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辣點評

    盧象升是明末朝廷最了不起的軍事指揮官之一。據《明史》記載,盧象升戰死後,“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可見老百姓對他去世的惋惜。同時,作為總督天下兵馬的盧象升去世,也是明朝的重大損失。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屢剿不絕,與明軍失去盧象升的指揮,不無關係。

    當然了,如果盧象升僅僅是因為戰死沙場,雖然他的戰死是明末的一個重要損失,但是,將軍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這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問題是,盧象升其實是不應該戰死的,他的死,主要還不是被敵人殺死的,而是被自己人搞死的。這也是“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的重要原因

    那麼,為什麼說盧象升的死,是被自己人搞死的呢?搞死他的人究竟是誰呢?

    盧象升能夠成為明末最重要的軍事指揮官之一,完全是他在戰場上打出來的。盧象升的身上,有一個優秀將軍非常多的重要品質。

    一是身先士卒。

    盧象升是個軍事指揮官,不過每次參與作戰,他總是不懼死亡,衝鋒在前。就算是後來他當到高階將領了,在戰場上依然親自上陣衝殺,給士兵做表率。有一次,他的僕伕死於馬下,他的馬也被射死,同時,他的額頭也已經中箭。但是,盧象升依然毫不畏懼,依然提刀下馬步戰。嚇得敵人只得逃跑,還稱呼盧象升為“盧閻王”。

    正因為盧象升勇猛不怕死,所以士兵才那麼擁戴他,聽從他的指揮。而他的軍隊也因此有極強的戰鬥能力。

    二是正氣滿滿。

    盧象升每次上戰場,都會正氣滿滿地對軍隊進行正面宣傳,用忠君愛國、保家衛國這樣的思想來激勵將士們。在戰場上,他也會慷慨激昂地向將士們宣講。因此他的軍隊總是激情澎湃、一往無前。有一次,他和他的軍隊被困三天,糧水斷絕。但是盧象升依然堅持鼓勵大家,盧象升與士兵同甘共苦,也是三天不喝一口水。憑著一股兒,他們最終挺了過來,實現了突圍。

    三是道德高尚。

    盧象升雖然身為朝廷高官,擁有無邊的權力,但是,他從來不貪戀權貴。他的父親去世,他就堅決要求回家丁憂。這在當時的明朝,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包括楊嗣昌等人,都以工作繁忙,皇帝離不開他,需要“奪情起復”為由,不願意回去丁憂。實際上是貪戀權貴,同時不想在政治鬥爭中落敗。而盧象升卻多次要求回去。在皇帝拒絕他的要求後,他依然把孝服穿在身上。後來又覺得穿在身上在戰場上不太像樣,於是又把孝服穿在裡面。直到他戰死,那孝服還在他身上。

    四是顧全大局。

    盧象升知道,明朝軍隊之所以經常打敗仗,就是因為黨爭太厲害,大家互相扯皮,不能協調配合。因此,他多次呼籲官員們要捐棄前嫌,協調配合。同時,還向皇帝多次上奏,要防患於未然,在糧草、軍隊等方面,預先籌劃,免得臨時出現敵情,手忙腳亂。

    盧象升的英勇善戰、正氣凜然及顧全大局,讓他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高度肯定。因此,崇禎皇帝多次提拔他,最後把他提拔為兵部尚書,在戰場上總領天下兵馬。同時,還連續三次賜給盧象升尚方寶劍(有一種說法是四次)。

    而崇禎皇帝對他的信任,也引起了楊嗣昌以及太監高起潛等人的嫉妒不滿,因此,他們無論在戰場排程,還是在糧草調撥上,都對盧象升多方掣肘。致使盧象升雖然名義上總領天下兵馬,實際上,他能調動的兵力,不足兩萬人。

