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98890818838

    拜火教

    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是波斯帝國。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譯音。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的疆域就達到中國新疆地界。

    在波斯之前,亞述帝國(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橫跨西亞北非,將兩河流域文明與古埃及兩大文明聯絡起來。後來的波斯帝國不可避免地從古埃及中汲取營養因子。

    瑣羅亞斯德教是伊斯蘭教誕生之前西亞最有影響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稱為“拜火教”。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又譯查拉圖斯特拉,前628年~前551年)是拜火教的創始人,出身於一個米底王國貴族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受到神的啟示,他改革傳統的多神教,創立拜火教。

    古代宗教,都是從多神崇拜而來,經過部落之間的交流、征服、融合,以前的多神崇拜,漸漸深化為主神崇拜。這也是為了適應疆域廣闊的政權更好地治理,統治者有意提倡主神崇拜。並且,社會複雜化,哲學思潮興起,宗教人士必須對“創世”問題進行思考,並作出迴應。更進一步地,主神崇拜會引導一神論、無神論思潮。

    拜火教雖然提倡一神,不過並不徹底。瑣羅亞斯德本人的著作叫“伽塔什”(Gathas),多為對神的讚美詩。瑣羅亞斯德認為宇宙間只有一個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光明神,可能借鑑過古埃及的太陽神崇拜),不過,還有一個戰敗的邪惡之神安哥拉·曼紐(Angra Mainyu)。二者之間進行了長達1.2萬年的戰爭,最終邪惡失敗。拜火教不倡導自虐苦行,也不主張過分享受,宣揚“三善”精神,即善思、善言、善行。

    一開始,瑣羅亞斯德受到傳統教祭司的迫害,後來與西域的大夏國高官聯姻,得以在大夏國傳教。拜火教大力宣揚“善”。經典主要是《阿維斯塔》,意為知識、諭令、或經典,通稱《波斯古經》。

    不久,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在內亂中上臺,他東征西戰,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阿鍥美尼德王朝,就用波斯、埃蘭、巴比倫三種文字刻石記載自己的軍事功績,並立拜火教為國教。

    直到阿拉伯騎兵把伊斯蘭教傳播至中亞地區,滅亡波斯薩曼王朝,拜火教一直是波斯的主要宗教。

    婆羅門教

    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羅門教,發源於印度,由原始崇拜發展而來。雅利安人入侵後,建立諸多小國,印度區域逐漸開始信奉婆羅門教,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崇拜梵天、溼婆和毗溼奴三尊主神。並且,婆羅門教衍生出種姓制度,《吠陀經》認為,原始巨人普魯沙死後,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羅門,用雙手製成了剎帝利,用雙腿製成了吠舍,用雙腳製成了首陀羅。四大種姓外,還有賤民。

    當時印度因種姓制度,成為一種特殊的政教合一型社會。特別在公元前1200年至前800年一段時間,婆羅門教士成為專職祭司和神人之間的媒介,掌握宗教話語權,並有可能由人變成神。從人成神的變化,涉及到冥想、瑜珈、苦修等。古代印度苦行流行,主張折磨不淨的肉體達到解脫。不過,波斯帝國、希臘(亞歷山大帝國、塞硫古帝國)先後入侵印度,婆羅門教被動搖。佛教趁機興起。

    佛教

    公元前6世紀,隨著亞歐大陸範圍內的商貿交流、戰爭衝突增加,印度也面臨改變。印度上層貴族特別是剎帝利族,不滿於婆羅門獨攬宗教解釋權。為順應下層的思變心態,再加上從外界交流中瞭解到希臘、埃及神話,及波斯的拜火教,印度思想文化中開始出現沙門思潮,其特點是反對婆羅門的宗教霸權。沙門思潮中有各種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順世派和不可知論派等,他們相信自然界的原因或規律,而不是梵天創世,人的命運也不是神決定的,並且,來源於實踐的人的知覺、經驗比所謂的“吠陀天啟”更有效。

    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65年左右,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為剎帝利族。他提出了無常論,緣起說,闡述現實世界的苦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解脫苦難的修持辦法,及解脫後的安樂世界(“涅槃寂靜”)。

    公元前4世紀末,出身剎帝利的月護王建立印度孔雀王朝,其本人信奉耆那教。到了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代的孔雀王朝已經征服了南亞及中亞,佛教被立為國教,在孔雀王朝庇護下日益昌盛,並向整個亞洲傳播。最先傳播的是南傳佛教,傳至東南亞一帶。

