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偉liu

    相信瞭解二戰歷史的人,絕對都知道這樣一個事情,就是日本的海軍和陸軍的矛盾十分的多,甚至出現了陸軍造軍艦,海軍造坦克的事情發生,可在這裡很多軍迷都會有這樣個疑問了,為什麼二戰時的日本陸海軍的矛盾會這麼多呢?畢竟都是一個國家的呀!

    說道原因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海軍和陸軍的歷史淵源了,雖然在日本幕府時期,當時的長州藩和薩摩藩兩個藩都站在天皇,可在此之前,長州藩和薩摩藩可以說是天天打,日日打,誰都不想對方好過,後來站在天皇這邊後,長州藩的部隊成了後來的陸軍,而薩摩藩主要都是海軍力量。

    雖然在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海軍和陸軍的矛盾並沒有太明顯的展露,可在接下來的日俄戰爭當中,兩者的矛盾就徹底暴露無遺了,在打旅順的時候,日本陸軍在沒有炮火的支援的情況下,陣亡了將近4萬多人,戰後究其原因的就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海軍不給陸軍炮火支援導致。根據相關資

    料,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日本海軍在擊退了沙俄的海軍之後就撤退了,後來還告訴陸軍自己是打海軍的,打完了當然就走了,於是也正因為這樣,導致了日本陸軍在缺乏炮火掩護的情況下,死了4萬多人,在此之後,陸海軍的矛盾就逐步的開始了。二戰時候的陸海軍的矛盾多到什麼程度呢?有這樣一個例子,當時的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飛機剛一出動,結果航母被美國擊沉了,那飛機只能停到陸軍的機場上面,結果沒想到的是當時的陸軍機場卻拒絕了他們這些人的停靠,還說他們如果飛到自己上空就擊落他們。

    還有就是日本陸海軍在國防預算上的爭了,由於日本海軍在日俄戰爭和甲午戰爭,畢竟當時的北洋艦隊和沙俄的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都被日本海軍給擊敗了,所以日本海軍的經費就遠超日本陸軍,也正因如此,日本陸軍在裝備和訓練水平上遠不如日本海軍。其實美國的陸軍和海軍也存在矛盾,不過與日本的原因不同,美國海陸軍矛盾出現在二戰期間,主要就是為了爭奪戰區的最高指揮權。到了戰爭結束時,又為了爭奪誰代表國家簽字。不得不說,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很好,海陸軍之間的矛盾,最終得以成功化解。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後,由於美國的戰爭準備嚴重不足,美國陸軍部隊損失慘重。但是又不得不與日本軍隊爭奪太平洋上的島嶼,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海軍陸戰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二戰期間,好幾場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都是海軍陸戰隊打的。直到二戰後期,美國陸軍才算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從這個時候開始,海陸軍之間的矛盾就出現了。 美國畢竟是一個強國,經過反覆鏖戰,美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而且開始了全面反攻。但是在進攻方向上,美國海陸軍之間又出現了矛盾。代表陸軍利益的麥克阿瑟認為應該首先收復菲律賓,這樣可以切斷日本與東南亞地區的聯絡。但是代表海軍利益的尼米茲,則認為應該北上佔領琉球一帶,這樣可以直接轟炸日本本土。雙方各持己見,最後,總統羅斯福親自出面才安撫了兩位將軍。 到了1945年夏天,日本戰敗已成定局。但此時,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又發生了矛盾。主要矛盾就是誰主持投降儀式的問題,因為日本已經決定投降,誰來主持投降儀式必定青史留名。新任總統杜魯門沒有前任羅斯福那麼大威望,只能想其他辦法。最後。杜魯門身邊的幕僚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投降儀式由陸軍出身的麥克阿瑟主持,但投降儀式的地點選在了海軍的戰列艦上。

