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小堯茗居
    首先,我們聊一下古代官職的特點。從中國宋朝開始,官場上出現了嚴重的文貴武賤情況。歷經歷朝歷代都沒有辦法,在明朝統治時期,正四品的武官遇到正五品的文官,甚至要主動下跪請安。清朝雖然是東北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也充分繼承了文貴武賤的傳統。在地方上,文官有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各個地區的道臺、各個地區的知府、知州、知縣等等。其實,總督雖然主要負責軍務,但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官。 總督屬於從一品高官,負責兩三個省的軍務。總督一般掛都察院右都御使或者兵部尚書頭銜,因此,各級官員一般稱呼總督為“部堂大人”或者“制臺大人。”

    至於巡撫,則是正二品的文官,負責一個省各方面的工作,屬於全省的一把手。雖然提督是從一品,但按照朝廷的規定,提督必須接受巡撫的管理。 布政使是從二品官,在全省的地位僅次於巡撫,屬於二把手。布政使負責全省的人事安排、經濟建設、民政調查等工作,類似於常務副省級。至於按察使,則是正三品的文官,負責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在清朝歷史上,一般稱布政使為蕃臺大人,稱按察使為臬臺大人。這是文官體系的情況,我們接下來看看武官體系。地方上的武官分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守備等等。

    提督是從一品高官,總兵為正二品,副將為從二品,參將為正三品,遊擊為從三品。這些將領的品級都很高,但是尷尬的情況出現了,這些官職都出現了位高權低的情況。總兵和巡撫都是正二品,但連頂頭上司提督大人,見到巡撫都必須點頭哈腰,總兵根本不敢與巡撫稱兄道弟。所以說,總兵的正二品官職水分很大,論權力甚至還不如各地的道臺。 我們看一下參將的情況,參將是正三品武官,與按察使大人平級。但是在清朝歷史中,參將遇到布政使,作揖都是最輕的,下跪請安都不過分。我們看一下參將屬於什麼職務,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每個省有幾萬軍隊。每個省下轄好幾個鎮,每個鎮的長官為總兵,負責管理七八千官兵。

    鎮分為兩三個標,標的長官為副將。每個標下轄兩三個營,每個營的長官就是參將。從兵力來說,一位參將最多隻會1000多綠營軍,類似於團級幹部。雖然品級和按察使一樣,但是實際權力相差甚遠。按照清朝的規定,巡撫都有自己的直屬部隊,直屬部隊的長官就是副將。巡撫出門可以喊一聲:“中軍何在?”由此可見,副將在巡撫面前基本上被呼來喝去。至於副將的下屬遊擊,巡撫大人估計都不認識。作為全省的三把手,按察使的權力自然遠遠高於參將。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江蘇按察使非常霸氣的說:“我是朝廷三品大員,誰敢動我?”而且是面對巡撫大人,說出了這樣的話。如果換成參將,雖然也是正三品,參將絕對不敢這麼說話。

    其實,與參將有同樣命運的官職還有守備。按照規定,每個府都會有守備,守備是正五品的武官。按照道理來說,守備幾乎能夠與知府平起平坐。 但真實情況非常慘,進入知府衙門,守備連座位都沒有。各地知縣來府城開會,守備大人甚至要一一請安。請注意,知縣是七品官。五品的武官還不如七品的文官,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在清朝後期的戰爭中,遇到緊急情況,文官可以斬殺武官。但如果武官斬殺文官,基本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就此終結了。例如兵部的正五品武選司郎中,各省的提督都不敢輕易得罪。

  • 2 # 圖文繪歷史

    參將和按察使,在清朝作為中高階官員,兩者不在一條線上,往上各自的領導有權利交叉的地方,但參將和按察使實在是沒有多少聯絡,如果真要按察使和參將在一塊兒抓人審案的話,以清朝“以文督武”的慣例,按察使地位在參將之上。

    圖為江蘇按察使署舊址。

    按察使,總管全省刑法、振揚風紀、澄清吏治的官員,正三品,一省的司法最高長官,上級是總督和巡撫,衙門叫提刑按察使司,內設經歷、照磨、司獄等。鄉試時按察使要充當監試官,朝廷有旨下發執行時要充當考察官,並主管全省的刑名案件,如有重大案件還要聯合布政使協同辦理,古人將張布刑法稱為陳臬,所以按察使俗稱“臬臺”。