    崇禎皇帝也明白這一點,但是,出於他多疑的性格,害怕盧象升勢力做大,威脅到他的統治,因此,一方面嘉獎盧象升,另一方面又默許楊嗣昌、高起潛的掣肘行為。

    最終,盧象升在缺乏援軍的情況下,戰死沙場。

    盧象升的死,也正是明朝末年政治生態及戰場態勢的一個濃重縮影,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大將不能珍惜,明朝走向滅亡,也是必然之事。

  • 2 # 泡麵侃史

    有句話說的好,被人民記住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盧象升之所以有這樣的影響力那麼他對於人民來說一定是非常的重要的,現在我們就帶著這種心情來進行下面的閱讀,保持這個心情。盧象升是明朝的末期的一個著名的將領,他的主要作用就是指揮天下兵馬進行國內的動亂的安定,但是記住,由於明朝的內鬥,所謂天下兵馬,實際可用的僅僅2萬人。

    當時盧象升為了剿滅李自成農民的起義軍可以說是耗盡自己的必勝的心血,作為一個將領每次打仗的時候身先士卒,大大的鼓舞了整體計程車氣,同時也提升了他在軍中的威望,但是這些威望也是他死亡的原因,崇禎多疑,盧象升功高蓋主結局是必然的。

    但是盧象升為了民族的安定做出的貢獻人民是知道的,但是這樣的將領還是死了,估計當時萬民不僅僅是為了盧象升的死亡哭泣,也是為自己的民族未知的方向哭泣。

  • 3 # 江雨燕

    盧象升是一個軍事奇才,早年因為平定了山西叛亂,殺的賊兵給他取了一個“盧閻王”的外號,盧象升攻下一個地方後,明令禁止士兵哄搶劫掠,因此局勢很快就能步入穩定,民間百姓對他感恩戴德。在戰鬥中,盧象升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所以他帶領的軍隊戰鬥力都很強。

    崇禎十一年,盧象升在鉅鹿的賈莊和清兵打了最後一場戰爭,以兩萬人對清軍八萬人,在戰爭開打前,附近的百姓曾來勸告盧象升,讓他引兵譁變,但被盧象升拒絕。最終因寡不敵眾,駐紮在附近的高起潛見死不救的情況下,壯烈殉國,盧象升一死,天下為之大震。

    象升提殘卒,次宿三宮野外。畿南三郡父老聞之,鹹叩軍門請曰:“天下洶洶且十年,明公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先。乃奸臣在內,孤忠見嫉。三軍捧出關之檄,將士懷西歸之心,棲遲絕野,一飽無時。脫巾狂噪,雲帥其見告矣。明公誠從愚計,移軍廣順,召集義師。三郡子弟喜公之來,皆以昔非公死賊,今非公死兵,同心戮力,一呼而裹糧從者可十萬,孰與只臂無援,立而就死哉!”象升泫然流涕而謂父老曰:“感父老義。雖然,自予與賊角,經數十百戰未嘗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敵西衝,援師東隔,事由中制,食盡力窮,旦夕死矣,無徒累爾父老為也。”眾號泣雷動,各攜床頭鬥粟餉軍,或貽棗一升,曰:“公煮為糧。——《明史·盧象升傳》在戰鬥中樹立起美名的盧象升

    盧象升早年在平定山西和陝西的叛亂時,由於常常身先士卒,又能和士兵一起同甘共苦,有一次軍隊缺糧,士兵們三天沒有吃飯,盧象升也跟著受餓,因此贏得了士兵們的擁戴。他率領的軍隊戰鬥力很強,被稱為“天雄軍”。

    同時盧象升也是一個重孝的人,他的父親去世後,他曾數十次上疏回家奔喪,但都被楊嗣昌拒絕,這時候的楊嗣昌也在免孝任職,無奈之下盧象升只好裡面穿著孝服,外面穿著鎧甲。

    盧象升的死崇禎要負主要責任

    當時楊嗣昌和高起潛也主張崇禎議和,而崇禎也有了議和的打算,但比較猶豫不決,盧象升就力勸崇禎開戰。而這導致盧象升和楊嗣昌以及高起潛產生了矛盾,崇禎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總督天下兵馬,但實際這不過是個空名。