    中國當時處於戰國末期,百家學說已經成型,後來秦始皇又焚書坑儒,所以當時未能在中國紮根。到了漢朝之後,才有漢傳佛教,也稱北傳佛教。

    伊斯蘭教征服印度時,佛教又越過喜馬拉雅山區傳至西藏,即藏傳佛教。

    印度教

    孔雀王朝之後,帕提亞帝國在中亞興起,一度入侵印度。中國稱帕提亞帝國為安息帝國。該國與中國一直友好往來。後來,張騫通西域後,大月氏的一支,在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佔有南亞、中亞廣大地域。曾在東漢時期,與班超在西域發生過沖突。貴霜帝國迦膩色伽王也皈依了佛教,佛教一度成為印度的主流宗教,不斷壓制原有的波羅門教。

    波羅門教為應對佛教及外來的希臘宗教、波斯宗教的傳播,開始製作了《摩奴法論》,託為“人類的始祖”摩奴所編。實際上,是上層的婆羅門根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而編成的。法典編成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摩奴法典》共12章,講述梵天創世紀、婆羅門教徒的行為規範,以及民法、刑法、婚姻制度、繼承法、種姓法、贖罪法等,以及因果報應、輪迴轉世之說。

    不但如此,波羅門教還作出了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改革。由此,波羅門教逐漸轉化為印度教,仍頑強在佛教壓制下存在。此時大乘佛教開始盛行,僧團大肆修建寺廟,經營寺產,並對信眾過度索要,對民眾吸引力大減。遠不如波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對王權政治起到的穩定作用。經過改革的印度教,贏得了君主們的歡心,笈多王朝時期,王室信奉印度教,但推行宗教寬容政策。

    笈多王朝後,拉普拉特人在印度建立多個小國家,也採取宗教寬容政策。接待過玄奘(時間約為公元641年左右)的戒日王朝,就賜給佛教寺院及印度教神廟大量土地,使教會僧團成為大土地所有者。

    公元8世紀,印度中世紀最大的經院哲學家,出身波羅門族的商羯羅,在短短30多歲的人生中,寫出300餘部哲學著作,他發揮了前人的不二論思想,認為最高真實的梵是宇宙萬有的始基,梵是統一、永恆和純淨的,超越於主觀與客觀,也超越於時間、空間,超越實體、因果。而人會從“下智”的角度去理解它,給它附上了種種屬性,即意識反映出的“下梵”。並且,他重建了梵創世學說。從而使得印度教可以在哲學上與佛教抗衡。

    公元8世紀開始,伊斯蘭教開始了在亞歐的擴張。公元13世紀,以突厥人為主的德里蘇丹國在印度建立,後來又有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王朝,均信奉伊斯蘭教。為了鞏固統治,伊斯蘭教在印度建立政權後,仍然允許種姓制度的存在,即保留印度教。不過,對佛教加以壓制。

    公元1203年,超戒寺被毀,標識著佛教在印度的滅亡。從此,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並存的狀態。英華人在印度建立殖民地後,為了對抗伊斯蘭教,開始扶持印度教,傳播基督教。不過,最大得益的是印度教。

    摩尼教

    摩尼(216年-274年)是摩尼教的創始人。他出生於安息帝國(帕提亞帝國)。其家族原本信奉猶太派基督教。摩尼自稱24歲時受到了神啟,自稱“光明使者”,並開始向父親及家庭成員傳授教義,他父親也皈依了他的宗教,隨後摩尼及其少量信徒在波斯北部傳教,然後經海路到達印度,使杜蘭國王皈依。

    從印度回到波斯後,摩尼得到波斯薩珊王朝的支援。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寫了《沙普拉幹》一書,概述摩尼教的教義,題獻給沙普爾。沙普爾准許他和他的信徒在薩珊帝國全境履行和傳教。在國王沙普爾一世登基的盛典上,摩尼正式開始向全國佈道,並派使徒到羅馬和東方傳教。

    這引起了薩珊帝國國教——拜火教的敵視。巴赫拉姆一世(273-276年)繼位後,在拜火教唆使下,囚禁了摩尼,後者很快在獄中去世。

    摩尼教在3、4世紀快速傳播,不過,羅馬立基督教為國教後,在西方受到打擊。摩尼教約於六至七世紀傳入中國新疆地區,後傳入漠北迴紇。回紇出兵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唐代宗於768年,應回紇之請,允許建立摩尼寺。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時,摩尼教亦遭嚴重打擊,轉而成為秘密宗教,與中國的道教、佛教教義相結合,被民間反政府勢力利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PL秋季賽,RNGM讓二追三打敗RW豪取九連勝,零醬花木蘭封神,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