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光藝境

    明代的內、外喀爾喀蒙古,屬於一棵藤上結的兩個瓜,為孿兄弟關係。

    喀爾喀為明清蒙古部名,明代蒙古六萬戶之一,因駐牧於喀爾喀河流域而得名。十五世紀末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後,將漠南、漠北原來各不相屬的大小領地合併為六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喀爾喀萬戶屬左翼,共12部。內5部居喀爾喀河以東,巴圖孟克封授給五兒子阿爾楚博羅特;外7部居河西,封授於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1517年巴圖孟剋死後,喀爾喀內5部逐漸南徙,清初,屬內札薩克旗(即內蒙古),較早歸附後金(清),被編入蒙古八旗。格埒森扎留居故地,仍號所部為喀爾喀,轄地逐漸擴大,據有漠北地區(即外蒙古)。外喀爾喀7部原分為左右兩翼,後併為土謝圖、車臣、札薩克圖三部。

    喀爾喀蒙古東接呼倫貝爾,西至阿爾泰山,南臨大漠,北與俄羅斯接壤。清人入關前,喀爾喀三大封建主——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便同清廷建立了聯絡。順治十二年(1655),清廷賜盟宗人府,並在喀爾喀設8個札薩克,分左右兩翼,從而使喀爾喀蒙古與清廷的政治聯絡更加密切。其後,喀爾喀三部之間發生紛爭,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乘機插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大舉進攻喀爾喀。喀爾喀戰敗,其三部首領率十萬餘眾南下投歸了清廷。1691年五月,康熙帝與內、外喀爾喀各部首領(外喀爾喀三部35名貴族)於多倫諾爾(漢名七星潭,在今內蒙古多倫縣北閃電河一帶)會盟,宣佈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汗號,實行札薩克制(即盟旗制度)。

    綜上,內喀爾喀即內蒙古是巴圖孟克達延汗五兒子阿爾楚博羅特的封地,外喀爾喀即外蒙古為達延汗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的封地。隨著歲月的流逝,內蒙古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外蒙古封建主在沙俄策動下宣佈“獨立”,1924年11月,蒙古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國。倆兄弟徹底分家了。

  • 2 # 論史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水平。內喀爾喀五部的歷史確實有點冷門,大抵是很多人一想到“喀爾喀部落”這個詞彙,腦子裡就直接跳出了漠北喀爾喀蒙古,而對內喀爾喀蒙古毫無印象,當然這也不奇怪,因為內喀爾喀五部蒙古做為強大的政治實體在明末清初就消失了,“風頭”完全被漠北壓過,這也難怪別人印象不深。

    先來回答第二問,這兩個萬戶的名稱都是因為最初的封底在哈拉哈河一帶,是故因河得名。而不管是漠北喀爾喀還是內喀爾喀蒙古,其始祖都是蒙古黃金家族達延汗巴圖蒙克的子孫,據蒙古史書《金輪千輻》記載巴圖蒙克將喀爾喀萬戶分給了兩個兒子:分別是第十一子格列山(或格埒森扎·扎賚爾)和第五子阿勒楚博羅特(《恆河之流》謂其乃是第六子,這個說法倒是與明兵部尚書蕭大亨的所寫的《北虜世系》是一樣的,亦是一說,甚至有些作品謂其第九子,排行問題似乎無法統一,權從《金輪千輻》)。隨著年深日久,這兩位帶著自己的部屬往各自的方向擴張。於是,格列山的這部分駐牧於漠北,形成了外喀爾喀。阿勒楚博羅特這部分形成了內喀爾喀蒙古,駐牧於大興安嶺以南。所以,這兩部的關係就很清楚了,同一個祖宗兩兄弟的的關係。

    而阿勒楚博羅特的兒子虎喇哈赤,則帶領著自己的部眾,以一開始的扎魯特部為基本盤進行了新一輪的擴張(不管是《恆河之流》還是《金輪千輻》都指向虎喇哈赤最初只有扎魯特部,故有“扎魯特忽喇哈奇”之說),經過長期兼併戰爭,吞併了泰寧、福餘、朵顏的部分部眾,他的五個兒子隨其征戰,逐漸各自領有了自己的鄂托克,此即內喀爾喀五部。

    《金輪千輻》:扎魯特忽喇哈奇的五個兒子烏巴什衛徵、索布海達爾罕、烏班貝瑪多克森、索尼岱青、碩甘卓裡克圖洪巴特爾五人,各掌一個鄂托克。

    長子烏巴什衛徵(委正)領有扎魯特部、次子索布海達爾罕(速把亥)領有巴林部、三子烏班貝瑪多克森(兀班)領有翁吉喇部、四子索尼岱青(歹青)領有巴嶽特部、五子碩甘卓裡克圖洪巴圖爾(炒花)領有烏濟業特部。五部駐地約在今天的通遼市東南遼河流域。(附《遼夷略》明人稱呼並手寫內喀爾喀五部部分世系)。

