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歷極度多彩的帥叔
-
2 # 陶短房
影片絕對是好影片,但由於各種侷限性離歷史真相還是有很大差異。
首先,濟遠號在豐島海戰中畏敵逃跑,炮手王國成、李仕茂憤而用尾炮擊傷吉野,令戰艦得以脫身屬實,方伯謙冒功也屬實,但方的冒功並未隱瞞王、李二人功勞,也沒有逼迫王國成退伍之事,相反,王國成、李仕茂被朝廷記作頭功,各賞銀500兩,這在當時是極大的獎勵(《海軍賞恤章程》中陣亡士兵撫卹才100兩),而方伯謙則因為李鴻章翌日就得到丁汝昌密報他怯戰逃跑未獲嘉獎。王國成既然未被濟遠除名,當然也不可能投奔致遠,更不會隨致遠戰沉犧牲。史載他在甲午戰後退伍回到文登老家,用賞銀中的置地四十畝,但妻子去世後無心務農,隻身移居旅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鬱鬱而終。
方伯謙
其次,方伯謙並非在甲午海戰中因逃跑而被水兵殺死,濟遠也未觸礁,觸礁的是
跟著他逃跑的廣甲號,結果被他棄之不理最終沉沒,方伯謙是逃回旅順後被清廷逮捕處斬,他的後人為了給他翻案曾前赴後繼搞了好幾次有償“歷史研討會”,結果被有骨氣的專家們守住了底線。
第三,劉步蟾在電影中簡直就是個內奸,而實戰中他的表現可圈可點,最後也是自殺殉國,並無失節,電影把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的行為如此顛倒,一般認為是受了曾任北洋艦隊總教習的英華人琅威理回憶錄誤導。琅威理工作很勤勉,原本也很賞識劉步蟾,但光緒十六年(1890年)初,北洋艦隊主力南下避凍,提督丁汝昌登岸,接替指揮的右翼總兵、定遠管帶劉步蟾下令降下提督旗,升起自己的總兵旗,正在艦上的琅威理認為自己是記名提督,提督旗不應撤,和劉發生激烈爭執,李鴻章和清廷因所謂“體統”問題袒護劉步蟾,琅威理憤而離職,此後的回憶錄裡對劉步蟾大加貶斥,因此清末和民國時關於甲午之戰的許多文藝作品中劉步蟾都是反面角色。當然,也有人說故意把劉步蟾寫成反角,是因為他“是第二把手,而且姓劉”,這未免有些捕風捉影了——要知道甲午風雲是1962年就公映了的。
琅威理(中排左四)和北洋艦隊官兵合影,站在他身邊(左三)的正是劉步蟾,公平說,琅威理是個稱職的海軍軍官和顧問,他和劉步蟾的衝突很大程度上是中西官僚體制的衝突。
第四,歷史上豐島海戰發生於1894年7月25日,大東溝海戰發生於9月27日,二者僅隔兩個月零兩天,期間北洋艦隊主力被李鴻章嚴令“避戰保船”,基本上待在旅順和威海兩處,而被濃墨重彩勾勒的李鴻章校閱北洋艦隊(其實還包括北調參閱的廣東、南洋水師軍艦),則發生在豐島海戰前的5月下旬,原屬廣東水師的廣甲、廣乙和廣丙三艘木殼巡洋艦,就是因為參加這次校閱適逢開戰,被李鴻章奏留助戰的。在兩次海戰期間日本聯合艦隊併為奪取黃海制海權,當然也不可能炮轟文登漁村、漁船,打死王國成的未婚妻。
第五,歷史上定遠、鎮遠主炮在兩舷,而不在影片所表現的艦首A炮位處,且所有軍艦都不會有影片中一再出現的高射炮,因為當時還沒有飛機。
定遠號兩檢視,可以清晰看到主炮在兩舷,不在艦首或艦尾
第六,吉野號是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領隊艦,而不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當時的旗艦是日本主力艦“三景”級之一的松島號(另兩艘是嚴島和橋立號),而在甲午風雲中北洋艦隊將領多次把吉野號稱作旗艦。
松島號這艘長相十分另類的主力艦才是大東溝海戰時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
第七,大東溝海戰清方雖損失5艦,但最終因為日軍始終無法擊沉定遠和鎮遠,而一度因重傷退場滅火的靖遠、來遠又率領因航速慢而未來得及衝出海口的平遠和幾艘蚊炮船殺回,日本聯合艦隊主動撤出,北洋艦隊轉入追擊後因航速太慢而不及收隊,從戰場態勢看其實是個平手,而在電影中就只演到致遠沉沒為止,給人的感覺是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全軍覆沒了(連逃跑的濟遠都觸礁了)。
-
3 # 陽陽爸84020080
我就說一兩件我所知道的吧! 1:所謂填充沙土的炮彈是當時海軍通行的做法,是用來配重的!由於當時的金陵機器局沒有製造爆破彈的能力,只能生產這種落後的實心彈用於打擊敵艦水線以下造成進水!爆破彈基本依賴進口!日本聯合艦隊就大量裝備了填充了下瀨火藥的爆破彈!而北洋水師則只有少量的爆破彈!而大量攜帶填充沙土的實心彈!這也是北洋水師在五個多小時海戰中沒能擊沉一艘敵艦的原因之一!實際上北洋水師的命中率還是很高的!因為有幾艘日本軍艦被打的喪失了戰鬥力!但卻沒沉!2:丁汝昌雖然是陸軍出身,但卻很能知人善任,在海戰中所使用的雁行陣是根據當時我方艦艇特點所能使用的最能發揚本方火力優勢的陣型,只是由於本方各艦的航速差異使得未能在接敵之前變陣成功!但卻有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裡我就不多展開謝了!有興趣可以找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紀錄片《北洋水師》去看看!很不錯的紀錄片!漲知識的哦!附一張定遠艦的圖片!網上找的!
