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切都好181793280
-
2 # 二哥小飛
這是真的吧,說起朱元璋是我最崇拜的皇帝,其一:朱元璋是一個農民出身,在那個沒有吃沒有穿的日子是他終身難忘,他不能忘,更不能忘本,因為他是位農民,農民說話就是俗,就說咱怎麼,怎麼的,這就像拉家常一樣,已經有點習慣了,不那麼的官方,也平易近人讓人有種親卻感,這也許就是他好說“”咱“”的原因吧!二:從古代這麼多帝王中,唯一一個這麼低調的皇上吧,別的要不就來個”寡人”怎麼怎麼的,要不就來個朕”,這些都很官方,有種很牛氣沖天的感覺,不過話說回來皇上就是老大呀,是有點牛哦!在來看看我們的朱大元帥自從稱了帝,就來個“”咱”的稱呼是不是很接地氣啊,這也許就是老朱的高明之處,要不怎麼能從一位農民拼到一個皇上呢,我想也許就是他不忘本,不忘初衷的緣故吧,要不怎能稱霸天下。
-
3 # 歷史時燒錄
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是與眾不同的,皇帝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皇帝就要霸道的特權,就連第一人稱自己都要獨享一個,那便是“朕”,但是咱們的老朱卻偏偏不這樣,無論自己身處什麼地位,都叫一個平民化的“咱”,這也是老朱可愛的一面。
皇帝與“朕”學習過語法的都知道,代詞有三個人稱,分別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也就是我、你、他,而在古時,用的較多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吾、朕、我、餘、予,等,而在先秦時期“朕”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
但是到了秦朝,秦始皇掃六合,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除了這些秦始皇還搶奪了天下所有人的一個東西,他便是第一人稱代詞“朕”。
因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世界上唯一的皇帝,因此,必然要表示出與眾不同,而秦始皇要叫“朕”,那麼你們所有人就不許叫“朕”了吧,就這樣秦始皇剝奪了天下所有人自稱“朕”的權力。
朱元璋為何叫“咱”而不叫“朕”說完了“朕”的因果,下面我們來說說今天的主人公朱元璋,歷來的皇帝稱帝后,必然會去除其他一切的第一人稱代詞,而獨自稱“朕”,但是我們的老朱沒有,稱帝后仍然和稱帝前一樣叫“咱”,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
一、叫習慣了,很難更改
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在當時當地,普通人都稱呼自己為咱,就像現在大多數人都稱呼自己為我一樣,朱元璋早年只是一個普通人,是最為普通的普通人,因此自然也是要叫自己為咱。而朱元璋自稱咱的習慣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即便是後來朱元璋稱帝了,卻也很難改變這個習慣,因此,索性就不改了,就叫咱吧。
二、政治需求,親近於民
在古代,人們很講究天命,一個人像要幹就一番事業,必然要有上天的支援,因此每一個準備起事,成就一番大事業時都要為自己安天命,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比如陳勝吳廣的魚腹藏書,劉邦的斬白蛇起義等等、等等,但是我們的老朱沒有。
而在其稱帝后,宋濂曾經提醒過朱元璋,您現在是皇帝了,以後不可以用“咱”了,要用“朕”,方可顯示出您的九五之尊。但是朱元璋想了想說道,算了,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事了,咱就叫咱,咱就是兩手空空打下的天下,咱朱元璋是農民坐上的皇帝,咱還用農民的咱,這樣天下的農民兄弟們豈不是會感到更親切,所以朱元璋不改口,還叫咱。
綜上兩點,便是朱元璋一直叫“咱”而不叫“朕”的原因,這也是朱元璋與眾不同之處,還有些小可愛,是吧!
