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霂霖清看世界
-
2 # 詩說青史
明治維新真維新
洋務運動只洋務
戰爭是個試金石
強弱勝負此中真
如果幕府將軍還政天皇是明治維新的兒童期,那麼甲午戰爭就是明治維新的青春期,甲午戰爭後日本獲得了大量白銀賠款,有了發展軍工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獲得了北韓、臺灣以及中國沿海沿江特權,擴大了領土,有了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市場,實力大增,從此拿到了東方大國的出場券!
甲午戰爭之前,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國在洋務運動。兩個東方國家,都在謀求西化。在甲午戰爭準備時,日本發行戰爭券集全國之財力堵國運與大清決戰。中國則以國庫之銀興辦太后生日宴,以北洋之久不戰之官兵與日較量,勝敗早已定了。
甲午戰爭中,中國將領多為葉志超之流,望風而逃,海戰雖然打的可以,但少有鄧世昌以死相搏的將領。等到海戰後,李鴻章為了儲存實力,命令艦艇停在威海衛,丁汝昌屢次請戰,被拒絕後,自殺了!最後日本從繞道北韓,遼寧從陸地進攻海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後來列強看清了,大清的國力,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也在隨後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了沙俄,獨佔東北北韓,成為了遠東第一帝國,步入帝國主義行列!
-
3 # 裴偉看世界
甲午戰爭日本戰勝了貌似強大的對手,他的收穫遠遠超過了戰前的預期。可以說在開戰之前,一旦戰敗那麼主戰派會受到反對派嚴重批評,但結果是大獲全勝,光是賠款就達白銀2億兩,相當於日本3年的財政收入,同時取得了臺灣和遼東半島(後在列強的干預下,日本再獲得一筆賠款後,放棄),這個收穫真是巨大,這場戰爭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軍國主義分子真是欣喜若狂,天皇也得道了較多的國民支援,地位更上一層樓。這些條件組成的結果是,軍人的地位大大上升,以後內閣在張狂的軍國主義分子面前就不能起到掣肘作用了。
另外也可以看看德國的情況,德國在普法戰爭中,拿走了鉅額賠款,最後在巨大的戰爭利益間接誘惑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日本情況很類似!
甲午戰爭對日本的影響巨大,這場戰爭也為日本對中國的大規模侵略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
4 # 丹心漢青
本人不是誇小日本,此觀點確實有道理,甲午中日戰爭結果證明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是日本軍事實力趕超清政府的分渠嶺。
分兩點來說明:
明治維新發生在1868年1月3日的日本,明治維新需從日本由美國“黑船事件”說起。1853年美國准將馬休-佩裡率領軍艦抵達江戶,當權者德川幕府代表日本從此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美國享有“最惠國待遇”。
日本中下層群眾本來對德川幕府壓榨極為不滿,隨著日本主權的逐漸喪失,國內矛盾最終爆發!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國內和國外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
1868年(戊辰年)1月3日,明治天皇釋出《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
集權力於一身的明治天皇開始一系列的改革;
政治改革,“奉還版籍”、“廢藩置縣”使得國家政權集天皇於一身,從此日本天皇在日本有了實權;
軍事改革,改革軍隊編制,陸軍拜德國為師,海軍照英國海軍編制;1872年頒佈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政府亦發展國營軍事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佔政府經費的30%~45%,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瀰漫全國。
交通、司法、宗教,改善各地交通,興建新式鐵路、公路,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司法學習西方,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宗教輔助政治需求,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
改革成果: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力日漸強盛,先後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奪回了國家主權,日本迅速走向近代化。
亞洲霸主: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最終清政府戰敗,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被迫清政府割讓臺灣省及遼東半島,賠款2.3億兩白銀;
最初馬關條約中涉及割讓遼東半島的規定,觸犯俄國利益,激怒了沙皇俄國(1721~1917);最終俄國、法國、德國干涉後日本,日本開始被俄國激怒,繼而發生日俄戰爭(1904-1905),俄國戰敗。
日本明治維新20多年後(青春年少)擊敗清政府,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勝利,繼而擊敗俄國,日本已成為亞洲第一軍事強國!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
5 # 穿越再現彼岸
在歷史上,日本長期被大陸中國的王朝所壓制,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唐朝和新羅聯軍對日本的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日軍完敗);元日戰爭(1274-1281,忽必烈的大軍被所謂“神風”摧毀,僥倖);萬曆北韓戰爭(1592-1598年,被打敗);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獲勝崛起);抗日戰爭(1931-1945年,被徹底打敗)。
日本是一個喜歡學習的民族,被打敗了就要學習先進的政治、軍事強國,它曾經多次派遣遣唐使學習大陸中國大唐王朝各個方面的知識,長久以來中國算是日本的老師了。不過日本這個學生對中國這個老師一直是虎視眈眈,明朝萬曆年間,得知萬曆皇帝很多年不理朝政,蠢蠢欲動,豐臣秀吉打算用強大的軍事力量碾壓北韓,在明朝軍隊援助之前解決北韓問題,不過豐臣秀吉失算了,萬曆皇帝不是真的不理朝政,而是抓重點,這次日本又遭到了慘敗,消停了200年,學生終歸是學生,戰勝不了老師。(明治天皇,標誌著日本的崛起)
為何日本將甲午中日戰爭稱為“明治青春的戰爭”?到了19世紀中葉前後,崛起的西方列強先後敲開了清朝和日本的大門,都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清朝和日本都開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改革,中國稱之為“洋務運動”,而日本的起步比中國稍晚,他們也是學習了類似於魏源介紹西方列強的《海國圖志》等一系列的著作,對“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提法非常贊同。
1868年,日本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歸政睦仁天皇,年號是明治,開始了明治維新,這是日本的一次非常成功的近代化改革,全盤學習西方,建立了君主立憲體制。改革首先從政治體制入手,走上了工業化強國之路,是日本近代化的轉折點,日本興起並從此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明治天皇一家,服裝是日本和西方合璧的)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先後進行改革,日本這次換了老師,全面學習西方列強,以它們為師。逐漸強大後的日本海軍和陸軍急於檢驗明治維新的成果,像歷史上一樣打算先插手北韓,進而佔據北韓,依此為跳板進攻大陸上的中國國土,隨發動甲午戰爭。“洋務運動”中李鴻章也組建了北洋水師艦隊,號稱“亞洲第一艦隊”,艦隊實力不可小覷,但在甲午對日戰爭中一敗塗地,日本獲得完勝。在中國割去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獲得大量的賠償,日本藉此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列強之一。(魏源的《海國圖志》深深影響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甲午戰爭是日本檢驗明治維新成果最好的試金石,由此說明日本的改革是成功的,也證明了中國“洋務運動”中的強國、強軍目標的徹底失敗。
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正值日本明治維新改革26-27年,就像一個26-27歲正值青春的人一樣,獲得了巨大成功,因此日本人稱:
明治青春的戰爭!日本這個國家只有被徹底打敗了它才心悅誠服的,看看現在日本和美國的關係就清楚了,對中國始終不服氣的!
回覆列表
1894年,中日間發生甲午戰爭。這一年,是中國舊曆甲午年。
這一年,是日本明治二十七年。對於一個人而言,二十七歲正值青春。
因此,日本人把這場戰爭稱為“明治青春的戰爭”。
這一戰爭,是長久以來的“學生”日本打敗了“老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