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子夢中的滿江紅

    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戰爭的導火索究竟是什麼?希特勒又為何會對猶太人如此仇恨?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戰爭中的啟示與實錄......

    在1940年12月時,德國高層就已經決定配合芬蘭軍隊向蘇聯展開一次輔助攻勢,配合正面戰場的“巴巴羅薩”行動。這次行動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奪取蘇聯北部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而它也是蘇聯能獲取西方盟國物資的一個重要途徑。拿下它,不僅可以切斷盟國對蘇聯的海上援助,對蘇軍計程車氣無疑也是一次重大打擊。

    為了展開這次代號為“銀狐”的輔助攻勢,德華人籌備了“挪威”集團軍,下屬4個德國師,2個芬蘭師的兵力用於對摩爾曼斯克的突擊行動。然而,現實遠比德國高層想的要複雜的多。

    英美對蘇的“北極航線”最主要的港口:摩爾曼斯克與阿爾夏格爾斯克,作為蘇聯北部少有的不凍港,在戰略上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數盟國海上的運輸物資也是經由這兩條補給線路運輸至蘇聯內陸與前線,切斷它們,無疑將對衛國戰爭的走向構成一定影響。

    愛德華迪特爾(1890-1944)在“銀狐”行動中所指揮的“挪威”山地軍(下屬第2、第3山地師)將承擔攻打摩爾曼斯克的重擔,然而這位在1940年的納爾維克防禦戰中大放異彩的山地兵將軍,指揮數萬德國山地精銳卻始終走不完在拉普蘭地區這100公里路。

    作為在東線戰線最北段發起進攻的德國精銳,第2、第3山地師在得到進攻命令後隨即取消了所有的休假,進入了緊張的戰前訓練當中。然而山地兵們在戰前就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障礙:軍官們拿著過時的地圖來分析戰情;指南針在這個地處北極圈的區域完全失靈,辨別方向只能依靠太陽、星星;迪特爾的部下缺乏冬裝與白色的迷彩服,而上面的補給卻遲遲沒有送到;與此同時,現代化的車輛在拉普蘭的極地也派不上用場:因為汽油很快就會凍成一團疙瘩,連防凍劑也無可奈何!

    在翻過無數險要的地形之後,1941年6月22日當日,迪特爾的“挪威山地軍”總算抵達了芬蘭與蘇聯的邊境。在過了一週以後,“銀狐”密令才姍姍來遲,就此,迪特爾的山地兵們對蘇聯的進攻開始了。

    1941年“銀狐”行動開始後德軍向摩爾曼斯克方向挺進的戰局圖。北方的“挪威”山地軍挑起了整個戰線的大梁,負責進攻摩爾曼斯克,而南方的第36軍自蘇芬邊境的羅瓦涅米(Rovaniemi)地區向蘇聯的薩拉地區(Salla)發起進攻。

    “銀狐”行動發起後,德軍士兵越過蘇芬邊境,開始了進攻。

    經歷了重重困難之後,“雪絨花”們突破了數支蘇軍的防禦陣地,在1941年7月2日時殺到了距離摩爾曼斯克僅60公里的利察河一線。然而由於補給陷入停滯,迪特爾不得不暫停了進攻。雖然補給在5日恢復,但連戰4天,德華人仍然沒能越過利察河,在河東岸立足。這裡,無疑也是德華人在拉普蘭地區所能推進的最遠的地方了。

    “雪絨花”們在拉普蘭還要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由於遍地凍土層,在挖掘散兵坑和塹壕時,一鐵鍬下去甚至連個坑都不會有!為此,德軍甚至不得不出動炸藥,將凍土層炸開,才能在這裡挖開一道淺淺的戰壕,用於防禦!

    在1941年-1942年初轉入防禦之後,拉普蘭地區的德軍似乎被人遺忘了。而在1942年4月-5月底,蘇軍在此地段發起的進攻一度讓德華人好不容易在利察河附近修築的防禦陣地功虧一簣。然而由於天氣原因使得蘇軍的攻勢陷入停頓,得到援兵的德軍最終收復了失地,將戰線穩了下來。

    在1942年6月-1944年6月期間,拉普蘭地區再也沒有大規模的交戰。而受制於補給和地形的德軍再也沒能有機會突破蘇軍的防禦,挺進那座距離他們只有100公里之遙的戰略城市——摩爾曼斯克了。

    讓德華人十分頭痛的蘇聯海軍步兵,在1942-1944年兩年當中,不時地會乘坐小艇發起突擊行動,威脅德國山地兵們脆弱的補給線。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1944年10月德華人徹底撤出拉普蘭地區

    在拉普蘭地區的德軍往往只能依靠馬匹和馴鹿這些畜力,才能將火炮和必須的物資送上陣地。而雙方的雪上巡邏隊也在這塊怪石嶙峋,遍地凍土的極寒地帶你來我往,直到德華人撤出蘇聯與芬蘭地區。

