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器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胎釉早期青花胎體厚重,釉麵肥潤呈現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俗稱“二層臺”。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裡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鬆,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白釉。底足露胎處光滑細緻,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火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胎體偏輕。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體比中期要輕,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青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藍,個別髮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特點相近。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淨豔麗,清朗不渾,豔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明嘉靖青花藍中泛紫的特徵有很大的區別。康熙青花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泛暈散。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裡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窯燒製,儘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風格挺拔向上,粗獷豪放,製作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盒、瓶、尊、壺、罐、爐、缽缸、香薰、筆筒等文具、掛鐘等。瓶類: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棒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中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釐米左右。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裡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73.5釐米,及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絃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6字款。蓮子罐、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釐米左右,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週,二層臺底,足內常見書寫仿明代成化、嘉靖年6年字款,其雙圈畫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畫雙圈,有的不寫款,多數是口徑大於足徑。壺類:執壺;賁把壺;又稱“藏草壺”,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銀製賁把壺形制燒造而成。茶壺,飲茶器具,燒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樣式,善於隨形變換,有竹節式、桃式、提樑式、端把式、八寶式、“福”字形、“祿”字形、“壽”字形等。壺體與壺流、壺柄比例適度,和諧統一,端莊大方。鼻菸壺,做為盛放鼻菸的器皿,開始在當時廣為流行,但式樣單一,呈筒形,又稱炮竹形。小唇口,外繪纏枝蓮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獨釣圖,前者多無款,後者多寫成化年制4字仿款。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臺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碗、臥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面扁平,圈低矮、平切。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杯,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3個1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8個、10個。紋飾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圖安佈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這種自然的民窯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則代表著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改變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種色階。題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動物、人物、故事、以及長篇詩句等。如;松石鶴鹿、雉雞牡丹、松姒葡萄、海水異獸、鴛鴦臥蓮、八駿圖、花鳥蕉葉、喜鵲登梅、鷺鷥蓮花、麒麟蕉葉、牧童騎牛、童子戲蓮、八仙、西遊記等。最能體現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風格上模仿名畫家的筆法,立體感很強,畫法精細,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畫面效果講究意境美,整體給人以疏朗清閒的感覺。人物紋中以耕織圖、漁家樂圖最具代表性,畫面有生活情趣。以長篇詩文作為裝飾,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點。多是書寫在筆筒上,有《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滕王閣序》、《四景讀書樂》等。款識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豐富多樣。朝代款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型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明代款有:“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多是楷書。民窯青花多數不書年號款,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如:碧雲堂制、興裕堂制、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古制、全慶堂仿古制、壽古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應德軒博古制、永和堂制、宿雲齋、三元堂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讚頌款有: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也有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荷花、如意、雜寶、銀錠等。
清代康熙朝(公元1662~172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器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胎釉早期青花胎體厚重,釉麵肥潤呈現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俗稱“二層臺”。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裡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鬆,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白釉。底足露胎處光滑細緻,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火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胎體偏輕。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體比中期要輕,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青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藍,個別髮色較灰暗,與順治青花特點相近。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煉精純,呈色鮮藍青翠,明淨豔麗,清朗不渾,豔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明嘉靖青花藍中泛紫的特徵有很大的區別。康熙青花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泛暈散。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裡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銷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窯燒製,儘管體積較大,但極少變形,風格挺拔向上,粗獷豪放,製作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主要品種有:盤、碗、碟,杯、盒、瓶、尊、壺、罐、爐、缽缸、香薰、筆筒等文具、掛鐘等。瓶類: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棒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中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釐米左右。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裡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73.5釐米,及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絃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6字款。蓮子罐、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釐米左右,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週,二層臺底,足內常見書寫仿明代成化、嘉靖年6年字款,其雙圈畫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畫雙圈,有的不寫款,多數是口徑大於足徑。壺類:執壺;賁把壺;又稱“藏草壺”,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銀製賁把壺形制燒造而成。茶壺,飲茶器具,燒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樣式,善於隨形變換,有竹節式、桃式、提樑式、端把式、八寶式、“福”字形、“祿”字形、“壽”字形等。壺體與壺流、壺柄比例適度,和諧統一,端莊大方。鼻菸壺,做為盛放鼻菸的器皿,開始在當時廣為流行,但式樣單一,呈筒形,又稱炮竹形。小唇口,外繪纏枝蓮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獨釣圖,前者多無款,後者多寫成化年制4字仿款。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臺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碗、臥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面扁平,圈低矮、平切。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杯,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3個1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8個、10個。紋飾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圖安佈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這種自然的民窯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則代表著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改變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種色階。題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動物、人物、故事、以及長篇詩句等。如;松石鶴鹿、雉雞牡丹、松姒葡萄、海水異獸、鴛鴦臥蓮、八駿圖、花鳥蕉葉、喜鵲登梅、鷺鷥蓮花、麒麟蕉葉、牧童騎牛、童子戲蓮、八仙、西遊記等。最能體現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風格上模仿名畫家的筆法,立體感很強,畫法精細,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畫面效果講究意境美,整體給人以疏朗清閒的感覺。人物紋中以耕織圖、漁家樂圖最具代表性,畫面有生活情趣。以長篇詩文作為裝飾,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點。多是書寫在筆筒上,有《赤壁賦》、《聖主得賢臣頌》、《滕王閣序》、《四景讀書樂》等。款識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豐富多樣。朝代款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型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明代款有:“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多是楷書。民窯青花多數不書年號款,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如:碧雲堂制、興裕堂制、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古制、全慶堂仿古制、壽古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應德軒博古制、永和堂制、宿雲齋、三元堂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讚頌款有: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也有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荷花、如意、雜寶、銀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