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家鳳凰單叢茶
-
2 # 鬱香墨
關於書法的寫經體,從古到今都有。古代抄寫的一般經書居多,用絹抄寫。可以用軸卷合而成,也可以是書頁狀。抄寫經書一般性是有以下幾種做法。一是從右邊第二頁或第三頁開始由上到下豎寫。留出的第一頁作為封皮或者封面,第二頁印製閒章,標清出處及年號。二是寫經體書法一般性正書居多,少量的彖書體。三是以小楷書法為主。其中有一部分是大中有小字,小中有大字,這是為什麼呢?大字主要是正文或者重點文,小字都做註釋分兩豎排抄寫。四是書法者要了解其中內容,並有所記憶加註情感注入到書法當中去。
-
3 # 三馬齋眷侶書法
謝謝邀請。寫經體始於魏晉,其書體特徵諸君已多表述,不再贅言。當今抄經書家之眾,不遜於古。尤其是《心經》、《大悲咒》等,隨處可見。書體上以楷書為主;選用的書寫材料更加豐富,包括專用紙張、用墨等,均已形成專業化、市場化的局面。真的可喜可賀。就殊勝角度說,寫經用墨以金墨為上,硃砂為中,墨跡為下。
-
4 # 青山紅豆心
佛經是傳播佛法最好的載體,佛教從漢魏開始逐漸傳進中國。自北魏開始,寫經體開始漸漸在佛教內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書法領域。敦煌寫經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在5萬餘件敦煌遺書中,大部分為佛經,全部為手寫體,藝術價值很高,部分寫經書法體現了唐代書法較高水平。
早期的寫經體多以南北朝字型和隸書入書,通常寫經體筆法大都以王羲之的筆法為基礎。初唐時期,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字型直接影響到民間的佛經書寫。經歷魏晉南北朝、隋唐年代,寫經體漸漸成為書法領域裡一種重要的書體。
寫經書法具有濃厚的特色,以至於被後人稱為“經生體”。《宣和書譜》中記載:經生寫經時,數千字始終如一律,不失行次。
佛經抄寫者由出家人、落榜的書生文人、佛教信奉徒等幾種人組成,還有一種是在隋唐時期朝廷敕命抄寫的官方專業抄經人。所以書法面貌多姿多彩,水平也參差不齊。官方的抄經者,一般功力深厚、法度森嚴,而民間抄經者,用筆相對拙野、無拘無束。如《善見律》作者國詮是唐太宗時代的著名經生,曾奉旨抄寫《善見律》,其筆法以二王的《黃庭經》、《玉版十三行》為基礎,筆法圓潤純熟,一絲不苟。
這些抄經文,書體行、草、隸、篆皆備,豐富多彩,表現自然質樸,機動靈活。體式體態風格全憑書者發揮。筆者亦曾見過用草書抄寫的經文。
寫經文極少落款,敦煌傳世作品也極少見落款。
《善見律》、唐人書《靈飛經》、隋代《妙法蓮花經》、《轉輪聖王經》等都是寫經體珍品。初唐時期的《妙法蓮華經》卷一《序品》後半、《方便品》前半被書法界權威人士稱為“筆法骨肉得中,意態飛動,足以抗顏、歐、褚,實推上品"。
回覆列表
下面由我來為大家介紹
中國書法歷史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書法型別裡,有一種獨特的書法形式,它就是寫經體。這種特殊的小楷書法在佛家和書家的共同參修中得到了藝術上的昇華。從漢魏開始,佛教逐漸傳進中國。佛經的翻譯與複製成為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佛經是傳播佛法最好的資訊載體。自北魏開始,寫經體開始漸漸在佛教內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書法領域,由於寫經不完全是書法行為,還要給學習佛法的人來閱讀,所以要求工整,易於識別,通篇字型均勻,這是基本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或秀美,或端莊,或冷峻,或雍容則全憑書者發揮而為之。無論何風格,必須以精誠貫穿以始終。究其原因,主要是意識形態上一定要達到和佛法最佳的契合,才能完整的闡述經文中表達的含義。寫經最忌諱信手為之,亂畫於紙實則亂心於人,與佛法違背。李叔同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因出家前書畫水平已經很高了。所以出家後也常寫佛經作為修行。曾拿自己抄寫的佛經給當時的印光大師看,想讓大師評論下自己的書法如何。印光大師看後未作過多書法專業的品論,只說:文人習氣未脫。弘一法師聽後忙請教如何寫經?印光大師達到:唯有精誠。弘一法師聽後有所開悟,後直至去世其書法都秉承“精誠”二字,以致晚年書法半點塵俗不落,成為一代大家。
在當時有四種抄寫佛經。