  • 2 # 強武堂

    精銳也是人啊。在蘇聯偉大衛國戰役中,北極防線名聲不算大,但對於盟軍向蘇聯運送補給行動的成敗,卻是至關重要的。德華人在1941年確定的北極方面作戰計劃是插入並切斷摩爾曼斯克的基洛夫鐵路(連線列寧格勒到摩爾曼斯克的鐵路),進入科拉灣消滅甚至俘獲北方艦隊。德華人的戰略目標其實有點複雜了,而且這個區域最大的問題,是極度不適合發動進攻。摩爾曼斯克一線是山地苔原,氣候惡劣,不光是寒冷,雨雪和狂風十分常見。另外因為是高緯度所以有極夜。地形上,各種大面積沼澤和冰川侵蝕的巨型絕壁使得大規模軍隊可供運動的區域極為有限,換言之,想要打仗,路線都是固定的。

    問題裡面提到的銀狐算是德國1941年北極突擊的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被稱為北極狐,計劃的主要執行者是德國和芬蘭聯軍,說實話北極作戰方面,德華人不如芬蘭人強大。德軍在航空兵方面佔優,但蘇聯也得到了英軍的支援,更好玩的是,蘇聯人在這個方向有制海權。

    德華人戰前的偵查效果基本是垃圾,所以1941年6月德華人竟然準備在苔原上玩機械化突擊,結果7天后直接放棄改為步兵突擊,雖然擊退了蘇聯NKVD的邊防部隊,但北方艦隊從6月底開始在芬蘭和德軍側翼搞兩棲登陸,還炮擊了德軍機場。7月底德軍放棄。轉入對摩爾曼斯克的連續數年的襲擊,最終這個城市幾乎和斯大林格勒一樣成了一片瓦礫。

    1942年德軍原本準備再次發動突擊,但蘇聯方面卻搶險開動,雖然蘇軍的進攻行動幾乎是個災難,但也耗盡了德華人的力量。

  • 3 # 戰略論

    首先德軍在該方向上的進攻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從6月24日開始進攻到7月17日全面轉入防禦,在距離摩爾曼斯呢28英里的地方停止了前進。此後德軍再沒有發起過大規模的進攻,相反一直為守住現有的陣地而進行苦戰,蘇軍不斷的投入新銳部隊進攻德軍,企圖徹底逐退德軍,保證摩爾曼斯克的絕對安全。

    在最初的突襲中,德軍投入了兩個山地軍,芬蘭投入了一個軍,總計六個師的兵力,分別從三個路線上進攻摩爾曼斯克,由於地形、天氣的極端惡劣,加上蘇軍的頑強抵抗,他們無限的接近了摩爾曼斯克,卻最終由於力量耗盡而停滯下來,決定性的因素在於補給情況的惡劣,他們需要空軍的空投補給支援,以及大量的道路修建隊,還有4到6個師的援兵,但是這些都無法得到,陸軍總司令部將這裡定為次要戰場,此時他們的眼光正在聚焦在基輔和列寧格勒上。

    顯然在1941年德國並不知道西方國家已經展開對蘇聯的全面軍事援助,而摩爾曼斯克作為蘇聯唯一的不凍港將是最重要的補給基地,而斯大林明白摩爾曼斯克的重要性,源源不斷的軍隊透過鐵路運往了這裡,向德軍發起了強大的進攻,從1941年冬季到1942年這裡的德軍一直都在進行著激烈的防禦作戰,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雖然德國最終發現了這個北極航線,明白摩爾曼斯克的重要性,但是卻無法為其提供足夠的兵力,希特勒向這裡提供了一部分援兵來守住現有的橋頭堡陣地,以待夏季攻勢勝利後抽調兵力再度發起攻勢,然而在南翼遭遇了嚴重的失敗,一直都在忙於應付同蘇軍在南翼的決戰,再也無暇顧及摩爾曼斯克的戰事了。

  • 4 # 重大現場

    這只是簡單的看了看地圖而已,簡單的量一下子從邊境線到港口的距離,實際上它沒有考慮到地形因素與氣候環境的,更沒提蘇軍的防禦情況,可以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那個地方實際上已經在北極圈了,氣候條件已經是可以說是極北級別,也不是普通的地形,那個地區已經是本身就是地廣人稀,幾乎就沒有什麼道路可言。

    不能只考慮了邊境到目的地,還要加上德軍從後方基地到邊境的距離,這裡已經是偏遠地區的偏遠地區,後勤補給線已經非常長了,遇到的困難遠比想象大。這個地區氣溫很低,白晝時間很短,在夏天也許可以說一天沒有就沒有晚上了,而到了冬天幾乎就沒有白天。地形條件非常差,許多車輛根本就沒法通行,德軍的坦克裝甲車輛根本就沒有使用。

    這種情況下推進起來就非常困難,看是100公里,也許可能感覺徙步兩三天就走到了,實際上不是一兩天可以到達的,而且蘇軍在這一方向上還有一定的兵力,不是不設防。

    整個二戰期間,雙方在這一地帶一直有交戰,不是大家想象的相安無事,德軍受到了相當大的阻力,只不過這種戰鬥相對特殊,雙方都有一種力量使不出的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高中語文謙辭敬辭的造句!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