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維海805
-
2 # 漪瀾寶寶
《埋兒奉母》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貧困,他的母親每次都要把為數不多的食物分與孫子吃,他因此深感不安,所以打算埋掉兒子,全力奉養母親,結果在準備埋兒子的坑裡挖到了一罈黃金,最後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這個故事的本意是為了勸誡人們孝敬老人,可這種為了奉養母親而埋掉兒子的做法,卻不能被現代人認可和接受。首先,他的兒子也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這件事已經是觸犯了法律的了;其次,他埋掉了兒子,母親知道了真相以後如何自處,妻子又如何自處,午夜夢迴,他自己又該如何自處。
《埋兒奉母》這個故事是封建禮教的產物,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事糟粕,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時,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一味地照搬硬套,而應該結合如今的時代特點,不然就失去了發揚傳統文化原本的意義。
-
3 # 牛媽聊生活
恕我孤陋寡聞,還是第一次看到“埋兒奉母”這四個字。說實話,看到著四個字,心裡就很不舒服,特意上百度搜了一下是啥意思。
原來“埋兒奉母”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孝。
大意是東晉時期有個叫郭巨的人,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歲幼子。家裡實在是窮啊,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老母親心疼小孫子啊,經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給小孫子吃了,小孫子小啊,才三歲啊,他知道什麼啊,有人給吃的就吃唄,結果吃出禍來 。他爸一瞧,嘿,小子,竟敢吃你奶奶的東西,拖出去埋了。他娘跑出來救兒子,郭巨說,家裡吃的不夠了,既然開不了源,那就只有節流,必須殺了一人。母親只有一個,孩子可以再生,就這樣定了。估計妻子還想求情,郭巨把眼睛一瞪,再說把你也給埋了,嚇得妻子不敢多言了。然後夫妻二人就準備挖坑埋兒子了,結果挖出來黃金來,這下好了,衣食有了,兒子也不用埋了,皆大歡喜。對於黃金的來路,美其名曰,是孝感動天,乃天所賜。
看了這“埋兒奉母”,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絕代雙驕》裡的江別鶴和江玉郎,兩個自私至泯滅人性的人,父子相殘,不治對方於死地絕不罷手,估計和這郭巨是一路人。
埋兒奉母裡的郭巨,為了活下去,必須要有人死,可這人決不是他自己。殺老母親吧,畢竟是大逆不道,傳出去名聲就毀了,甚至還會惹上官司,性命不保。殺妻子吧,畢竟還要又人洗衣做飯來服侍自己,還是殺兒子吧,就說是為了侍奉老母親,這樣一來對自己的損失最小,二來還能博個孝子的美名。算盤打的真精,果不其然,這不,上了二十四孝榜了。
同樣是殺了兒子,易牙將其做成菜,獻給齊桓公享用,招致了千古罵名,成為毫無人性的代表。可郭巨卻上了二十四孝榜,很諷刺,是不是?
-
4 # 汨羅神
謝邀!郭巨埋子作為二十四孝之一,在民間廣為流傳,並且被搬上舞臺,足見深受人民喜愛。但是這種孝道可能難以讓現代人理解。首先咱們先了解一下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根據歷代經典孝賢故事整理合輯。從遠古的三皇五帝的舜帝孝感動天開篇,既有達官貴人,也有普通平民百姓,光孔聖人弟子就佔了三個(百里負米的子路,鞭打蘆花的子騫,玧指連心的曾參),也不枉孔子弟子號稱七十二賢
。還有一個六歲的陸績懷橘奉母,可見孝是人的天性。《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以顯父母,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如果我們光從字面上或形式上去理解,不僅南轅北轍,更是對古代聖賢的褻瀆,比如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並不是說你自己自殘身體,而是不要自輕身體,自己的身體來源於父母的恩賜,一定要珍惜生命,乃至生命的價值,比如說自己雖不傷害自己身體,但是不檢點犯罪,受刑罰就是不孝。所以孔子說孝立於道德,至於揚名於天下,並不是像當今的明星,也不是不擇手段出人頭地,這樣會身敗名裂,甚至千古罵名,比如南宋秦檜。總之孝是個人的修養,是道德的體現。再比如我們經常講積德行善,其實現代人別說積德了,能夠不缺德,已經很難得了。所以現代人拿著現代人的思維,去衡量古人,永遠不會合拍,也絕對領會不了。基於如此,二十四孝從古到今,也就不足為奇,並且是絕對的天經地義的正常了。接下來再講一下郭巨埋子的背景,時逢災年,生活難以為繼,這是很正常的,再者老人疼孫子,經常省給孫子吃,(我作為年屆五十的七零後,就沒吃過黑麵,這是同齡人童年渴望的幸福生活,也是從小是奶奶寵的,)郭巨為了讓老母親活命,迫不得已要把和老人爭嘴的小兒子埋了。今天看來,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沒有人性,其實當時別無選擇,他作為家中頂樑柱,不能去死,正如他說兒子沒了,可以再生,但是老孃沒了,就再也沒了。這絕對是大孝,是真孝,所以才感天動地,挖出黃金,也就是孝心得好報。但願享受新文化新文明的現代人,能夠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二十四孝,有些深入通透的認識。心亦足矣!
