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溪書畫
-
2 # 張勁逸
首先恭喜你,有興趣選中了學習篆書這一經典書法。因為幾乎歷朝歷代的大書法家,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後來者,學書法必須從源頭篆書學起,“無篆隸不成書法”,才能練出筆力,為以後學正書,行書,草書打下堅實的基礎,起點高,只要堅持臨帖練字,以後的字要比沒有經過篆書訓練這一環節的人,寫出的字氣象,底蘊高許多。
篆書的發展脈絡很清晰,就一個大篆,一個小篆,還有清篆,唐朝時期的李陽冰也屬於小篆範圍。
二 如果想學篆書,首先不建議學大篆,因為年代久遠,剝蝕嚴重,碑口字跡難以辨認,筆畫不清。其次不宜學清篆,清篆不夠單純,已經是二手三手的演變了,過多的融入了個人的風格,這樣字型純度不高,打個比方,不是純糧釀造成了勾兌酒,有句古語,“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就說的是這個道理。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比如說起清代鄧石如,吳昌碩,現代的王福庵,他們的字確實好,而且都各具特色,一說就是創新。開拓了篆書風格,具有里程碑意義。而另一面就是,他們有些書寫習慣,已經背離,揚棄了古篆書的精緻筆法,變成了鄧氏篆書,吳氏篆書,趙氏篆書。如站在欣賞者角度,你大可以多看看,但是從學習角度,你就必須學正宗的,原汁原味的碑帖,而不是二手甚至三手的資料。再一個他們用筆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能把握住分寸,我們初學不行,時間長了容易養成習氣。想改也改不了的,
三 建議最好學小篆原碑,有人初學篆字選近代清篆的原因,是覺得現在人寫得,親切,裡面用毛筆寫,可以學到筆法走勢紋路,這點不用擔心,現在的許多字帖裡,都有名家老師的筆法,結構輔導的圖文說明。你在選書帖時,留意選有圖文介紹筆法結構的帖就可以了。不用顧慮自己看不出,搞不懂筆法走勢。
篆書裡不錯的字帖有東漢《袁安碑》,唐代李陽冰的《三墳記》,而最好的帖,字口清晰,儲存較好的就是《秦嶧山碑》。由於篇幅關係,這裡把此碑作重點介紹。此碑特點是字跡筆畫特別細,但卻均勻挺直,這就從一開始就能訓練你養成中鋒行筆的好習慣,此碑整體風格端莊舒展,修長嚴謹,體清瘦修長,風格精緻典雅,特別是字的豎畫一般比較長,看起來就有點挺拔俊秀,帥氣又大方典雅,有貴族氣息。
嶧山又名東山,與泰山南北對峙,孟子所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東山即指嶧山。原石已不在,相傳魏武帝曹操登山時令人推倒。現在的摹本比較有名的是“長安本”。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鄭文寶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拓本重刻於長安,碑陰有鄭文寶題記。現存西安碑林。
四 字帖,現在書店常見的較好的版本有中華書局版,中國書店版。另外還有許多名家老師有專門分析筆法,筆法結構的有圖有文教材的書,網上孔夫子舊書網各種版本都有,而且裡面也有各類書店經營的全新書。
五 學習篆書的方法和注意要點,首先最好用羊毫,這是傳承下來寫篆書的傳統。
其次用墨要濃,才能寫出厚重感,起筆墨多行筆快點,墨少,速度可以放緩。不要用枯筆寫,
再一個注意筆法上,篆書是逆鋒入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要把線條寫得流暢優美。起,行,收三個環節的用筆,做到筆頭,筆中,筆尾圓潤飽滿,不出現虛尖之筆,結構上注意對稱。篆書特別講究對稱,很多的字都是左右對稱。具體見下圖
碑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繹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
-
3 # 王萬平書法
筆者在往期的文章中,一再倡導,初學書法,應首選篆書入手。雖然,“無篆隸不成書法”、“書不通篆,難以高古”等說法難免偏頗,但至少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篆隸在書法中的重要性。
篆隸的筆法基礎、線條質感,是任何書體都繞不過的存在。
而篆書的線條、結體,顯然又比隸書簡單的多。所以,遵循“由易到難、自簡入繁”的原則,學習篆書,不能不說是學習書法的最佳選擇。
篆書又分為大篆和小篆。狹義上講,大篆是指以《石鼓文》為代表的籀文;廣義上講,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的其它春秋戰國古文字。
小篆是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新政“書同文”,具體措施就是頒行一種區別於既往的新書體,即小篆書體,取代紛亂的六國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雲:
“秦始皇帝初兼併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字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小篆均為刻石,有秦始皇28年的《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29年的《之罘刻石》、《東觀刻石》;32年的《碣石刻石》;37年的《會稽刻石》。
只是,這些刻石現在存世的只有《琅琊刻石》,且由於年代久遠而風化剝蝕,原石三面文字皆已不存。傳世僅有秦二世補刻的殘文13行拓本,共86字。
文字的統一,使書法藝術從戰國晚期的紛亂頹喪回到了平正簡質的道路,為後世書體規範與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那麼,我們學習篆書,應從哪種碑帖入手,篆書又有哪些碑帖可供學習呢?