    明軍將領上下離心,盧象升根本調不動那些兵馬,所以盧象升的策略也無無法實施,他自己的軍隊也只有兩萬人。崇禎過於倚重楊嗣昌和高起潛,導致軍隊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崇禎十年清兵逼近京城時,崇禎命令天下兵馬勤王,高起潛竟然擁兵不動,崇禎讓盧象升節制各路援軍,但這些援軍根本不聽盧象升的節制。

    這個時候的崇禎已經分不清形勢,重用高起潛和楊嗣昌從根本上導致了盧象升和孫傳庭之死,盧象升在賈莊陣亡時,見死不救的高起潛在清軍的攻勢下潰不成軍。為了推卸責任,楊嗣昌聽聞盧象升戰死後,還派人去打聽他是不是真的死了。

    起潛聞敗,倉皇遁,不言象升死狀。嗣昌疑之,有詔驗視。廷麟得其屍戰場,麻衣白網巾。一卒遙見,即號泣曰:“此吾盧公也。”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順德知府於潁上狀,嗣昌故靳之,八十日而後殮。明年,象升妻王請恤。又明年,其弟象晉、象觀又請,不許。久之,嗣昌敗,廷臣多為言者,乃贈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世蔭錦衣千戶。福王時,追諡忠烈,建祠奉祀——《明史·盧象升傳》

    他原本打算說盧象升沒死,好把責任都推卸給他,但是順德知府已經提前把盧象升戰死的奏章呈了上去,楊嗣昌得知後便殺了順德知府。又不願意下葬盧象升,推辭了八十天才讓盧象升下葬,由於楊嗣昌的處處刁難,直到楊嗣昌死了以後,盧象升才被明廷追封。

    方象升之戰歿也,嗣昌遣三邏卒察其死狀。其一人俞振龍者,歸言象升實死。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張目曰:“天道神明,無枉忠臣。”於是天下聞之,莫不欷歔,益恚嗣昌矣——《明史·盧象升傳》

    當然,這時候的盧象升已經死了,一切都沒了意義,僅僅六年後,李自成就一腳踹開了北京城的大門,明朝滅亡。

  • 4 # 尋找不答應

    明朝末年,重量級的將領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袁崇煥……基本都是讓自己人給搞掉的,要不然就是在背後拖後腿。

    袁崇煥死得有爭議,不過他確實是皇帝和大臣想搞掉的,當時的北京百姓也想他死的,從百姓買他肉吃就知道。有功也有過,皇太極的崛起,他是要負比較大的責任的,後來也不怎麼聽朝廷的話,北京被圍出現戰略錯誤。

    孫承宗是所有人中能力最強的。主持遼東時努爾哈赤日子難過。北京危難時,把他請回主持大局,遼東情況稍微好時又把他搞掉。他類似消防隊員。

    孫傳庭和洪承疇是幹農民義軍的猛將。孫傳庭的死是朝廷和隊友太坑,像他帶兵時,吃飯問題都沒法解決,最後被李自成幹掉。洪承疇是朝廷實在沒人了,把他從打農民軍的隊伍抽出來打滿清。結果兵力不足被圍了,援軍不給力,降了。

    盧象升是最悲劇的。作戰能力特猛,各地的農民軍都怕他。最後一戰是和滿清打。他是總督天下兵馬的,自己還練了兩萬多兵馬,結果最後自己只能帶四五千人和滿清七八萬人打。隊友則在一邊看戲,不派一兵一卒。他的死,是皇帝和朝廷造成的。他本可不用死的,結果自己人把他送上絕路,全軍覆沒,自己人在一邊吃瓜,死後朝廷還不追功,不問責相關人。他死得最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掌花在低處開花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