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708777707848穆
-
2 # 春秋悟
真正的知恥首先是得樹立符合人性的是非觀、榮辱觀,也就是什麼樣的行為和想法是可恥的,什麼樣的遭遇和處境是恥辱的,要了然於心,內心強化,時時比照,三省吾身。
同樣的一種行為和處境,有人深以為恥,有人不以為恥,所以知恥的關鍵在於一個內心的是非觀和榮辱觀,也區分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比如傍大款,賄賂,作弊,欺下迎上,特權等等,有人恥之,有人羨慕,無不源自人性,反映出境界高低。
榮譽感、自豪感是正向激勵人進步向善的動力,而恥辱感羞愧感是反向激發人棄惡從善,舍低就高的動力。這兩種動力都很重要,有時知恥這個反向動力能起到巨大而關鍵的作用。
知恥首先是個人心理現象,也受社會輿論評價,屬道德範疇。社會道德風尚和輿論環境直接影響個人知恥的內容和程度。
古人云:知恥而後勇。知恥而勇於直面問題,努力由恥到榮,才體現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彰顯了道德和人格的力量。
心學大師王陽明說:"心即理。"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人人可以為堯舜。"即是說人人可以做聖人。
這些話可能不完全對,但很有道理,他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內心,強大自己的內心,那些所謂至理名言,道德金句,都不是神或上帝說的,哪一句不是出自人的口,發自人的心,只要此心光明,真切體會,深入剖析,不迷信,不盲從。勤思考而做到致良知,多實踐而做到知行合一。
不斷提高認識,修煉自心,知恥後勇,讓獨一無二的你走向理想的人生境界。
——這才是真正的知恥。
-
3 # 豫州劉志遠
知恥,也就是知道羞愧和榮辱。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是一個正常人所應該具有的最基本道德。
一:愛崗敬業,幹一行愛一行就是知恥。
古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肯定了各行各業對社會具有同等重要性。古人又說:“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此四者,皆為民衣食之源。從各個側面說明各個行業的重要性。也說明了愛崗敬業、幹一行愛一行、鑽研一行,就是知榮知恥。以挑肥揀瘦、不切實際、不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志大才疏、好高騖遠、幹不好本職工作為恥辱。
二:勤勞謙恭是知恥。
陶行知說,我們要立足於學習創造。創造需要勞動,也要謙虛。《易經》上說:“勞謙君子,有終吉”。又說:“勞謙君子,萬民服也”。相反,不謙虛,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驕傲自大不知恥。不勤勞,不能自強自立,甚至啃老是可恥的。
三: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
孟子說:“羞恥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又說:“無羞恥之心,非人也”。康有為說:“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也就是說,凡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確的榮辱觀念;凡為惡之念,皆起自人羞恥感的喪失。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點性,都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偉人毛澤東說,任何一個總結分析的文字都是閃光的。肯定:拿出來過硬的事實根據,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雙重考驗。否定:講事實、擺道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與人為善,心平似水。實事求是的分析,使人認清道理,認清是非,吸收經驗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不是發洩情緒,言語過激。肆意謾罵之人更是不知世上有羞恥之心。
四:聖明帝王唐太宗的知恥。
中國歷史封建帝王中,唐太宗有很強的羞恥意識。到晚年,“羞恥尤甚”,深感有愧於民,臨終時告誡太子說:“我即位以來,做了許多錯事: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不致遠,行遊四方,供頓煩勞”。
五:“知恥者,近乎勇;為官知恥,惠及於民。”陳毅同志有詩:“有草名含羞,人豈能無恥”。
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七:君子慎獨。
君子每日三省乎已。君子修身養德。君子終日乾乾。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良好的環境,會培養人們好的觀念和品質;不良的環境,會培養人們不好的觀念和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個人修養,同種種無恥現象作鬥爭,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遵紀守法的公民。
-
4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5 # 創客IP老梁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是我們的立身之本。
大思想家顧炎武曾言:“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
顧炎武以“清初一些士大夫立身行事”有感而發,寫下如此佳句,則是認為孔聖人的“文”字的涵蓋範圍仍不足大特意強調學“文”不僅僅限於個人修身的知識還包括家國大事;不僅僅限於文化知識還包括廣聞博見和考察審問得來的社會實踐經驗的“事”。這正是顧炎武的“博學於文”的為學宗旨。誠然,顧炎武講求經世致用,認為家國之事,實驗之經驗都是需要學習、具備的。但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具有羞恥之心,知道何事該為,何事不該為,則是這一切不可或缺的根本。倘若僅僅是追求廣博的學習,僅僅是想要做成家國之事,而為人沒有修養,沒有羞恥之心,為所欲為,正猶如捨本逐末,喪失本源。
孔子所謂:“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正是說:自己在做事時應有知恥之心。《史記·佞幸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西漢蜀郡人鄧通,原本是一介船伕,一次漢文帝夢見自己飛昇去天界,扒著邊緣卻怎麼也登不上去,正著急吃力間,忽然被人託著屁股,一把託到了天上。
漢文帝本是一個信奉鬼神的帝王,正如後世李商隱所言,“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於文帝而言,天子能登上天便是吉兆,所以夢中助其登天的人就格外重要了。文帝醒來後派人四處尋找,最後找到了鄧通。因為鄧通當時的穿衣打扮和幫助文帝的夢中人如出一轍,鄧通就得到了文帝無邊的寵愛。一次,文帝讓相面的人給鄧通相面,說鄧通會被餓死。文帝大怒,把蜀郡嚴道的銅山賜給了鄧通,並給他自己鑄錢的特權,從此鄧通的富有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文帝曾經得了癰疽病,鄧通用嘴為文帝吮吸膿血。此舉打動漢文帝的心,鄧通為文帝吮癰之後,文帝問:“普天之下誰最愛朕?”鄧通回答:“當然是太子啊!”於是文帝命太子,也即未來的漢景帝,為他吸啜身上的膿汁,讓太子深感為難。太子不得已為文帝吮吸膿瘡,從此記恨上了鄧通。漢景帝繼位後,羅織罪名罷免鄧通的官職,沒收其財產。鄧通最後被餓死。
表面上看,文帝“普天之下誰最愛朕”這個問題把未來的鄧通送上了絕路,事實上是鄧通自尋死路。面對給了自己極大財富和地位的君王,鄧通忘掉了自己的人格與尊嚴,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拋棄了自己的修養,也就是忘掉了一個“恥”字。無恥之人,用尊嚴交換來的榮耀與財物終是曇花一現,最終名裂身敗。
無論何時,做一個有修養,一個知道羞恥的人才能問心無愧,才能讓社會平添那份溫情。
回覆列表
我認為☞男人和女人一旦出了軌,事後不知悔改,一錯再錯,屢教屢犯。忠言逆耳為他好,他說你害他。永遠不覺醒悟!那是最大的恥辱。無能為力,問蒼天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但我不會為了情而尋短……第一,對不起,生我養我的人。第二,更對不起孩子們