃是天子極為倚重的官員。其中“阿”通倚重的“倚”,類似於謀士;“尹”則是外廷主管;“宰”是內廷總管。

    政務官:亞、馬亞、射、戍等都是武官。作冊是後來意義上的史官,還主管頒佈官員冊命,而史、卜、巫都是主管觀測星象占卜祭祀的,巫還有管醫療的。

    事務官:宰,指罪人之中比較有才能者,可以透過管理事務來贖罪。“小多馬羌臣”,是指主管多馬羌部落的羌民官吏。臣則是對奴隸的稱呼,此時還不是官員的代稱。

    西周

    西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這有點類似於商朝的“阿、保、師”。保,負責身體保育; 傅,負責道德培養; 師,負責知識教育

    三事:準人主管司法,司寇主管刑獄;常伯(牧)是國都地方長官,常任主管政務。司空、司馬、司徒合稱三司。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西周時的太宰僅主管周王室事務,而東周時太宰為百官之首。

    春秋戰國

    1、春秋主要國家官制

    2、戰國主要國家官制

    秦朝開始實行中央集權制,設左右丞相,取消三公官。太尉主管軍事,但不設常職,出征時臨時任命;御史大夫主管刑憲、負責監察百官。

    九卿:秦漢時期的卿不再單指個人,而是指負責該項事務的部門。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九卿之首;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西漢

    依舊沿用三公九卿制,但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調整。“太尉”改“大司馬”;“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又改“司空”;“丞相”改“大司徒”又改“司徒”; “奉常”改“太常”;“典客”改“大行令”又改“大鴻臚”;“郎中令”改“光祿勳”;“衛尉”改“中大夫令”又改回“衛尉”;“廷尉”改“大理”改回“廷尉”;“治粟內史”改“太農令”又改“大司農”。

    漢武帝時期,為削弱相權,逐將奏章的拆讀和審議之權交給尚書,尚書最初由宦官擔任,在漢成帝時改由士人擔任。尚書的官署在宮禁內而稱為臺閣,故有尚書檯之稱,尚書位卑而權重,以小制大。

    錄尚書事初稱“領尚書事”,此外還有省、視、平尚書事,不是一個獨立官職,通常由皇帝指派其他心腹重臣兼任。

    東漢

    光武帝進一步擴大尚書檯權力,三公基本被架空,只有議事之權,至此尚書檯開始成為國家決策機構。並增加了太傅、太保拜為上公,董卓時自封“太師”,位在太傅、太保之上,不過這些官位均不常設。

    此外,東漢時期由於戰事頻繁,武官地位得到提高,其中大將軍更是位居三公之上。

    三國

    此時期戰亂頻發,官制雖然較為完備,但職權大小已經無法判斷。尤其是東吳和蜀漢方面自成體系,無法記入。例如劉備的官職雖然一直不怎麼高,但難道說他的職權不夠大嗎?

    兩晉南北朝時期

    1、兩晉

    2、北魏、北齊

    3、北周

    隋朝

    隋朝時期以貴族統治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開始逐漸瓦解,“三省六部制”開始出現雛形。

    唐朝

    唐朝開始正式推行“三省六部制”,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以及“工、刑、吏、禮、戶、兵”六部開始成為整個朝廷運轉的核心。

    兩宋

    1、元豐改制之前

    2、元豐改制之後

    宋朝官制有一定特殊性,因為其總體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宰相職權開始被嚴重限制,都堂實際上已經類似於明清時期的內閣和軍機處,是主要議政場所。而官員通常也分為“職、權”分離模式,“職”代表你的地位和享受的待遇,“權”才是實際權力。

    遼國

    1、北面官

    2、南面官

    遼國因佔據了部分漢人地區的原因,官制也分為兩種。北面官主要沿用契丹時期的官僚體系,而南面官則沿用漢人常用的官僚體系。

    金國元朝明朝

    明朝自朱元璋廢除丞相,朱棣建立內閣制度之後,逐漸形成了“內閣六部制”這種新的官僚體系。

    清朝

    清朝與明朝基本類似,只是軍機處取代了明朝內閣的作用而已。

    以上就是歷朝歷代的官僚體系,至於每個官職的具體職能,在知道職務名稱後完全可以百度,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否則篇幅實在太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螞蟻在哪些階段會危害金蟬,我們又該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