首先,我們應首選小篆。
因為,大篆的率性而作,恣肆爛漫、稚拙撲茂的風格,從藝術角度來講,更具有欣賞性。但是,因其規律性相對較弱,文字“紛亂”,並不適合篆書初學。
而小篆的線條單一,中鋒用筆,藏頭護尾,結體規律,空間均勻,左右對稱等特點,規律性很強,符合“由易到難,自簡入繁”的學習原則,且能夠為以後的書法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更適合初學。
其次,先墨跡後碑刻。
我們知道,篆書相對於其它書體,其發展相對單一。秦篆是個高峰,其後代表性的也就是東漢的《袁安碑》和唐李陽冰的“玉箸篆”,但均是繼承了秦篆的餘緒,存世也均為碑刻拓本。其主要風格特點是裝飾性強,而書寫性弱。
直到清代,以鄧石如為代表的一大批書家,中興篆書,以隸書的筆法入篆,更具書寫性,使篆書的發展達到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
所以,遵循“先墨跡後碑刻”的選帖原則,筆者建議,學習篆書,應從清篆選帖。
篆書選帖與其它書體的選帖一樣,都應遵循“先墨跡後碑刻”的原則。
再次,首推吳讓之。
鄧石如雖為清篆的“開山鼻祖”,但其篆書也更為老辣,綿裡藏針。而吳讓之篆書在繼承鄧石如的基礎之上,新開一路書風,其篆書更具書寫性和觀賞性,結體也更具規律性,書寫更率性。簡言之,更易學。
吳讓之篆書,筆者首推《崔子玉座右銘》,同時,也可以透過臨習王福庵的《說文部首》,在學習書法的同時,學習篆字識讀。
第四,先“約取”後“博觀”。
透過對吳讓之篆書的學習,先“約取”,有一定基礎之後,再“博觀”。鄧石如、趙之謙、王福庵、吳大徵、楊沂孫等等,都是我們學習篆書的不錯選擇。
第五,上追。
喜歡裝飾風格更強的篆書的朋友,可以上追秦篆,代表性的碑刻,上面已經講到。或者可以臨習李陽冰《三墳記》,漢篆《袁安碑》等。
對大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臨習《石鼓文》,在此筆者建議臨寫吳昌碩的《石鼓文》。
對金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臨習周金文四種,包括《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
回覆列表
學習篆書的選帖問題,我認為有兩種選法:
1、選秦篆,主要以李斯、趙高作品為代表的小篆,但秦篆沒有墨跡的,只有刻石的拓本,如李斯的《泰山刻石》、《會稽刻石》和《嶧山刻石》等,初學者用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選清篆,主要以鄧石如、吳讓之 、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清篆大都是墨跡的,用起來非常方便,學起來容易入門,建議初學篆書的朋友,先選清篆為學習範本。代表作在此就不例舉,我們可以在網上查尋。就說這些了,對錯與否 ,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