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支援武統者

    古代擲杯為號絕對是真實的,不用置疑。

    中國古代搞酒宴暗殺是有悠久歷史的,有個詞就叫做“伏甲設饌”,就是在酒宴中埋伏甲兵,突然湧出砍人。春秋戰國時期的類似事件多如牛毛,比如晉靈公“伏甲設饌”趙盾,楚靈王“伏甲而饗”蔡靈侯,衛鞅設饌暗殺公子印。

    到了兩漢,范增設鴻門宴險殺劉邦,呂后殺韓信靠的是埋伏的刀斧手,王允暗殺董卓也是暗伏甲士配合呂布動手。

    唐朝武功顯赫,把伏甲殺人的規模進一步發揚光大,如中唐張光晟擺“鴻門宴”,一次就殺光回紇千餘人,只留兩人歸國覆命。唐將曹華埋伏甲士千人於帳幕,殺了叛亂的鄆州兵一千二百人,血流成渠。

    近代最有名的“伏甲設饌”事件,是李鴻章的蘇州殺降。李鴻章授意,程學啟定計,酒過三巡,伏甲突然動手,將郜永寬等八個太平軍降將全部殺死。氣的“常勝軍”首領戈登大罵李鴻章背信棄義,帶洋槍隊要和李鴻章單挑。

    歷史上的五百刀斧手暗殺事件,遠比演義中更加波詭雲譎,血腥殘酷。

    那正是:“帳下暗設五百兵,密領殺令刀斧明。觥籌交錯酒酣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 2 # 歷史直男A

    都說華人喜歡吃吃喝喝,聊天嗝屁,但是你知不知道,自古以來,其實酒席暗藏殺機,我們祖先搞酒宴暗殺,除了歷史悠久以外,還很有一套,還專門搞了個詞叫做“伏甲設饌”,簡單翻譯過來,就是一大堆身披重甲,磨刀霍霍的刀斧手,躲在酒席後面的帳篷裡,看著客人吃飯,只等一個暗號,什麼摔杯子啦,什麼鼓掌啦,什麼筷子掉落地啦,反正只要不慎,很容易錯殺他人,畢竟杯子、盤子都是易碎品啊,誰知道喝多了,會不會亂扔杯子啊。上去就是一頓猛砍,真是想想都後怕,求古代人吃酒席的心理陰影面積。

    夷陵戰敗,劉備託孤ing,等劉備說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很多人在這個經典的君臣和諧的場景中,加入現代人的意淫,猜測假如諸葛亮回答稍有差池,劉備肯定擲杯為號,兩旁肯定湧出五十以上刀斧手,將諸葛亮砍成肉醬,其實我覺得之所以,大部分讀者都會意淫這一情節,除了現代讀者偏向於厚黑學以外,很大程度上,因為古往今來,刀斧手的作用是在太大了,輕則弄死無數歷史人物,重則改朝換代。

    那麼這群一通命令,就上去砍人的刀斧手究竟是什麼存在呢?其實經典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刀斧手,其實大部分都是衛兵、力士,武藝不需要出眾,但是下手一定要快狠準,管你是呂布、關羽、典韋、張飛,全都一通亂砍,任你武功蓋世,都抵不過菜刀,不,是大斧,分分鐘成為肉醬。而因為刀斧手相當於刺客,趁著對方猝不及防中,刀斧在短兵近戰中威力巨大,哪怕被暗殺者是沙場無敵的大將,在一群如狼似虎的刀斧手面前也是白給。而正史中的刀斧手並非劊子手、暗殺兵,而是正規兵種。唐朝時候就有“刀斧兵馬使”這個官兵,統領所部刀斧手。在北宋,刀斧手作為野戰兵種第一次歷史舞臺大放異彩,宋朝騎兵弱步兵強,和遊牧民族抗衡全仗弓弩和刀斧手。岳飛的軍隊中就有一支手持麻扎刀和長柄巨斧的步兵,上砍人胸,下砍馬足,殺得金兵聞風喪膽。

    網上有個很搞笑的橋段,那就是,某天,你作為一員無敵上將,喜笑顏開去赴宴,但不知道有幾百刀斧手暗藏在賬後,磨刀霍霍,酒宴中招待你的人突然臉色一變,酒杯一摔,一票刀斧手湧出,亂刀將目瞪口呆的你砍成肉醬……剛剛穿越回古代,等著開掛走向人生巔峰的你,就這樣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關鍵是古代刀斧手的規模實在讓人膽顫心驚,低配是五十刀斧手,高配是上千人。分分鐘砍你成肉醬的人,多得讓你頭皮發麻,什麼武功蓋世,力能舉鼎,在上千人規模的刀斧手面前,都是屁話,還沒等你舉起刀來,斧頭已經落在你身上了。其實這個擲杯為號,刀斧手一擁而上,砍成肉泥這個行動,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類似事件就多如牛毛,比如晉靈公“伏甲設饌”趙盾,楚靈王“伏甲而饗”蔡靈侯,衛鞅設饌暗殺公子印。