第一種是出家人。在當時,佛法是透過佛經來傳達佛法的,所以需要更多的法本來傳播。比丘、比丘尼是最有理由來抄寫佛經的。
第二種是經濟條件不好的知識分子。很多落榜的讀書人都有過住在寺廟裡面寒窗苦讀的經歷
中國最早的寫經作品據說是 20 世紀初日本大谷探險隊在新疆土峪溝石窟發現的佛經抄本竺法護譯《諸佛要集經》殘卷(藏旅順博物館),書體接近楷書,結構嚴謹、筆劃工整,反映了中國早期寫經的風貌。其後,抄寫佛經得到大力弘揚,至唐代更是湧現大量的專業寫經生,形成規範的寫經制度;宋以後,印刷經文取代了手工抄寫,抄經寫經活動逐漸式微,但又在文人士大夫和高僧大德那裡得到成熟,成為藝術創作的題材。如此,後世便留下了廣泛的佛教抄寫佛經書法作品,實為一藝術寶藏,就敦煌書法經卷而言,僅藏經洞的發現就超過了 4 萬多件,“如此眾多的墨書資料的發現無疑為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充實和深入的可能性。同時也把我們的視野引向更廣泛民眾書寫文字,從而將書法史的視角伸向更遼闊的空間,擯棄傳統書法史官方書法一枝獨秀的狹隘局面,使得書法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國寫經之樣式為卷軸,即所謂卷子本,其格式為一行十五字乃至二十二字,上下及行間均以淡墨之絲欄區劃之。在書法樣式上,於六朝時代系以一種所謂之六朝體(如隸書、八分書等)書之,這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書體———寫經體。至隋唐之世,此風更為普遍。然至唐末宋初之後,因印刷術之勃興促成藏經開版之流行,寫經之風氣始告衰頹。
寫經體的形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首先,寫經體多為隸楷。漢魏之時,書體由隸書向正書過渡。此時的抄經卷子,書法多為隸書,還保留隸書的按捺明顯、重筆突出、字形略扁等特徵,後來則完全進入楷書階段。佛經最初翻譯成漢文時即是用正書體來書寫的,用正書體來書寫經文應為當時最合適的情況,原因不外乎下面兩點:一是正書體書寫工整,能夠表現佛教徒的虔敬之心;二是正書體容易識讀,最初的佛經寫本作為模板供人抄寫時能夠儘量避免出現錯誤。從現存早期佛經寫本的書體來看,早期寫經所用的正書體與隋唐時期標準的楷書還有相當的距離,在結體、用筆方面帶有濃厚的隸書意味。《諸佛要集經》的題記這一寫於西晉元康六年(296年)的寫本其書法是很典型的例子,結體已經由扁平趨於方正,橫划起筆處較尖、收筆處較重,這應是隸書橫劃“燕尾”的留存;捺劃的收筆也往往較重;幾乎每一字有一筆較重,富有節奏感。其次,寫經體有其自身的用筆特點。寫經一方面要求筆畫工整以表虔誠,另一方面由於需求量大又要求抄寫迅捷。華人德《論六朝寫經體———兼及“蘭亭論辯”》指出:“故寫橫畫都是尖鋒起筆,不用逆鋒,收筆處重按,轉折處多不是提筆轉換筆鋒,而是略作頓駐後再調鋒,以取勁疾。”這種略帶程式化的書寫體是六朝寫經體的雛形和基礎,也是寫經體樣式形成的來源。
由於寫經一般有烏絲欄固定,每行字數一致,通常每行抄寫十七個字,以便於計算和校對。因為主要以舊的經卷為底本依樣照抄,所以逐漸形成了自己固定的規範和程式,不容許加入自己的藝術創造和想象,所以寫經體承襲有序,絕少變化。上述寫經過程中形成的書體就此沿襲了下來,雖然時代變遷,人員更替,但書風變化不大,又由於此一書體面目的形成在六朝時期,故而有了所謂的“六朝寫經體”之說。
“寫經”,是中國一種民間風俗。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普遍在民間流行,它是以佛教的信仰為心理基礎,以寺院為集散中心的一種全社會的文化活動。先民們承先啟後,以最大的毅力,用抄寫佛經這種形式,來表示對佛門的皈依,表達自己對佛祖的虔誠和奉獻,對社會所盡的功德。因此,全社會各階層,無論官署,庶民,僧俗百姓,都投入這項活動,源源不斷地將寫成的各種經卷彙集於寺院。”寫經體的產生首先是在廣泛流佈和大量需求的背景下,由專業受僱的寫經生們以一種較為迅捷的方式書寫,在抄寫過程中逐漸產生的一種勁疾秀妍的楷書字型,從而形成了寫經體。另外,寫經生並不一定需要具備專業的佛學修養,抄經制度日趨完善和系統化,所以後世寫經生往往是依照前輩的抄經樣本進行謄抄,抄寫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繼承了這種寫經體,導致這種書體在後世一直保有延續,形成了佛教書法史上一個特殊的現象。
以上就是本人的觀點,如有不同見解,願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