-
4 # 花開花落緩行客
我覺得,朱元璋不自稱朕,稱咱是真的。
首先,中國古代歷史上,真正從草根階層做到大一統的開國之君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
漢高祖劉邦是亭長,好歹是一公務員,也是有身份的人,朱元璋在元朝是最下等人,估計連身份證都沒有。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身份,憑三尺劍取天下,所以朱元璋作為布衣天子,不自稱朕,稱咱應該是可信的,應該是真的。
其次,朱元璋祖上好幾代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朱元璋本人小時候給地主家放過牛,當過和尚,當過大頭兵。
從朱元璋登基稱帝后,關心百姓疾苦,痛恨貪官汙吏,可以看出朱元璋不是一個忘本的人,所以朱元璋不自稱朕,自稱咱應該是可以相信的,應該是真的。
-
5 # 史曉生
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在中國五千餘年的歷史上,開國皇帝不止一個。但凡能做開國皇帝的,必定是天命之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在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都要與普通人不一樣。從而顯示自己是天命所歸。而這其中,最為奇特的,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其他方面姑且不論,老朱當上皇帝后,不稱朕而稱咱,實為千古第一人。
自秦始皇橫掃寰宇,一統六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彰顯始皇帝尊貴的身份,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從此,這個字,就成了皇帝專用的詞語,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
自知者明前文講到,歷史上開國皇帝眾多,但是真正是泥腿子出身的,屈指可數。漢高祖劉邦可以算一個,但是劉邦在當皇帝前還做過亭長之類的小官。而明太祖朱元璋,那可真是一窮二白的出身,未參軍之前,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全家死的死,散的散。就連父母過世,窮的連買一塊棺材板的錢都沒有,只得用草蓆裹了,草草安葬。正因為經受過苦難,所以在老朱同志當上皇帝后,很多習慣,依然未改變,比如這個稱呼。
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以及書籍裡裡都能看到,皇帝對自己的稱呼,官方的用“朕”,自稱用“孤”、“寡人”等等,也就是彰顯自己的尊貴,而朱元璋對自己的稱呼,則一直用的是非常口語化、地方化的“咱”,老朱是安徽鳳陽人,當地習俗中,對自己的稱呼一般就是用咱,也就是我們平日裡所說的“我”的意思。相傳,朱元璋登基後,大學士宋濂建議朱元璋:陛下,而今已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了,從現在開始應該稱朕,而不能再說咱了!
老朱聽了哈哈一笑:你是怕天下人笑咱土吧?!土就土吧,咱爹咱娘就是農民,說不定天下人知道咱的這身世後,還會更親切呢!不改,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稱呼等比較虛的東西還是很不在意的。朱元璋很清楚自己的身世--放牛、討飯、做和尚、還是討飯,因此他更清楚自己的侷限性,因此開國初期,不斷地向當時有文化的人學習,並讓太子朱標拜宋濂為師,正是想改變自己的不足。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朱元璋這種毫不避諱自己出身的態度,為他籠絡了許多願意跟隨他的文臣武將,也為他打下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6 # 福垊
受影視劇影響,很多人都認為皇帝都是時時處處都稱朕,其實皇帝除了自稱朕外,還自稱予、吾、孤、我、俺等。這些年,不少朋友受著名影星胡軍(滿族,祖上鑲黃旗。滿族胡姓由胡佳、胡爾佳、胡爾哈刺、胡錫哈里、胡扎拉演變而來)版《朱元璋》所影響,都認為朱元璋都自稱咱。那麼皇帝不稱朕,而稱咱是真的嗎?
第一、家鄉方言明太祖的高祖明德祖朱百六跟漢太祖劉邦是老鄉,都是(今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不過劉邦生於(徐州市)豐縣。朱百六作為淘金戶遷徙到金陵句容縣(江蘇省鎮江市)朱家巷。到了明太祖的祖父明熙祖,為了生活又遷徙到了泗州盱眙縣。明太祖的父親明仁祖朱五四(世珍)為了生活,遷徙到了濠州鍾離縣(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
第二、朱元璋的《御製文集》洪武七年(1374)年由翰林學士樂韶鳳、宋濂等組織將朱元璋的講話、檔案、詩文等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集,就是《御製文集》。因為朱元璋當時再世,故而不能說《明太祖御製文集》和《朱元璋御製文集》。劉伯溫、宋濂、起居注臣郭傳為他作序。
回覆列表
朱元璋的祖父、父親都是佃農,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入流的地位低下的人物。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朱元璋曾想把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作為自己的祖先,後怕天下人笑話,又取消了這個想法。反正出身低,要過飯,當過和尚,放過牛,強烈的自卑反而變成過度的自信,咱靠單槍匹馬闖天下,靠個人奮鬥白手起家,咱走的就是平民路線,這不是更能體現自己的神奇偉大嗎?想當年老鄉劉邦不也出身貧寒嗎?所以,朱元璋講話時多用“咱”,這也和當地的說話習慣有關,反而拉近了幹群距離,增加了親和力。不過,在正式場合和文告中用的還是“朕”。比如“朕本淮右布衣,出身寒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