    到了兩漢,范增設鴻門宴險殺劉邦,要不是二五仔項伯,所謂的兩漢,要改一改歷史。等到呂后殺韓信靠的是埋伏的刀斧手,十常侍殺何進、李傕殺樊稠、公孫康殺二袁,王允暗殺董卓也是暗伏甲士配合呂布動手,孫權甘露寺暗殺劉備、卞喜暗殺關羽等等。就連最近火的一塌糊塗“誰敢殺我”的魏延也是被馬岱這種刀斧手暗殺的。

    唐朝武功顯赫,把伏甲殺人的規模進一步發揚光大,成就了規模最大的刀斧手殺人事件,如中唐張光晟擺“鴻門宴”,一次就殺光回紇千餘人,只留兩人歸國覆命。唐將曹華埋伏甲士千人於帳幕,殺了叛亂的鄆州兵一千二百人,血流成渠。

    宋朝趙匡胤、趙光義燭影斧聲,儘管史書沒有記載真實的情節,但是極有可能是趙光義一手策劃的奪權行動,事先將趙匡胤引到已經埋伏好刀斧手的房間裡頭,進行“肉醬”計劃,將趙匡胤剁成肉醬,趁機奪取權,所以才有了典故“燭影斧聲”,要不,作為弟弟的趙光義,怎麼可能繼承皇位,要知道,趙匡胤的太子還活的好好的,宋朝,不,是整個中華的歷史,除了上古時代,夏朝以前,還真沒見過多少個能把皇位傳給弟弟的皇帝。而且歷史是人寫的,是人就會畏懼權力,畢竟不是人人都有像司馬遷冒著被閹割的命運,將真實的歷史寫下去的勇氣的,所以這場“燭聲斧影”的刀斧手暗殺的陰謀,史官才會隻字不提。

    近代最有名的“伏甲設饌”事件,是李鴻章的蘇州殺降。李鴻章授意,程學啟定計,酒過三巡,伏甲突然動手,將郜永寬等八個太平軍降將全部殺死。氣的“常勝軍”首領戈登大罵李鴻章背信棄義,帶洋槍隊要和李鴻章單挑。

    其實擲杯為號,刀斧手一擁而上,其實蘊含著兵法的奧義,那就是擒賊先擒王,用最小的代價擊敗對手,其實這也是智慧的一種。

  • 3 # 於左

    擲杯為號的本質,是事先準備好殺手,在對方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將對方殺死。這種行動要想成功,動手時機的選擇非常重要,太早或者太晚都可能失手,所以需要一個統一的號令。摔杯為號雖然是演義小說中的說法,有比較強的戲劇性,但從本質上來看,還算是靠譜的。

    比較高明的設計,其實是不需要擲杯為號的,事先已經確定什麼時候動手。這方面,最經典的例子是李密殺翟讓。

    李密走投無路時,投靠了翟讓,翟讓把領導權交給李密,但翟讓身邊的人都很不滿,李密因此決定動手。

    在一次大戰之後,李密在自己的營中設宴,翟讓帶了一大幫人過來喝酒,大部分隨從都被請到別的帳中去喝酒。李密親自陪伴翟讓,喝酒中間,他拿出一隻名弓給翟讓看。翟讓是武將出身,當然要拉弓試一試。當他把弓拉開那一瞬間,李密手下一個名叫蔡建的劍士抽出寶劍,從後面一劍斬殺了翟讓。

    估計當初也是這位蔡建把名弓拿給翟讓的,並順勢站在他的身後,所以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蔡建一動手,就相當於摔杯為號,其他人也在各個帳中同時動手。翟讓的兄弟、侄子和親信都一起被殺,徐茂公也差一點被亂刀砍死。單雄信事先被李密收買,毫髮無損。

    這次行動不需要摔杯為號,也不需要特意隱藏刀斧手,只是設計精巧,號令整齊,所以非常成功。

    那麼,在這一類行動當中,刀斧手的埋伏也是很有學問的。

    我們先說一個歷史上失敗的案例。

    唐文宗時代的甘露之變,李訓謀劃剷除仇士良、魚志弘等宦官,事先把一些武士埋伏在左仗,然後聲稱左仗的石榴樹上降下了甘露。唐文宗就派仇士良、魚志弘等太監前去檢視。

    仇士良等人走到那裡,突然“風吹幕起,見執兵者甚眾,又聞兵仗聲”。仇士良等人一看,知道有埋伏,慌忙逃走,整個計劃完全失敗。

    在這裡,李訓的計劃漏洞太多,而且刀斧手的埋伏做得太不好,藏在幕布之後,被太監們看到,而且兵士的兵器還叮叮噹噹亂響,可見,行動的組織非常差。最要命的是,當行動敗露時,沒有人及時對那些士兵發出行動的號令,眼睜睜地看著太監們逃走。