    內喀爾喀蒙古五部曾在明朝中後期輝煌一時,在虎喇哈赤之後,巴林部的速把亥在內喀爾喀五部之中,實力最為雄厚,遂脫穎而出。據《蒙古源流》記載,速把亥在察哈爾圖們汗時代就被封為五位執政之一,所謂“喀拉喀之衛徵索博海”,其在內喀爾喀五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氣勢。

    《萬曆武功錄·卷十二》:延引至速把亥世,益慓悍,出入乘纛,張旗志,鼓吹,吹掌觱篥。

    察哈爾部和由他主導的內喀爾喀五部由於求開貢市不成,對明廷極其憤恨,“是時,土蠻速求貢市,關吏不許,大恨”,速把亥領導下的內喀爾喀五部與察哈爾經常聯手攻擊遼東,一度成為明廷邊境第一大毒瘤,當時的御史張學顏甚至想以萬金賄賂察哈爾圖們汗把速把亥幹掉,但並沒有成功,“臺御史張學顏微令土蠻捕速把亥、歹青,不惜萬金重賞”。直到萬曆十年,速把亥在鎮夷堡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打了一個埋伏,被李成梁麾下參將李平胡射中左肋而死,首級被割,速把亥的死被明軍當中特大喜訊,明廷“宣捷如故事”

    在速把亥死後,他的兄弟子侄繼續騷擾明境,翁吉喇部的伯言強勢崛起(此人即兀班次子奇塔特洪臺吉),成為內喀爾喀五部的統帥,後被明朝將領董一元埋伏,被殺於鎮武堡。在伯言死後,其子宰賽繼續主導內喀爾喀五部。至萬曆二十三年五月,明廷可能是出於制衡建州女真的需要,遂決定在開原和宰賽互市,“復遼東屬夷伯言部落市賞”,在開原的互市也為內喀爾喀五部與後金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萬曆四十七年七月,後金在攻克開原後,直逼鐵嶺。宰賽不甘心自己的市賞之地被奪,“領兵萬餘,星夜而來”,助明攻打後金,但是被擊敗,宰賽本人連同他的兩個兒子以及扎魯特部的巴克和色沉兄弟被擒獲,作為人質牽制內喀爾喀,內喀爾喀蒙古被迫接受與後金的城下之盟,發誓之後一起“徵仇國大明”

    但是,內喀爾喀五部的內部意見並不統一,內部眾多的蒙古貴族依然與後金為敵。努爾哈赤決定繼續施加武力迫使內喀爾喀蒙古折服。於天命八年四月,以後金使者被殺為由,發兵攻打扎魯特部,殺死貝勒昂安父子,並繳獲大批牛馬,俘虜1280人。

    天命十一年四月,努爾哈赤兵敗寧遠,在內喀爾喀五部中威信受損,根據《滿文老檔》記載,其又得知內喀爾喀翁吉喇部宰賽、巴噶達爾漢意圖與察哈爾林丹汗聯合攻擊盟友科爾沁部,決定先下手為強,八路進軍,重創烏濟業特、巴林、巴嶽特部,殺死速把亥之孫囊奴克,俘獲人畜五萬六千五百。

    天命十一年十月,在皇太極繼位後,後金軍又發動新一輪的攻勢,據《清太宗實錄》所載攻擊重點是扎魯特部,經過後金的三次打擊,內喀爾喀五部幾乎支離破碎,對後金再無還手之力。

    而此時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對內喀爾喀五部的窘境不但不予以增援,反而趁火打劫,加以吞併,如烏濟業特部炒花就是被林丹汗殺死,其部被併入察哈爾,“炒率其部宰賽西逃而依於虎(林丹汗),虎利炒人畜遂並之”

    在後金和察哈爾部的雙重打擊下,內喀爾喀五部這個政治實體在事實上不復存在,其中的烏濟業特部分投後金、明朝、察哈爾部。巴嶽特部一部分被察哈爾部兼併,另一部分在恩德格爾額駙兄弟的帶領下投奔後金。翁吉喇部也是被後金和察哈爾瓜分。以上三部的名字至此從歷史中消失。而巴林部扎魯特部大部分逃亡科爾沁,輾轉歸依後金,接受後金的統治,成為後金治下的藩部。

    以上就是內喀爾喀五部蒙古的源流以及其最終命運。

    引用文獻:《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清太宗實錄》、《滿文老檔》、《國榷》、《明史》、《袁崇煥集》、《萬曆武功錄》、《金輪千輻》、《恆河之流》、《蒙古源流》、《遼夷略》、《北虜世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車一定要選高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