-
5 # 天堂之quan
愚孝。還有那個“深受廣大人民喜愛”,裡面的“喜愛”是喜愛全部24孝,還是喜歡其中的幾孝。大家喜歡喝粥,加幾顆老鼠屎,那粥就變味了,恐怕沒人喜歡喝了。
-
6 # 無譽無咎
自古就史書不絕,孩子多了養不起就有殺子的傳統。
其實是給自己節約負擔(近代餓不死人的時候,很多地方一樣也有殺子殺女的事例。),說是為了母親而殺子,大多是給自己找個藉口。
其實,古人用孩子祭河神,也只是給殺子找個理由而已。
所以,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哲學家、文豪大儒等,都說過:生子無恩,養恩才是恩。(可以自行百度)
如果生個孩子,扔河裡淹死了,孩子下輩子需不需要來報答父母的生恩呢?
易牙殺子獻食,然後可否要求這孩子這輩子沒有報生恩,下輩子繼續來報答生恩?
這是把孩子當成豬狗飼養,沒糧食時拿來吃。
易子而食這4個字,史書不絕。
另:從人性上來講,自己是第一位的,孩子是第二位,父母只能排在第三。
所以,生恩不是恩,養恩才是恩。
-
7 # 臥龍先生號
我去過林州的“三孝村”,又稱“埋子莊”,二十四孝"郭臣埋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有北孝、南孝、和西孝三個自然村,故名"三孝村”。北孝和南孝分別有兩條河流透過。
三孝村東券門楣上嵌砌著一塊橫額,上刻“郭巨故鄉”。券門南是郭巨房屋舊址,村旁雙泉河北岸有“埋子處”遺址。元大德年間在三孝村東建了“郭巨廟”。
據晉朝幹寶著《搜神記》書說:“巨,兄弟三人,早喪父,禮畢,二弟求分,以錢兩千萬,二弟各取千萬,巨獨與母居客舍,夫婦傭憑,以給公養。居有頃,妻產男。巨念兒妨母,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孫兒減饌,二也,乃於野鑿地欲埋兒,得黃金一釜。”
郭巨的故事被元代人郭居敬選中,並被入選宣揚儒家思想和孝道的通俗故事集《二十四孝》,從此天下傳頌。其後出版的故事都有配圖,配圖版本叫做《二十四孝圖》。
文中大意是:東漢隆慮郭巨(今河南安陽林州)人,家境貧困。郭巨有個三歲兒子,因為不夠吃,每次吃飯郭巨母親都要分些食物給孫子吃。郭巨遂和妻子商議:“現在貧困不能供養母親吃飽,孩子又分食母親食物,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妻子不敢違背郭巨的話,郭巨就開始挖坑,在地下三尺處忽然挖見一罈黃金,上書 “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對此,魯迅先生在寫文章《二十四孝圖》,揭露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如今,我認為埋兒濟母的根源在於:
一、封建禮教思想根深蒂固,"兒可再有母不再有"貌似有理,其實是混帳邏輯,如此推理,為何不埋自己?
二、生產力低下,生活貧困,只有"減員"活命,埋兒救母終不能長久。唯有全社會都富裕了,家家才能幸福。
三、沒有法治觀念,把兒子生生活埋,是要殺人償命的。
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也是一個很恐懼的故事,埋兒救母的事是萬萬不能效法的!
-
8 # 宋公明5
郭巨埋兒實際是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只有一個可能,就是郭巨搶劫殺人,毀屍滅跡,但是鉅額黃金來路不明卻有可能露餡,為了將來路不正的黃金洗白,郭巨想出了這麼一出埋兒把戲。如果真的埋兒,其媳婦死也不會同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埋兒明擺著有悖孝道。孫子是其老母的心頭肉,如果不是演戲,老母一定會拚命護孫。所以這種不近人情的孝道,背後肯定有不可告人的隱情。
回覆列表
這不能算孝,這是孝文化畸形。
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很重要,但講孝道也應該有度。
中國儒家思想中推崇孝,但並主張這種行孝極端化的行為。
孝道應根據社會生產力和個人實際能力。這種扭曲的孝分明是抹殺人性和人的良知。
我想中國封建社會在一定歷史時期存在著這種扭曲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