-
4 # 冷兵器研究所
不請自來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963年,《甲午風雲》在全國公映,並獲得極大成功。在此後數代華人心中,該片都留下了深刻印記。作為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部反映甲午海戰的影視作品,因此成為日後此類電影的開山之作。
當時,這部電影投入巨大,製作相當認真。
主演李默然、王秋穎、龐學勤、方化等都已是國內一流影視演員。解放軍海軍也提供眾多包括現役護衛艦、掃雷艦、護衛艇等大批現役艦艇與官兵參演。
但《甲午風雲》的創作基礎畢竟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甲午戰爭史研究水平。當時,國內對甲午海戰與北洋水師的研究,還侷限於史料編纂、當事人尋訪的初級階段,尚未展開海軍、海戰等方面的軍事專業研究。
所以,《甲午風雲》中的人物設定(如李鴻章、劉步蟾的怯懦賣國,洋員的吃裡扒外)和故事細節(如北洋水師彈藥質量存在嚴重問題,雙縱隊是大東溝海戰的正確陣型,吉野是日軍旗艦,致遠號是被日軍魚雷擊沉等),均與史實嚴重不符。
如《甲午風雲》中,丁汝昌提出的兩路縱隊戰術:
01:26:30,(在全體管帶的戰前會議上)丁汝昌:“世昌的話很對,全艦隊成雙列縱隊,用旗艦和‘鎮遠’兩隻鐵甲艦衝擊‘吉野’,先把它打掉就可以擊敗整個日本艦隊。”劉步蟾:“軍門,中堂來電,不讓我們跟日本兵艦發生衝突。”丁汝昌:“哎呀,避免不了。”劉步蟾:“實在避免不了也沒辦法,可是把我們的旗艦擺在最前面不妥當吧?軍門,我應該考慮您個人的安全。”丁汝昌:“步蟾,我認為,當前應該考慮的,是整個艦隊的安全。”
之後,劉步蟾擅自修改訊號:
01:27:08,(丁汝昌登上指揮崗位)丁汝昌(對劉步蟾):“掛訊號旗,成雙列縱隊。”劉步蟾:“是,成雙列縱隊。”(訊號旗升上桅杆)“致遠”號水手:“鄧大人,丁軍門的旗號,命令成一字橫隊迎戰。”鄧世昌:“什麼?”水手:“沒錯,命令成橫隊。”丁汝昌(對劉步蟾):“為什麼成了一字橫隊呢?”劉步蟾:“大人,訊號報錯了。”丁汝昌:“掛錯了?”劉步蟾:“是不是改過來?”丁汝昌(掌摑劉步蟾):“貪生怕死,來不及了!開快車,對準吉野!”
而由演員金林扮演的“吉野”號艦長,在中日兩國艦隊目視接觸後,對方化扮演的伊東祐亨說道,“北洋艦隊擺了個奇怪的隊形”(01:27:43)。而伊東祐亨則回答道:“嗯,一個對我們有利的隊形。”(01:27:48)
其實最大的歷史差距,就是把劉步蟾塑造成了一個貪生怕死的反面角色。其實,在丁汝昌在開戰不久就受傷後,一直是劉步蟾在指揮北洋水師與日軍死戰。定遠號水手稱:“劉船主有本事,也有膽量,全船沒有一個孬種!”(《定遠艦水手陳敬永口述》,1958年)
在其指揮下,定遠號一炮擊中日艦吉野,殺傷吉野艦官兵11人,並引起大火;發炮“將比睿右舷之艦長室打穿,又打進士官室,在後牆爆炸”,斃敵17人,傷其32人;多次擊中日本赤城艦,赤城艦死傷數十人;擊中日艦西京丸,炮彈“在機械室後部和中間爆炸”,“並打穿上甲板,破壞通舵機之蒸汽管,使蒸汽舵機頓時失效”。
最後,在威海衛保衛戰中,面對彈盡糧絕的困境,劉步蟾下令炸沉定遠艦,並服毒自殺,實現了“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史稱“船亡人亡,志節懍然”
回覆列表
當時的歷史環境決定了甲午風雲拍得很簡單,結論也很簡單,不必細說了。正真的歷史情況肯定細節複雜,但結果是大清海軍輸了,甲午風雲想表達的意思是清末的腐敗和無能,這是誰也否定不了的。糾結細節就會被帶偏。
至於如何看待電影和實際情況就參照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吧,沒人會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