    真實的歷史上,隱藏刀斧手的最好辦法是合理的設計,比如袁崇煥在雙島誅殺毛文龍。

    袁崇煥是文臣,毛文龍是武將,而且隨身帶了許多兵將前往雙島。袁崇煥事先“設幄山上,令參將謝尚政等伏甲士幄外”。

    毛文龍來到,一部分部卒在山下就被隔絕開來,在山下的交拜等活動結束後,袁崇煥和毛文龍步行上山,毛文龍的一大部分隨從又被留在了山下。如此一來,陪同毛文龍上山並最終進入幄帳的親信已經所剩無幾,根本無法和帳裡帳外的武士相對抗。所以,當袁崇煥拿出尚方寶劍,要對毛文龍動手時,他根本就不敢反抗。

  • 4 # 純鈞RHGL

    古代有“擲杯為號”,只是與現代人想象中有所不同。

    關鍵在於,古代所說的“杯”,跟今年我們理解的“杯”不一樣。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裡有“執觴觚杯豆而不醉”一語,劉熙注曰:杯,盤盎盆盞之總名也。

    換句話講,古人所說的“杯”,包括一切能盛裝液體的器皿。

    因此,所謂“擲杯為號”不是非得摔酒杯,你一腳把桌上的湯盆踢翻了,這也叫擲杯為號。

    更典型一點,你看《古惑仔》,烏鴉掀桌子,在古代,那就屬於典型的擲杯為號。

    所以擲杯為號是靠譜的,畢竟都掀桌子了,這麼大動靜,外頭埋伏的人聽不見才有鬼呢。

    也因此,擲杯為號並不那麼容易產生誤會。

    有人覺得,擲杯為號不靠譜,萬一不是發訊號,而是杯子不小心掉地上了呢?

    但其實,古人所謂擲杯為號,基本上真跟掀桌子差不多。杯子掉地上跟掀桌子相比,動靜不差遠了嗎?

    何況摔一個杯子也沒多大響聲,外頭埋伏的人還真未必聽得見,萬一地上鋪地毯,聲音更小。

    古代在很久的時間內,用的器具都不是瓷器,而是木製的或是金屬製的,也有角制的,大小亦不一。

    《禮記·禮器篇》裡還說: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比如張三想造反,約定摔杯為號,結果他拿一牛角杯往地毯上摔……外頭聽得見嗎?要是這樣,張三死得不冤。

    反過來,張三嘩啦一下把桌子掀了,一腳把湯盆踢飛了,這麼大動靜,埋伏的人準能聽見,也不會聽錯,就能及時出手了。

    所以說,真實的擲杯為號並不是摔酒杯那麼簡單,也不會容易產生誤會。

    至於埋伏刀斧手就簡單了。藏人還不容易嘛。

  • 5 # 純鈞RHGL

    古代有“擲杯為號”,只是與現代人想象中有所不同。

    關鍵在於,古代所說的“杯”,跟今年我們理解的“杯”不一樣。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裡有“執觴觚杯豆而不醉”一語,劉熙注曰:杯,盤盎盆盞之總名也。

    換句話講,古人所說的“杯”,包括一切能盛裝液體的器皿。

    因此,所謂“擲杯為號”不是非得摔酒杯,你一腳把桌上的湯盆踢翻了,這也叫擲杯為號。

    更典型一點,你看《古惑仔》,烏鴉掀桌子,在古代,那就屬於典型的擲杯為號。

    所以擲杯為號是靠譜的,畢竟都掀桌子了,這麼大動靜,外頭埋伏的人聽不見才有鬼呢。

    也因此,擲杯為號並不那麼容易產生誤會。

    有人覺得,擲杯為號不靠譜,萬一不是發訊號,而是杯子不小心掉地上了呢?

    但其實,古人所謂擲杯為號,基本上真跟掀桌子差不多。杯子掉地上跟掀桌子相比,動靜不差遠了嗎?

    何況摔一個杯子也沒多大響聲,外頭埋伏的人還真未必聽得見,萬一地上鋪地毯,聲音更小。

    古代在很久的時間內,用的器具都不是瓷器,而是木製的或是金屬製的,也有角制的,大小亦不一。

    《禮記·禮器篇》裡還說: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比如張三想造反,約定摔杯為號,結果他拿一牛角杯往地毯上摔……外頭聽得見嗎?要是這樣,張三死得不冤。

    反過來,張三嘩啦一下把桌子掀了,一腳把湯盆踢飛了,這麼大動靜,埋伏的人準能聽見,也不會聽錯,就能及時出手了。

    所以說,真實的擲杯為號並不是摔酒杯那麼簡單,也不會容易產生誤會。

    至於埋伏刀斧手就簡單了。藏人還不容易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梁父吟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