    圖為陳宏謀,乾隆時期重臣,曾任江蘇按察使,一步步做到東閣大學士、工部尚書。

    參將,清朝綠營裡的中高階武官,綠營是漢軍,從上到下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等,參將是正三品。清朝綠營分為陸路和水路,60多萬人,有總兵80個多,下設參將177個,其中陸路參將155個,水路參將22個,綠營軍隊編制上一般分為標、協、營、汛,而營的長官就是參將,作為標的主力部隊的稱為“中官參將”。

    圖為臺兒莊參將署衙門,始建於康熙時期。

    清朝採取“以滿治漢,以文督武”的管理措施,各省的總督、巡撫有節制提督、總兵的權利,這叫大小相制,同樣的道理,布察使、按察使以及下面的府縣,與各鎮、副、參之間,都存在著大小相制或者以小制大的關係,所以儘管級別一樣,按察使的地位要高於參將。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清朝的武職與文職相比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位高權輕,駐防八旗這些滿洲“自家人”我們就不去說了。以綠營最基層的軍官把總為例,其品級為武職正七品,與文職知縣品級相同!眾所周知,知縣為一縣之長,職權涵蓋一縣全境。那麼,把總有多大職權呢?清朝的把總下轄綠營兵大概四百人上下,帶兵的數量大致和現在的營長差不多。在中國現行體制下、甚至包括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縣、團是大致平級的,其級別要高於營,營級大致對應地方科級。換言之,清朝“營”級軍官對應地方縣級,級別要遠比現在高得多。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對此,體制不同、編制不同,二者並不能完全劃等號。

    但是,這裡所說的“營”是套用的現代軍隊編制,與清朝綠營編制中的營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在清朝綠營軍隊中同樣有營這個編制,它是綠營的基層編制之一。晚清新軍中將營置於了標之後,形成了鎮協標營隊排棚的編制,北洋政府時期直接改成了師旅團營連排班。如果按這一套編制體系,營和現代軍隊的營是同一個概念。但是,綠營編制中的營又有所不同。

    清朝綠營在各省設定陸路提督一名,另設長江、福建等水師提督數名。水師這裡就不去細說了,清朝陸路提督下轄數鎮不等,設總兵統領。鎮的下一級編制是協,設副將統領。除此之外,總督、巡撫,包括綠營提督、總兵、副將都有直屬武裝力量,編制為標,分別稱之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協標,各標下轄數營不等。但是,標屬於直屬部隊編制和營之間並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係,只與本標所編制的營是上下級關係。換言之,標不屬於綠營編制的一個固定層級,與營有直接上下級關係的是協。

    清朝綠營的戰略級編制為鎮,其統帥總兵為武職正二品,下轄約一萬人上下。鎮下設協,由副將統帥,副將為武職從二品,每協下轄數營不等。但是,這些協營和協標下屬的標營不屬於同一序列,而是在協標以外另行劃撥的作戰單位。協主要分駐各地,協助總兵負責防務,因此清朝的協駐地相對較為分散,協標駐副將所在地,其他協營則更加分散。

    協以下便是營的編制了,換言之,營和協之間是明確的上下級。但是,綠營的營級編制卻不是統一級別和規模的,根據其規模、駐地、職能等不同,參將、遊擊、都司、守備下屬的軍隊都被稱為營。因此,綠營的營級編制規模、人數都存在巨大差異,少則一兩百,多則一千上下。參將下屬的營規模是最大的,約一千人上下,參將則為武職正三品。從這個規模來看,大致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團級建制。換言之,參將的職權單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團長,按現在的編制來對照,也就對應地方縣處級而已。但是,前面說了,清朝的武職品級普遍偏高,綠營參將的品級武職正三品甚至和副省部級的文職正三品按察使一樣,達到了正三品。但是,其實際權力和待遇要比文職正三品的按察使小得多。如果說按察使勉強還可以和從二品的巡撫、布政使攀同僚,綠營參將恐怕就只有下跪磕頭的份兒了!

    用現在的話說,一位軍隊系統的團長和一位地方系統分管政法口的副省長,誰大誰小?不言而喻!團長轉業即便不降級安排工作,也不過就是正縣處級而已,比副省部級還差著副廳局級和正廳局級兩級呢!實際上,清朝的文職品級和武職品級也並不是完全對等的,除了侍衛之外,武職與文職之間並不能相互對調。也就是說,武職正三品的綠營參將就是武職正三品,並不能轉任文職正三品的按察使,連現在的轉業這種形勢都沒有!而在清朝的薪俸系統中,武職同品級的俸祿也遠比文職低得多。同一品級的文職算上養廉銀和冰敬、炭敬等,和武職遠不在同一個數量級上。至於權力,就更加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DNF遊戲中,你曾經從黑商加百利手中買過哪些值錢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