  • 2 # 中青年代表

    日本陸軍和海軍不和是有深刻的歷史淵源的。這要從明治維新初期開始說。 第一明治維新的主力軍是薩摩藩和長洲藩,比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都是出自薩摩藩和長洲藩。明治政府出現兩大派系。 第二日本維新開始後建立新軍隊的基礎是從薩摩和長洲召集的,薩摩成為海軍,長洲成為陸軍。而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沒有議會,沒有憲法,完全是藩閥政治。薩摩藩和長洲藩各自擁兵自重,左右日本政局。陸軍和海軍成為各個派系的工具。 第三日本海軍學習英國,日本陸軍先學習法國,普法戰爭後改學德國。從這時開始日本海軍和陸軍就開始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路線。 第四發展海軍和陸軍都要耗費資源,而海軍和陸軍有分別代表了不同藩閥的利益,所以在爭奪發展資源,比如鋼鐵,石油上矛盾很多。 第五20世紀30年代陸軍內部分裂為皇道派和統治派,226兵變后皇道派被打壓,以東條英機為首的統治派上臺。陸軍親德國義大利,海軍親英美。陸軍要加入軸心國,海軍反對軸心國,要與英美妥協。最後陸軍占上峰,打壓海軍。海軍出身的首相米內光政下臺。陸軍東條英機出任首相,二戰全面爆發 ,日本陸軍基本負責中國和南洋戰線,海軍負責太平洋及其島嶼戰線。二戰日本海軍損失最大,全軍覆滅,海軍指責陸軍偷懶,陸軍指責海軍不打勝仗浪費資源。東條英機後來兼任陸軍大臣,首相,參謀總長等要職,偏向陸軍。海軍作戰部長成了東條的傀儡。 其實美國的陸軍和海軍也存在矛盾,不過與日本的原因不同,美國海陸軍矛盾出現在二戰期間,主要就是為了爭奪戰區的最高指揮權。到了戰爭結束時,又為了爭奪誰代表國家簽字。不得不說,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很好,海陸軍之間的矛盾,最終得以成功化解。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後,由於美國的戰爭準備嚴重不足,美國陸軍部隊損失慘重。但是又不得不與日本軍隊爭奪太平洋上的島嶼,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海軍陸戰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二戰期間,好幾場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都是海軍陸戰隊打的。直到二戰後期,美國陸軍才算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從這個時候開始,海陸軍之間的矛盾就出現了。 美國畢竟是一個強國,經過反覆鏖戰,美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而且開始了全面反攻。但是在進攻方向上,美國海陸軍之間又出現了矛盾。代表陸軍利益的麥克阿瑟認為應該首先收復菲律賓,這樣可以切斷日本與東南亞地區的聯絡。但是代表海軍利益的尼米茲,則認為應該北上佔領琉球一帶,這樣可以直接轟炸日本本土。雙方各持己見,最後,總統羅斯福親自出面才安撫了兩位將軍。 到了1945年夏天,日本戰敗已成定局。但此時,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又發生了矛盾。主要矛盾就是誰主持投降儀式的問題,因為日本已經決定投降,誰來主持投降儀式必定青史留名。新任總統杜魯門沒有前任羅斯福那麼大威望,只能想其他辦法。最後。杜魯門身邊的幕僚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投降儀式由陸軍出身的麥克阿瑟主持,但投降儀式的地點選在了海軍的戰列艦上。 為了安撫尼米茲,專門挑了密蘇里號戰列艦。為什麼呢?因為總統杜魯門就是密蘇里人。給總統面子,就是給自己面子。就這樣,投降儀式的地點確定了,主持投降的人也確定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麥克阿瑟主持這場儀式,為了炫耀武力,美國海軍特意舉行了閱艦式,大批戰機從艦艇上空飛過。 我們說說當時日本的情況,美國這邊爭著搶榮譽,日本這邊則是來回推。大家都不想去簽字,因為這是丟人的事情。而且簽完字以後,很有可能被激進派刺殺。經過反覆商議,才確定了幾個人選。海陸軍矛盾的問題基本上都是路線上的偏差,有的矛盾不會影響大局,但是還有的矛盾則問題很多。就比如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出現了海軍造坦克、陸軍建航母的奇葩事情。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我們用70%的心思和力量用來對付陸軍,用30%的心思和力量用來對付美軍”。二戰後一位日本海軍高層這樣說到。在日俄戰爭期間,陸軍為了爭奪旅順港附近的203高地付出了巨大的損失,在陸軍進攻時遭到俄軍陣地的火力封鎖,陸軍請求海軍進行火力支援,作為艦隊司令的東鄉平八郎直接拒絕了這個要求。

    海軍省裡面有單獨的發電機、無限電、水和糧食,以防止在陸上辦公時包圍,而陸軍也的確得囂張派人在海軍省的大門口將槍口指向海軍省裡面,而海軍也不甘示弱,也將戰列艦的主炮瞄準到陸軍省的。海軍和陸軍的武器所有彈藥和零件都不通用,海軍的飛機起飛是向前拉,而陸軍就要向前推,海軍的零件是向佑扭,陸軍家向左扭……。所以二戰時期的日本陸海軍矛盾是原則性問題,是所有問題都不能逾越的。

    而美國海軍和陸軍都是國會親兒子,而海軍和陸軍又沒有什麼矛盾,頂多就是在分軍費的時候哭一下窮,海軍的裝備好,陸軍的裝備也不會差。特別是陸航,其飛機制造的飛機效能也不比海軍的差,而且著名的飛機也比海軍多,諸如B-17、B-29、P-40、P-38、P-39、P-47、P51等。所以美國陸海兩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美國只有四等人——海軍陸戰隊遭到國會老爺們歧視,用著海軍剩下的經費,拿著陸軍淘汰的武器幹著最重的活、衝鋒在最激烈的前線

  • 4 # 非攻天下

    美國是為了經費,日本就很大了,陸軍認為海軍想幹掉天皇,海軍認為陸軍想幹掉自己(之前做過一次了)在二戰前陸軍幹掉了海軍幾個大臣,才去東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救火英雄最後結尾插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